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三
見樹也見林,閱讀新約的絕佳策略
隨意從書架上拿一本書,這本書必定有標題,也有作者,作者有時有兩個或三個。但無論如何,這書必定有標題,並透過標題點明全書的主旨。接著,我們打開目錄,目錄會將主題分作不同的子標題,標題和標題之間相互連結,每個單元都跟主題有關,闡明主題的不同面向。我們從書架上拿到的書一般都是如此。
然而當打開我們熟悉的聖經的時候,映入眼簾的卻和我們習慣看到的不太一樣。新約全書似乎缺少明確的主題,目錄下的各書卷彼此間似乎也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再仔細看,我們會發現這些書分別有不同的作者,寫給不同的對象,寫於不同的時間和環境背景,寫作的風格不同,內容也不同,就連寫作的理念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面對這含糊的標題和多元的書目,新約還稱得上是一本書嗎?
因此,如何能夠精確地掌握新約全書的內容,成了一大挑戰。不同的閱讀策略因應而生。有人嘗試以「主題」的方式重新歸納整理新約的內容,將新約分作不同的主題,有上帝論、基督論、聖靈論、人論、罪論、救贖論等。這做法的優點在於我們可以迅速掌握新約全書的主題,缺點是我們再也看不到每卷書的特點。另一種策略是用「歷史」的方式閱讀新約,從這角度出發讀新約,第一卷也許會是雅各書或是保羅書信,最後一卷也許會是使徒行傳或是大公書信,這次序與我們熟知的目錄次序大不相同。這做法的優點是可以讓我們看到新約書卷和歷史之間的互動,了解各卷書如何將神學處境化,以回應不同的歷史處境。缺點是,我們難以明白書卷間的關連性。再次之,我們可以用「作者」的方式將新約分作保羅、彼得(馬可福音及彼得前後書)、路加(路加與使徒行傳),約翰(約翰福音、約翰壹貳?書及啟示錄)等人的著作。這做法的優點是可以讓我們清楚看到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神學主題,也可以看到不同作者如何在處境中進行神學思考。但如何串連這些不同作者,卻仍舊是個問題。最後,我們也可以採用「正典」的方式,按著新約目錄的先後次序閱讀新約,依序從馬太福音讀到啟示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初代教會編纂新約過程中的巧思,新約以耶穌的故事為首,接著描述使徒如何跟隨耶穌,並以使徒行傳作為書信的導言,介紹書信背後的人事時地物,接著是兩套不同的書信(保羅書信十四卷和大公書信七卷),象徵外邦基督徒和猶太基督徒的合一,最後以啟示錄(內含七封書信)作總結,指引未來的盼望。
這些不同的閱讀策略各有千秋,本書作者似乎也看到這些不同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作者截取了各方法的優點,以敘事的方式整合所有不同的元素。敘事中有「歷史」,但不同於歷史的方法,作者沒有把福音書放到最後,而是放到最前。這做法和「正典」的方法相似,但與正典的方法不同,本書並沒有按正典的次序閱讀所有新約書卷。以保羅書信為例,作者是按著年代的先後次序介紹各書卷。另外,本書作者也採用「作者」的觀念,故將新約全書分作不同的時期,各時期分別有不同的背景和主題。最後本書為我們明確指出了新約全書的「主題」,也就是本書的架構──空墳墓。新約的主題就是福音。福音就是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舊約和兩約間的文獻應許、預表、預言、期待、等候耶穌的復活。福音書講述這復活的耶穌是誰,也講述耶穌如何經歷死亡,但有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書信則訴說我們如何將福音的真理應用在個人和教會的生活中。
為此,本書為我們提供了閱讀新約的絕佳策略,讓我們不單見樹也見林。我們可以藉本書精確掌握各卷書的重點,也可以藉本書了解書信和歷史間的互動。我們也可以看到正典先後次序的重要性,更可以看到各時期以及新約全書的主題和重點。更重要的是,作者成功將這所有一切整合為一個故事。這樣讓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藉由故事進到新約的世界中,將這故事化作我們自己的故事,並透過這身歷其境的方式,我們的心能再次受神的話語感動,知道上帝已為我們成就大事:墳墓已經空了,耶穌是復活和永活的主,他與我們同在,為此我們可以帶著無畏的信心奔走前方福音的道路。
謝樂知 博士
聖光神學院新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