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034986
藍偉瑩
親子天下
2019年9月23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575034986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學習與教育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十二年國教 > 課程/教學法















    I 理想成為真實

    1. 不改變就淘汰

    2. 困境還是問題

    ?

    II_領域/學科素養課程

    1. 課程設計就是學習經驗的設計

    2. 領域/學科課程的設計流程

    3. 學科本質是學習經驗的決定關鍵

    4. 讓學生能像學科專家的關鍵

    5. 情境脈絡實踐素養發展

    ?

    III_跨領域素養課程

    1. 通往真實世界的課程

    2. 跨領域課程的類型

    3. 跨領域課程的設計流程

    4. 跨領域課程設計常見的問題

    ?

    IV_師生共構的課堂


    1. 引導學生思考的提問

    2. 創造有益學習發生的課堂

    3. 素養課堂裡教師的任務

    ?

    V_教師學習共同體

    1. 社群形成與共約

    2. 社群經營與運作

    3. 社群影響與迷思

    ?

    VI_改變才是常態

    1. 競爭力的意義

    2. 終身學習的關鍵

    ?





    作者自序



    成為真正的專家教師




      開始將自己的教室風景對外分享是二?一三年的事情了,因為開放教室的緣故,有愈來愈多人對於我如何營造學生樂於學習與思考的課堂感到興趣,便開始邀請我演講。期望能夠擁有一樣風景的人詢問著作法,就這樣自辦了愈來愈多場的工作坊。要分享自己的經驗並不困難,要多精彩要多感人,只要是真實的故事,都能夠打動人心。但要讓別人也能夠掌握或習得這樣的能力,我必須不斷與自己對話,不斷解構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對於這樣的過程為何能引動學生的學習提出假說,並不斷驗證它。



      這一切出現在我幫助教師的過程,同樣也出現在教師幫助學生的過程中。一個相對於學習者的專家,必然是先意識到自己「思考自動化」的歷程,才可能將自己思維的關鍵以及對應的做法解構,並能賦予意義。我們在學生階段學習學科的過程,不也是如此嗎?如果只是講述「學科的結果」,學生永遠無法具備專家的思維,也不可能掌握學科學習的關鍵。教師的改變也是如此,僅僅是經驗的分享,或是給予簡單的方法,都無法幫助教師掌握思維的關鍵。當思維沒有改變,再多的改變都只是換上不同的包裝,對於學生學習的改變是有限的。



      這些年,我沒有停止過對於自己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的解構,更不斷分析我的學生是如何對學習產生興趣,又是如何學會自己學習,我到底做了什麼?我的啟發來自於我的學生、我的社群夥伴,還有所有參與過我工作坊的協作員與參與者。每一次的學習場域都是大家共構的,也都是共同的智慧,是幫助我「看見」我自己的方式。



      如同《學習的革命》一書作者,也是東京大學榮譽教授的佐藤學所說,教師不再只是「教學的專家」,面對未來,教師更應該成為「學習的專家」。我是這樣詮釋這兩者的:教師仍然必須是「教學的專家」,對於學科本質有真正的理解,才可能對於學習「連續性」做規劃,規劃長時間概念的發展,也可以是規劃一個單元概念的發展。對學科本質的掌握,更能夠讓教師找到合適的情境,組職脈絡,幫助學生的概念建構。



      教師必須是「學習的專家」,因為「教學的專家」雖然可以明確掌握學科本質與概念改變,但無法確保學生能夠如同專家一般思維,或甚至能夠面對新的問題。但「學習的專家」知道如何運用情境,安排適當的任務,透過提問,引起學生最大的思考,並促進同儕相互聆聽與對話。能讓學生與環境之間產生互動性,讓學習發生且持續,這就是教師所以能稱為「學習的專家」的原因。



      二??一年開始接觸同儕互動的學習,當時我就深深被協同學習所吸引,那是一種不同於合作學習的風景。每個人都是學習的主體,同儕間透過對話,刺激更多想法的產生,豐富了思考的範圍與可能,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學習。許多教育研究結果也顯示,社會互動可以促進個體的智識發展,學生透過外顯的語言與協同活動,其學習成效勝過非語言的活動。發言有信心的學生可以藉由互動過程聽到更多的觀點;而安靜的學生則有機會回應甚至能提出想法,不再只是接受,更能相互挑戰想法。以學生的互動為教學活動時,教師的角色變成了協同的一員,與學生一起進行以分享為目的的活動。教室的重心在於學生,教室轉變為更開放、更有趣及參與度更高的氛圍,由學生討論協商,進而建構知識,培養能力,產生態度,最終成為素養。



      這樣的理想實踐,直到二?一二年才在臺灣大規模展開。學習共同體的引入,對於臺灣從事相關研究的學界與教師而言不是新的,但其中對於學生學習風景的描述,再加上教育現場出現的問題,讓這樣的改變成為眾人渴望。當愈來愈多學生不相信自己能學,沒有興趣學習的時候,孩子們連現在的人生都找不到意義,我們又如何期待孩子未來能夠真正找生命的價值,更遑論所謂的競爭力呢?當「人」的獨特、多元與價值都無法彰顯,我們又如何能期待社會改變或國家競爭力提升呢?



      教育是社會演進的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有意義的聆聽與對話,體會失敗與學習的關係,擁有面對挑戰與突破的勇氣,欣賞每個人的想法,引發更多的思考與學習,更重要的是懂得在參與團體事務時自我控制,並掌握民主真意,這些都是在學習過程體會、理解、實踐與反思而得的,成為學生終身的素養。教育應當回應的是學生當下的問題,找尋學習的意義,教育絕不是為了未來做準備的機械化程序。當我們追求有意義的過程,結果自然能達成,這也就是素養課程與教學所追求的。



      改變如果是為改變而改變,不要也罷;反之,如果改變是為了解決根本問題,那不做都不行。自一九九四年開始教書至今,我的課堂上學生總是熱愛學習,熱烈參與。最初,學生總是很依賴我,如果沒有我教,表現也許無法維持,然而這並不是好現象,代表我沒有真的帶起他們。二??六年,我開始讓學生在課堂中說的更多,相互對話,如同專家一樣的思考與探究,慢慢便發現學生的思維習慣與互動方式都改變了,課室裡所營造的學習文化讓所有人都知道該聚焦於討論的主題,該相互聆聽,不該太早下定論,要周全的考量各種可能。當這樣的過程成為學生的習慣,自主學習就成為可能,學生不只在課堂學習,在課後能延伸學習的將更多。



      二?一二年,我開始在課堂中進行全時段的分組討論教學,也開放教室,對外辦理公開授課;二?一三年年初成立校內社群,到了同年年底更成立跨校社群。為什麼要跨出自己的教室?因為我期望我所看到的學習氛圍不只在我的教室裡發生,更能夠在其他教室裡出現,讓學生能夠「真正」學習,讓教師能夠「真正」教學,讓師生都能夠「真正」相信自己是可以的。這複雜的過程不僅是課程設計或是提問設計,還包括課堂引導、社群共備,更重要的關鍵是「教育哲學」。



      沒有「教育哲學」的人,一種是隨波逐流,不知道為什麼改變而改變;另一種是為堅持而堅持,死守形式而不改變。然而,若具備「教育哲學」的教育工作者,會知道任何主題都是素養培養的載體,教學法不再是要死守的,而是要善用的。在我的哲學中,學科知識是引起探究的手段,並且在探究的終點等著學生;學習不僅要習得探究的結果,還要在過程中培養探究的能力,更要感受學科的價值與態度,成為真正能夠進行學科專業對話的人。即便是小學生,我們都應該以他們天生的思考能力與對於世界的認識出發,讓他能夠如同成熟的成人般思考與行動。



      這本書的誕生,是這些年走遍臺灣各地的回應。我深刻的發現,多數教師都是懷抱理想的,不只是學生的學習,還包含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等。然而大部分人不敢貿然改變,因為不確定是否真的對學生有幫助,或是對自己能否做到不具信心。在工作坊、培訓課程或入校陪伴的課程中,教師都是眼神發亮,信心滿滿的想回到教室嘗試。但每一場增能無論時間長短,沒說的道理永遠都比說出來的還多,再加上許多教師詢問是否有相關的書籍可以閱讀,這才讓我著手完成。



      本書分為六章,分別是:一、理想變成真實(前言);二、領域/學科素養課程;三、跨領域素養課程;;四、師生共構的課堂(課堂實踐);五、教師學習共同體(教師社群);六、改變才是常態(結語)。我將一位教師從課程設計到課堂實踐的歷程都寫進書中,但這不是一本工具書。書中固然有些部分提到了流程,但目的是讓大家清楚課程發展的全貌,本書不交代太多的操作細節,將重點放在每個部分的關鍵,期待幫助教學者掌握心法,才能變化已有的技巧或是規劃增能的方向。



      第一章討論「不能不改變」的原因,首先釐清困境與問題,才能看清楚我們能做什麼以及該做什麼。第二章先說明了學習經驗的意義,再帶入領域/學科素養課程的設計流程,以及說明重要的關鍵因素,包含學科本質、學科思維,以及情境脈絡的意義,如果無法掌握到這些關鍵,那麼課程設計也只是換湯不換藥,而這些關鍵在跨領域課程也同樣適用。第三章說明跨領域課程對於學生學習的意義、跨領域課程的類型、課程設計的流程,以及目前已經存在的課程設計問題,幫助大家檢視已經發展的課程是否流於活動,到底有無學習意義。



      第四章則進入課堂的實務工作,讓研發好的課程架構能夠真正落實,那必然會談到教師的提問引導,提問是引起學生思考最關鍵的教學設計,有好的提問才有好的師生與生生互動。第五章則提供了教師社群運作的方式,讓課程設計不再是單兵作戰,能夠藉由協同共好,為每一位學生創造更棒的課堂與學習。第六章則是整合前面幾章的討論,重新定義何謂「永久的競爭力」,再一次提醒教師在關注這些方法的同時,更應當掌握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本書說明了許多教學的實務工作,能夠提供教師在教學改變之餘,更深刻的思考素養學習真正的意義;書中也同時說明了許多學生學習的內涵,可以提供教師和家長知道如何掌握學生學習過程最需要關注之處,能夠幫助家長更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透過對話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保持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才能擁有持久的競爭力。



      本書從企畫至編寫付梓歷時將近一年半,感謝親子天下編輯同仁對於忙碌的我諸多包容,在他們的用心與協助之下,本書才能順利完成。這本書是我多年教學經驗與教育哲學結合的理論,同時也是在許多教室都實踐過的實務紀錄。這本書是理論可以廣泛推展的起點,也是持續深化的過程。對於每一位閱讀與討論這本書的你,都是成就與精煉我教育哲學與理念的同行者。



    推薦1



    天光雲影共徘徊




      六年多前我認識的偉瑩,跟現在的她有些地方呈現著很大的不同,但卻也有執著不變的面向。



      不同之處在於,從教育專業來說,偉瑩總是帶著大家不斷前進。這些年她努力精進的成果,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看到,尤其我從一開始就跟著她學習,更能清楚看到現在的她與六年前的不同。不論是理論與實務、不論是教師角度與學生經驗,她的論述與實踐都愈來愈清晰,當然其中的故事也就愈來愈精彩。



      不變之處則在於,她積極睿智的學習態度、無私而熱情地分享、預想未來並尋求解決方法、努力搭鷹架幫助教師實踐的堅持,六年來都沒變過。不會因為挫折而退縮,不會因為疲累而放棄。不論是在什麼位置與角色,她總是能一本初衷、溫柔地堅持著。



      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我多半都很熟悉,卻又感動於偉瑩不斷精進努力,讓我在閱讀之後又再次被帶領與提升。偉瑩總是有這樣的魅力與能力,讓大家學到如何提升課程設計與教學規劃的能力。



      面對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如果你希望找到解決方法;面對新課綱的素養導向課程,如果你需要方法來設計課程與教學;面對社群夥伴,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陪伴與帶領;面對教育的改革,如果你感到困惑與迷惘;面對教育的挑戰,如果你在理念上需要澄清——這本書絕對能夠幫助你澄清理念、建構方法、產生動能。



      在一?八課綱實施的元年,要我跟現場努力奮鬥的教師,以及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推薦一本書,這一本肯定是首選!

    ?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 劉桂光




    其 他 著 作
    1. 【提問力探究X實作套組】提問力&提問力實踐指南
    2. 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
    3. 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4. 課程協作與實踐 第四輯
    5. 教育,我相信你
    6. 教育,我相信你(親簽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