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認錯:性侵受害人與被冤者的告白

認錯:性侵受害人與被冤者的告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62724
珍妮佛.湯姆森,羅納德.卡頓,艾琳.托尼歐
蔡惟方,蔡惟安
游擊文化
2019年9月01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869762724
  • 叢書系列:Misfits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isfits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獻給那些不曾被傾聽的聲音──冤案的雙方受害者



      「我已經被關八年了,為的是我從未犯下的罪,上帝可以幫我作證。我每天都在承受痛楚,也很難接受自己現在的處境。沒有人理解,似乎也沒人在乎。我已經打這場仗打很久了,我的腦袋和心靈都已被烙下無法抹去的印痕。有許多次我希望自己從未來到這世上,因為我現在過的生活只有純粹的痛苦,我寧可死去、下地獄,也不要在此虛耗我剩餘的人生。」



      「就算我用盡我剩下的生命來告訴你我有多抱歉,那也沒辦法表達我真正感覺的萬分之一。你會有原諒我的一天嗎?」



      1984年的某個夏夜,年僅22歲的珍妮佛在自家床上熟睡時,遭到一名陌生黑人男子持刀挾持並加以性侵。她努力集中精神,將犯人的特徵烙印在腦海中,並設法成功逃脫。十一天後,在伯靈頓警局的拘留室裡,七名黑人男子列隊站在珍妮佛面前,而她告訴警方,羅納德.卡頓就是強暴她的犯人。



      同樣年僅22歲的羅納德.卡頓,雖不斷堅稱自己清白無辜,但充滿瑕疵的指認程序與蒐證過程,以及偏頗的司法審判制度,仍在物證極度薄弱的情況下將其定罪。羅納德在險惡的監獄環境中掙扎求生,尋找與案件相關的蛛絲馬跡,並積極尋求上訴機會。然而,二次審判不僅未能還他清白,更以兩個無期徒刑再加上54年的有期徒刑,將羅納德再度打入深淵。



      1994年,辛普森案讓DNA鑑定技術聲名大噪,羅納德請求律師協助聲請DNA鑑定,藉此證明了他的清白。遭無辜關押將近十一年後,羅納德終於獲釋。



      羅納德並非真兇的事實,令珍妮佛震驚不已,她被罪惡感與可能遭到報復的恐懼日夜折磨。在羅納德出獄兩年後,珍妮佛終於鼓起勇氣與羅納德相見……。



      本書是由珍妮佛和羅納德的記憶發展而成,並輔以筆記、信件和其他個人文件等資料。珍妮佛和羅納德透過親筆文字抽絲剝繭,細膩呈現出他們所遭遇的悲劇,挑戰我們對「記憶」和「評斷」的理解,同時也展現出寬恕的力量。



      本書網站:www.pickingcottonbook.com



    名人推薦



      張娟芬(作家)

      陳怡成(律師�修復式司法促進者)

      趙儀珊教授(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葉建廷(律師�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珍妮佛.湯姆森和羅納德.卡頓在本書中以第一人稱敘事。他們的故事引人入勝且不同凡響。」──《聖彼得堡時報》



      「即使是最憤世嫉俗的讀者,也會為卡頓的堅毅和優雅動容。」──《華盛頓郵報》



      「《認錯》是今年絕對不容錯過的非小說類書籍。它與小說一般扣人心弦,書中所揭開的真相會使人潸然淚下。」──《路易斯維爾信使日報》



      「即使當中不乏許多傷痛,《認錯》終究是個振奮人心,並賦予人們希望的故事。」──《夏洛特觀察者報》


     





    推薦序一 性侵冤案的情緒政治(張娟芬)

    推薦序二 修復,從生命的陰暗處走出來(陳怡成律師)

    推薦序三 記憶與自由一樣纖弱(趙儀珊教授)

    推薦序四 寬恕與修復:讓自己更自由(葉建廷律師)

    ?





    第一部????? 珍妮佛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

    第二部????? 羅納德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

    第三部????? 珍妮佛和羅納德

    第十一章 ??珍妮佛

    第十二章 ??羅納德

    第十三章 ??珍妮佛

    第十四章 ??羅納德

    第十五章 ??珍妮佛

    第十六章 ??羅納德

    第十七章 ??珍妮佛

    第十八章 ??羅納德

    第十九章 ??珍妮佛

    ?

    後記

    資料來源說明

    謝辭

    關於作者

    中文版跋

    譯者跋





    推薦序



    性侵冤案的情緒政治



    張娟芬




      讀《認錯》,好像坐一個情緒的翹翹板。



      一邊是強暴倖存者珍妮佛,平順的人生忽然被打亂,好似大浪撲上來又退走,細心雕鑿的沙堡,只剩模糊殘骸。



      翹翹板另一邊,是冤獄倖存者羅納德,從小不學好,在強暴案發生後,被帶進了嫌疑犯的指認行列。珍妮佛篤定的一指,羅納德便被認定為強暴犯,即使喊冤也沒人相信,如此十一年。



      不應該對立的人,卻被命運放上翹翹板的兩端。珍妮佛指認了羅納德,為自己掙得了一點點正義,得以慢慢梳理往事,擺脫陰影。



      羅納德因此跌入不正義的地獄。他受苦,但珍妮佛因此得著一點點安慰。羅納德的沉落,使得翹翹板那端的珍妮佛得到一個提升的力量。



      當羅納德的正義閃現曙光,爭得再審的機會,就換珍妮佛痛苦了。翹翹板送羅納德一點希望,珍妮佛就因為傷口被挖開,而墜入地獄。纏訟的過程是零和賽局,甲方所失就是乙方所得。讀者身處翹翹板的中間點,輪流對兩方發展出同情共感,又不斷經歷情感的拉扯。



      一樁罪行劃出一個破口,翹翹板兩端,都有汨汨流出的殘忍。珍妮佛這邊,強暴倖存者得額外承受性歧視,來自母親、男友、男友的母親,都是原該親近的人。不被細心照護的傷口,多麼令人痛。另一邊,殘忍是監獄唯一的、永恆的規則,羅納德輾轉於不同監獄間,悉心建立好一個保護機制,就面臨調動,前功盡棄。殘忍比賽裡敗下陣來的人會被殘忍對待,羅納德努力隱藏傷口,因為傷口就是別人施以痛擊的弱點。與殘忍狹路相逢並掙扎存活,反而是翹翹板兩端的珍妮佛與羅納德,能夠互相理解的契機。



      熬過那些以後,《認錯》終究是一個愛與和解的故事。我們是如此不完美的小動物,「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強大的,是彌補不義、臻於完美的意志。即使現實是破碎的,轉身離開比收拾殘局容易;但珍妮佛與羅納德執意悖逆常理,選擇了一條比較困難但富含奧秘的道路。他們在真實人生中收拾一次,和解;然後坐下來,把這段經過寫成書,又收拾了一次,再次和解。在寫作的終點,他們終於不再雄踞翹翹板的兩端,不再互相抵銷彼此的力道,一切釋然。



      許多冤案裡都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翹翹板:因為同情被害人,所以譴責被告,被害人的評價愈高,大眾對被告的評價就愈低。在法庭裡平反冤獄,需要蒐集證據、仔細梳理案件的邏輯,創造一個替代性的敘事。但法庭外,平反冤獄的努力經常撞上一堵高牆,就是「被害人好可憐,你怎麼可以替壞人說話?」以殺人案件為例,大眾的同情心總是偏向被害人多些,一方面是習慣站在「準被害人」的角度,唯恐自己或至愛亦蒙此害;另一方面是被害人受害的事實,不僅毋庸置疑,甚且觸目驚心。因此,殺人案件的被告在情感翹翹板上恆常處於低處,要平反這樣的冤獄,需要堅實的證據,而即使完成了法庭內的平反,也不表示能夠移動被告在情感翹翹板上的低位。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三人獲判無罪之後,仍然不時在社會生活中遭遇懷疑與惡意,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性侵案件卻與上述情況截然不同。性侵受害人並不像其他犯罪的被害人一樣,能夠理直氣壯地得到同情與支持;許多出面控訴的性侵受害人都面臨兩項反撲:其一是別人不相信那是性侵,而是事後反悔、誣告或設局陷害;或者其二,雖然相信有這回事,但是認為被害人自己也有責任。



      因此,性侵案件裡的情感翹翹板,是不斷上下擺動的。性侵受害人如果遍體鱗傷、平日端莊賢淑,或許比較有機會居於翹翹板高位;至於抵抗得不夠慘烈的人,他在公眾評價裡的位置,從「自己太大意」、「自找的」,一路下滑至「仙人跳」、「誣告者」,都有可能。



      尤有甚者,一般案件平反時所仰賴的證據與論理分析,在性侵案件裡往往十分有限,有時完全不存在。如果加害人是不認識的人,強暴往往發生在沒有目擊者之處;如果加害人是認識的人,那關鍵就是釐清兩人當時的意向與認知,而這件事情是困難的,因為「當時的意向與認知」多半沒有外在明顯可見的物理性證據,只有雙方當事人的供述,而且是日後的回溯。



      也就是說,一般案件的平反,軌跡明確:深入挖掘案情,如果能夠找到翻案的證據,就以之為槓桿,使被告不再居於翹翹板的道德低端。可是性侵案件疑似有冤時,卻很難依循這條路徑,因為一來被害人很可能已經受盡冷嘲熱諷,被告並不如一般案件那樣居於道德低端;二來案情可能並不存在某種紮實的非供述證據,找不到平反的槓桿。於是性侵疑案的情感翹翹板上下晃動,要同情哪一端,在欠缺實證的案子裡,幾乎訴諸信仰。



      《認錯》不僅提醒了「指認」在刑事偵查上應有的技術性改進,也涉入了一個極為敏感困難的領域:性侵案件的冤案。珍妮佛與羅納德雙方和解,加上真兇現形,使得這個故事有了結尾,可以安置讀者上下晃動的游移心情。在這個故事之外,還有更多缺乏結局的性侵疑案,有待更多思索與辯論。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