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錢煦回憶錄:學習、奉獻、創造(全新增訂版)

錢煦回憶錄:學習、奉獻、創造(全新增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98100
錢煦
天下文化
2019年9月27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9864798100
  • 叢書系列:社會人文
  • 規格:軟精裝 / 392頁 / 14.8 x 21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社會人文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人物史/傳記











      人生的樂趣在學習;人生的收穫在奉獻;人生的意義在創造。

      全心熱愛(Compassion);

      決心投入(Commitment);

      用心理解(Comprehension);

      精心創新(Creativity);

      同心合作(Cooperation);

      推心溝通(Communication);

      盡心完成(Consummation);

      一切事都由「心」出發,用「心」來待人處事,一定會成功。──錢煦

     

      《錢煦回憶錄:學習、奉獻、創造》是全球生物醫學界知名教授錢煦的人生回憶,更是一位君子科學家的精彩故事。橫跨血液流變學,分子、細胞及組織生物工程學,與幹細胞生物工程學研究,綜合生物醫學與工程領域,錢煦先生在不同的科學研究範疇均有傑出貢獻。



      錢煦一生經歷與科學研究歷程精彩豐富,除身為中央研究院士外,還獲得中華民國總統生命科學獎獎章及美國國家科學獎獎章,是唯一榮獲兩國最高科學獎章的科學家;身兼美國四大科學院(國家醫學科學院、國家工程科學院、國家科學院、藝術及科學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是當今華人科學家中之唯一者。



      他特別在書中提出「7C」人生觀──全心熱愛、決心投入、用心理解、精心創新、同心合作、推心溝通、盡心完成,與年輕一代分享其人生經歷與心路歷程,希望能做為年輕朋友進行科學研究與待人處事態度的借鏡。



      全新增訂版內容,包括錢煦先生近年在生醫研究上的進展、在各地進行學術交流的心得,與人生經歷的新體悟,在此與所有讀者分享。



    名人推薦



      各界名人誠摯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遠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成文

      前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校長 吳妍華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中央研究院院士 翁啟惠

      中華民國副總統 陳建仁

      監察院院長 張博雅

      前台灣大學校長 楊泮池

      前監察院院長 錢復


     





    出版者的話 錢煦:跨領域與文化的大科學家 高希均

    推薦序 為人謙和,處事圓融的科學家典範 翁啟惠

    推薦序 謙沖的醫界泰斗,和藹的學術領袖 陳建仁

    推薦序 一門皆國士,醫界有完人 張博雅

    推薦序 作育春風,學者典範 楊泮池

    推薦序 生命中美好的共事與友誼 吳成文

    推薦序 卓越醫師科學家的大師典範 吳妍華

    自 序

    增訂版序



    第一部 家世恩情

    第一章 我的祖先與父母親

    第二章 我的兄弟

    第三章 我的婚姻和家庭



    第二部 學習、研究、教育和創業

    第四章 兒童時代和早年教育

    第五章 北大與台大:我的大學教育

    第六章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教育

    第七章 紐約生活散記

    第八章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時光

    第九章 聖地牙哥生活散記



    第三部 學術研究團體的活動與服務

    第十章 美國及國際學術研究團體的活動

    第十一章 在台灣的學術活動

    第十二章 在中國大陸的學術及家族活動



    結 語 回顧與前瞻



    後記 李小媛

    錢煦院士大事紀

    美國與國際學術機構及學會名稱中英文對照表

    參考文獻



    ?





    增訂版序



      二○一六年四月,承高希均教授鼎力支持,王力行發行人及遠見.天下文化各位同仁傑出編輯,李小媛博士多方賜助,我八十五歲的自傳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書名主標是《學習、奉獻、創造》,副標為「錢煦回憶錄」。這主標是基於我在書內最後一章說:「人生的樂趣在學習」、「人生的收穫在奉獻」、「人生的意義在創造」。



      二○一九年初,承高教授盛情邀請,我將在十月赴台北接受首屆「君子科學家獎」,並邀我把回憶錄加上最近三年的資料,作成這次的增訂版。因為要標明是我的回憶錄,依編輯同仁的建議,把主標和副標對換。非常感謝資深副總編輯吳佩穎和編輯賴仕豪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增訂。



      很榮幸這本書的原版有五位生物醫學界傑出領袖賜寫推薦序。我非常感謝翁啟惠院士在增訂版賜給一篇珍貴的序文。



      我亦深深地感激高教授,為這增訂版特別寫了一篇令我極為感動的文章,承蒙厚譽,愧不敢當。我在增訂版添加了這三年來在研究、教學、服務和生活上的進展。我們研究一些調控內皮細胞功能的新機制。教學方面,我獲得了美國生理學會的克勞伯納傑出教育獎,並主辦浙大和台聯大的本科生同學來加大聖校接受研究訓練。服務方面,繼續發展加大聖校醫學工程研究院及全加州的生物工程研究院,並主持唐獎審查。我和陽明大學合作,獲得三項龍門計畫。家庭和生活方面,在台灣、大陸及聖地牙哥辦了五次先父紀念展覽;兒孫輩事業和學業都在不停地進展,我則在準備退休。這增訂版使我能把一生的經歷延伸到即將退休的新階段。



      我發現這幾些年的經歷加強了我的信念:「學習、奉獻、創造」。我更珍惜祖先給我的生命、智慧和能力,更感激家人、社會、人群給我的啟發、愛護、機會和幫助,也更希望這本書能做為年輕朋友的借鏡,有助於他們的發展成長。



    自序



      二○○一年我七十歲生日時,宋曾藍萍教授和內人匡政請親友寫了一百多篇珍貴的英文慶賀文章,編成一本書Shu Chien,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在二○○三年出版。我在全書最後寫了一篇英文的感謝文,其中包括我那時的一些人生回憶。



      二○一一年八月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生醫所)李小媛博士為慶祝匡政和我的八十歲生日,請師友寫了六十六篇可貴的文章,由生醫所印製成為一本紀念集。李博士和我商量以我七十歲時寫的英文文章為起點,把我八十多年來的生平寫成一本中文自傳,找一家最好的出版公司來編印出版。我立即就想到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我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有幾十年深交;三十年前,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王力行發行人曾專程到紐約訪問我,寫文章在《遠見》雜誌創刊號登載。當我去問高教授時,他立即就慨允出版,承安排請副總編輯吳佩穎和編輯賴仕豪負責編纂,對編印進行給了極大幫助,並且建議把生醫所印製的六十六篇文章,以及我在本書內未列入的其他學術活動,刊在天下文化網站上(http://bookzone.cwgv.com.tw/books/details/BGB427)。此外我也設了一個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a/eng.ucsd.edu/shu-chien/),其中包含有關照片、文件、報導等。在本書出版後,我將繼續登載資料。李小媛博士對這本書的編寫給了很多寶貴建議,數次陪同我至出版社討論本書出版事宜;文稿多次修改的版本也承她盡心校對,深為感激。我也感謝匡政和復弟為我詳細校讀修改,詹恭明教授和李怡萱博士分別對哥倫比亞大學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時代作校對修正,以及王震邦先生的校讀建議。承陳建仁、張博雅、楊泮池、吳成文、吳妍華等各位賜寫序文,使本書大為生色,並蒙賜厚譽、愧不敢當。敬此恭致最誠摯的謝意。



      這本書有三部。第一部是講我的祖先、父母兄弟、妻女孫輩。我的祖先及父母給我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教養恩情;我長大時有兄弟親朋的友愛;成人後有匡政的恩愛、兒孫輩的孝愛;家庭五代使我有極幸福愉快的人生。第二部是我學習、研究、教育和創業的經歷。我幼年在北京上海長大,然後在北大和台大受醫學教育;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學位後,在哥大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教,有極好的師長、同學、同事和學生,使我能不停地學習、成長、研究、創新和教育下一代。第二部內還有我在紐約和聖地牙哥的生活散記,包括一些趣事和我對人生的觀點。第三部是我參與學術研究團體的活動與服務。我認為參與社團是我們的職責與人生的樂趣;這方面的努力有助於整個學術界。我幸有機遇在美國、國際、台灣和大陸,參與創建和發展學術團體,希望我少許的成果能有益於人群。最後一節,我回顧一生,感覺到非常幸運、無限感恩。我把求學就業的經驗心得寫下來,包括選擇方向、熱忱奉獻、迎接挑戰、保持樂觀、終身學習、把握時間、追求卓越、努力前進、尊重品格。這些是我一生處事的準則。在這一節內,我說:「人生的樂趣在學習;人生的收穫在奉獻;人生的意義在創造。」所以我就以《學習、奉獻、創造》為書名。



      這本書從我的祖先和父母起始,最後回到祖先的錢王祠。我珍惜祖先給我的生命、智慧和能力,也感激家人、社會及人群給我的啟發、愛護、機會和賜助。我把我一生的經歷心路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得到賜正共鳴,更希望能做為年輕朋友的借鏡,如果對某些讀者將來的發展小有稗益,那就達到了寫這本書的目的。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