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消費心理學十二堂課

消費心理學十二堂課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9808040
白紀齡
翰蘆
2019年9月09日
120.00  元
HK$ 108  






ISBN:9789869808040
  • 叢書系列:商業行銷類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商業行銷類


  • 商業理財 > 行銷/廣告/業務 > 消費者行為

















      消費,是日常生活裡都在進行的行為,而在消費交易時必須快速地做出決策;這種消費決策,往往是個人主觀偏好與客觀社會環境在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最後結果。你我其實都活在這個社會環境的運行之中,這個環境社會是每個個人的聚合體,在彼此互動下,影響著對方,又同時深受對方影響。



      本書核心即在探討、釐清這個錯縱複雜的機制。作者以行銷學、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腦科學、神經科學等既有的基礎,試圖在這個跨領域裡,重新探索、審視並驗證這個消費決策的「黑箱」作業,同時試圖解構消費或交易時,在面對市場、面對消費者的行銷人員時,如何洞見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內涵,瞭解消費者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如何將消費者變成顧客,再由顧客變成客戶的行銷勝出關鍵。



      作者為產業經濟學博士,業界實務經驗豐富,深諳流行文化與消費心理的本質與內涵,本書特點即以生活常見的諸多現象,細膩分析、釐清各種消費心理現象的原因、影響與結果。

    ?


     





    第一章 消費者購買決策流程

    一、需求確認

    二、資訊收集

    三、方案評估

    四、購買決策

    五、產品使用

    六、購後(使用評估)

    七、棄置



    第二章 環境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一、政治、政策

    二、經濟

    三、社會

    四、科技



    第三章 文化如何左右消費者行為

    一、文化

    二、次文化

    三、社會階層



    第四章 消費者社會化過程

    一、家庭

    二、家計單位的購買決策

    三、參考群體

    四、參考群體的訴求方式



    第五章 心智能力與同理心的大腦機制

    一、心智能力與同理心的作用

    二、相關於「心智理論」的研究-以神經科學為基礎

    三、同理心與感覺的相關研究:鏡像神經元系統及其「行動理解」的角色

    四、同理心:網絡分享假說

    五、要有同理心,但是,同理心人人皆不同

    六、腦內感受皮質層的角色之於感覺與同理心

    七、以精神病理學的角度探討腦內皮質層的角色扮演,於缺乏同理心與社會認知,如自閉症與精神病患

    八、同理心的調控因素,什麼時候會有同理心?

    九、重回「理性決策」、「有限理性」的議題

    十、同理心、公平、心智理論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連結



    第六章 消費者的人格與自我觀念

    一、「人格」的基本特性

    二、人格理論

    三、品牌人格的形塑以及應用

    四、消費者自我觀念



    第七章 消費者的動機與需求

    一、動機模式

    二、需求、目標與效用遞減所衍生的行為

    三、重要的動機理論

    四、行銷人員如何刺激消費者的動機:需求



    第八章 多巴胺、效用與上癮

    一、上癮與理性的沉溺

    二、神經經濟學的「軀體標記假說」

    三、大腦獎賞路徑



    第九章 情感、偏好與認知

    一、認知的過程

    二、情感的過程

    三、認知的特性

    四、與認知-決策相關的重要理論:前景理論



    第十章 學習與記憶

    一、學習歷程

    二、行為學習理論

    三、認知學習理論

    四、記憶



    第十一章 模仿與創新

    一、人類的鏡像神經元系統

    二、人類演化的大躍進與語言的突現

    三、創新

    四、創新的腦神經機制:創新與效用

    五、創新的動機與理性思維

    六、創新的能耐與知能

    七、大腦的自我監控系統



    第十二章 態度

    一、態度的特徵與其構成

    二、態度的功能

    三、態度的結構模型

    四、態度的形成與轉變

    五、態度平衡的相關理論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