推薦序
你是否正在拿別人的「精彩片段」,與自己的「幕後花絮」相比?
30歲左右,我毅然決然辭去金融業的工作,進入諮商心理研究所就讀,看似找到志向、平順充實的學習旅程,在某一天,發生了化學變化。
那是一個有著和煦陽光的初夏午后,我交出厚重的期末報告,心情瞬間輕盈許多,一個勁兒地往床上躺,沒事做了呢!無意識地拿起手機,點開 Facebook,用大拇指往上滑了幾下;突然,一張照片吸住了我的目光,我像是被定格一般盯住照片不放,然後,從胸口湧出一股強烈的酸意,全身依然無法動彈。
照片中,我的某位女性臉友身處一家高級的米其林餐廳,用甜美幸福的笑容看著鏡頭,她的右邊是她事業有成的丈夫,她手上抱著的是她剛滿周歲的孩子,桌上擺著兩個愛馬仕包包(粗估價值約台幣百餘萬元),那天,是她的生日。
無法動彈、腦袋一片空白了不知道多久,接著我感覺到臉頰熱呼呼地,滾下好幾行淚,我怎麼了?我好生氣、我也好難過,我好??嫉妒!我怎麼可以嫉妒?欸,蘇予昕,難道你是這種無法祝福別人、見不得別人好的小人嗎?
十幾分鐘後,情緒漸漸趨於平靜,理性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溫暖的聲音:「要不要關心一下,『嫉妒』它想表達什麼?」我打開電腦,開啟一個word檔,把手放在鍵盤上,讓手指像是有自主意識一般,自由地表達──「我不懂,我是嫉妒那兩個愛馬仕嗎?還是嫉妒她有個疼愛她的老公?」、「當然,有人送我愛馬仕我會開心收下啦,但這不是我此刻渴望的東西,我也擁有一位非常合拍的伴侶,那我到底在意的點是什麼呢?」
經過了一番內在探索後,我才體悟到,原來,我渴望的是這位女性臉友呈現出來的「人生勝利組感」,就像一個名牌包那麼惹眼,而我學習的滿足感再怎麼豐沛,卻沒辦法被別人具體的看見,尤其,身為一個沒有生產力的學生,很容易失去價值、忘記自己的意義在哪裡。但這也讓我和自己重新核對,正在行走的這條路,是否真的通往我所渴望的方向?我的答案是,即使暫時沒辦法被他人認可,我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了!想到這裡,剛剛的酸楚逐漸從胸口離開,升起一股堅定、平靜的感受。
以上是我個人因「社群網站」而引發的心理風暴。作者潔西卡像個老朋友般,試圖用輕鬆的故事讓我們理解,這種「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並不客觀,別老是拿他人的「精彩片段」與自己的「幕後花絮」相比;而要跳脫這種比較,她認為只能透過回到真實、活出真實才能做到。
我更深的體會是,任何事物皆有陰陽兩面,即使臉友的愛馬仕包引發了我如此劇烈的心理衝擊,這依然是一段幫助我了解自己的寶貴經驗,因此,既然我們誰也無法脫離潮流,不如讓這本書告訴你,如何聰明地善用社群網站,讓關係更深刻,找到自我價值!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