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俳句對生活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一個可以稍微放慢腳步、停下來的理由。詩人說:詩是跳舞。我說俳句是以文字展現光。生活中不特別追求,舉目所見內心的聯想、感動,以兩行、幾個字表達瞬間的光芒。俳句吸引我的是質樸的氣質,令人慧心一笑、自然、不做作的文字書寫。二、三年前我開始寫現代詩。有別於現代詩,俳句截取瞬間的感動,直白的用名詞書寫,對我來說是項挑戰。在不斷嘗試的過程,越來越體會俳句用一個季語,在季節裡捕捉生活瞬間感動的奧妙。
在學習的過程,得知俳句的發展已在世界各國蔚為風潮。俳句不只是日本的生活藝術。國際上如法國的保羅路易.庫舒(Paul-Louis Couchoud)、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等意象主義詩人、墨西哥的諾貝爾獎得主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近年的諾貝爾獎詩人,瑞典的托馬斯.特蘭斯特羅默(Thomas Transtromer)也都書寫俳句。而「Haiku Column」上參與俳句書寫的,有來自英、美、法、義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匈牙利、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台灣等詩人。總而言之,俳句發展的全球化已超乎我們想像。
台灣的俳句發展源於戰前、戰時的日文教育。十多年前,受日式教育的已故黃靈芝先生獲得了愛媛縣的正岡子規國際俳句獎。黃靈芝先生和十字詩創始人詹冰之後的台灣俳句,或漢語俳句,以一行十個字的減字定型方式外,有的以日文俳句,有的以五七五形式書寫。除此之外,還有將三行新詩稱為俳句的俳句新詩。俳句因英、日文音節差異,行數有一、二行的俳句,但以三行為主流。
中國漢俳創辦人之一林林先生也主張,漢俳不能只有五七五的型式。內涵必需接近日文俳句。而五七五和三行或季語是否真能表達日文俳句的精神,有待思考。日本俳人五島高資的論文指出,國際俳句最重要的應是「切」,而不是季語或五七五的型式。因為有些國家四季同一個季節。而且語言有獨自的韻律。Writing and Enjoying Haiku 書中,六個英文俳句的第二點規則提到:「俳句形式上最重要的是意義要分兩部分,因為俳句不能斷成三段,或只有一個平鋪直敘的句子。中間要有一個斷或休息,使一句俳句成為兩部分。」二○一八年十二月出版的《華文俳句選》更是以「切」和「二項對照」實踐俳句本質。有關台灣或華文俳句的發展較詳盡介紹請參考《華文俳句選》。
撰寫這一百首俳句的過程,華文俳句社社長、資深俳人洪郁芬女士給我極大的鼓勵與建議,有她的耐心和大力支持,我才能完成這本俳句集。非常感謝洪郁芬女士!
這本《凝光初現》,以中、英、日,三種語言呈現,是在國際上推廣俳句的一個開始。想把學習結果與心得分享給已經寫俳句和還不知道俳句的大眾。也希望能引起不同語言的讀者更多關注,比起其他的文學形式,希望能帶領讀者在生活中重新領會最單純的美感。人人寫俳句是一種不花錢、隨手可得的藝術生活方式。
?
二○一九年五月吉日
郭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