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休克:我的重生之旅,以及病醫關係的省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97868
蕾娜.歐迪許
廖月娟
天下文化
2019年8月20日
133.00 元
HK$ 113.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797868
叢書系列:
健康生活系列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健康生活系列
分
類
醫療保健
>
常識/概論
>
傳記/雜論
同
類
書
推
薦
百年守護:「生命之星」香港救護發展史
我的戰場在產房:無國界醫生在阿富汗、伊拉克迎接新生命的熱血救援記事
東臺灣頭頸癌診治專家: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醫師傳記
當愛別離: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內
容
簡
介
蕾娜.歐迪許醫師懷孕七個月,因劇烈腹痛被家人送去急診,
沒想到就此踏上一條瀕死之路──身上的血幾乎流光、
肚子裡的寶寶沒能存活、
先後歷經三種休克:失血性休克、敗血性休克、過敏性休克。
她在鬼門關前轉了幾圈,奮力求生,終於走向康復之路。
她從醫師變成病人之後,才發現醫護人員往往用冷漠的眼神、疏離的態度,
來看待病人所承受的痛苦與折磨。
她察覺這種孤傲、自我保護的心態,已是醫學訓練的一部分。
歐迪許醫師歷經九死一生之後,用獨到的視角、詩意的文筆,
與讀者分享她的真實經歷。除了暴露醫療體系的失誤與弱點,
也提出一個新方向:醫師應如何發揮同理心,與病人溝通,
如何與病人建立真誠、互相信賴的關係。
好評推薦
希望每一位醫學院的學生,除了領到白袍、聽診器……
還能領到歐迪許醫師寫的這本書。——《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用獨特的視角,揭露醫療的勝利與失誤。
此書真誠、有力,是我讀過最勇敢的一本書。
作者描寫自己如何從醫師變成病人,甚至瀕臨死亡……
精采至極,讓人想一口氣讀完。—— 李奧納德.貝瑞(Leonard L. Berry),醫療照護改善研究機構(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資深研究員
歐迪許的醫師的故事不只扣人心弦,也呼籲我們一起行動,
發動醫療革命,建立富有同理心的醫療文化。—— 萊特.拉瑟特三世(Wright Lassiter III),亨利福特醫療體系總裁兼執行長
本書是令人驚嘆之作……文字優美,以智慧之眼洞視疾病,
告訴我們如何與病人溝通,並建立情感連結。
歐迪許醫師的勇氣、韌力與熱情,令人動容。—— 傑佛瑞.米爾斯坦(Jeffrey Millstein),賓州大學醫療體系(Penn Medicine)醫師
非常重要的一本書。
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讓我變成不同的醫師。—— 韋斯頓(Gabriel Weston)醫師,《血紅:一個外科醫師的故事》(Direct Red: A Surgeons Story)作者
歐迪許醫師的故事,讀來就像醫療版的《奧迪賽》。
她洞視醫療的本質,並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湯姆.李(Tom Lee),普瑞斯甘尼醫療服務顧問公司(Press Ganey Associates, Inc.)醫務長
這是一本讓人心痛、同時又對生命充滿信心的書。—— 琳恩.費林(Lynn E. Fiellin)醫師,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童研究中心副教授
目
錄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 黃達夫
前??? 言??????? 在我貼近死亡之後???????
第 一 章??????? 惡寒???????
第 二 章??????? 虛空???????
第 三 章??????? 烏雲???????
第 四 章??????? 無語???????
第 五 章??????? 阻礙???????
第 六 章??????? 巧合???????
第 七 章??????? 拆彈???????
第 八 章??????? 暗影???????
第 九 章??????? 蛻變???????
第 十 章??????? 新生???????
第十一章??????? 復發
第十二章??????? 迴響???????
附錄??????? 病醫溝通技巧——病醫關係可以做得更好
誌謝
序
前言
在我貼近死亡之後
我們走進她的病房。病房黑黑的。她在睡覺,經歷恐怖的一夜,她的身體還在設法恢復,因此我們不敢開燈吵醒她。即使她醒了,因為肺部疾病嚴重,她說話氣若游絲,斷斷續續,一次也只能說一、兩個字。
一早,我已來看過她,感覺得到她因呼吸愈來愈困難,心中充滿恐懼。最近,她就連坐著,都很吃力。她清醒的時候,幾乎都在禱告。我靜靜坐在她身邊陪她。我知道她的日子不多了,想跟她討論這個現實。每天,比起成功移植,「萬一」的情況似乎比較可能發生。我想,是該跟她好好談談了。她與我四目相接,露出微笑。這個月新來的住院醫師還沒寫好卡片,讓她覺得失望。她說:「我只是想要知道,他們與我一起懷抱希望。」我低下頭,不敢看她。我想,我心有愧疚,因為我預期她能存活的時日所剩無幾。
她把護貝、裱框的彩色照片,掛在牆上,讓病房有家的味道。照片上的她,很驕傲的和家人站在一起。這些照片就是這位病人給醫療團隊的第一印象,告訴大家她的身分與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我,不是現在躺在病床上的我。
我轉向深藍色的牆面,上面貼了許多寫了鼓勵話語的白色卡片。我靜靜的讀。
佩服你的決定、力量和信仰。謝謝你讓我陪你踏上這條希望之路。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你是最勇敢的。
我希望我能在另一邊看到你,看你恢復健康,自由呼吸。
我們走出病房,思索那些卡片上的字。如果病人已瀕臨死亡,我們還是該滿懷希望、全力支持嗎?我們是否該把希望放在首位,提供病人生存所需的高科技醫療照護?我相信,我們該這麼做。這些卡片讓她看到,我們每一個人都認同、支持她的想法。我們看到她的痛苦,也知道她的恐懼。我們寫下希望的話語,是為了與她一起想像未來的種種可能:不只是可能的結果,而是盡可能去擴展可能性。
一位住院醫師認為,幫她寫卡片一事,可能是一種交換。「我想到了,所以我們給她需要的東西,反過來——」
他在這裡打住,那位剛值完班的住院醫師接著說:「不是,她要我們看到真正的她,一個正在接受治療的人,而非只是生病的她。」我覺得他的描述很棒。他接著說:「這些卡片可以讓人看見希望。」
「哇!」這樣的話讓我驚奇。「想想看,我們今天做的,就是讓人看見希望……」我不知怎麼把話說完。
護理師點點頭,接嘴道:「那就是成功了。」
「嗯,是的,還有及時接受肺臟移植啊!」另一位住院醫師冷冷的說。
其他人呵呵笑,像一群惡作劇的小孩。我了解他們的不安。
我知道,我們重視治療、重視目標,我們希望得勝。處於痛苦的灰暗地帶,令我們難受。我們擅長複雜而精確的治療,因為這是我們拿手的,做來似乎很輕鬆。至於同理心的表現,反倒比較困難。我記得有一次,一位病人淚流滿面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向她解釋,她的末期病情應該是源於遺傳、環境、行為、體質複雜的交互作用。受過訓練的我相信,要回答所有的問題都得看數據。因為這種傾向,我忽視了恐懼和存在的問題。多年以後,我才了解問題沒那麼簡單,後面還有更深層的問題。儘管我知道這是和病人建立信賴關係的機會,我仍不相信只是陪伴、只是見證病人的痛苦,就能有療癒的力量。我太不重視無形的東西及互相了解的時刻了。
我依照醫學院的指導,與病人保持距離,就像團隊現在做的。我遵循老師立下的典範去做,給自己空間,保護自己。老師說,跟病人太親近,如果病人情況不好或不幸死亡,就會難受,甚至有希望幻滅、油盡燈枯之感。依照這樣的說法,我像是可量化的東西製成的,一旦拿出什麼給別人,自己就會變少了。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相信那種模式,但在我從醫師變成病人之前,我不允許自己毫無保護,也不願大方掏出自己給別人。我不了解開放的溝通管道可為我補充不足。我不明白同理心其實是一種互惠的關係。
在我貼近死亡之後,我才了悟這樣的道理。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