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7259
卡爾?榮格
莊仲黎
商周出版
2019年10月09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4777259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Discourse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深入淺出,剖析自我與無意識的神祕領域

    ☆榮格經典之作,亦是最佳入門原典

    ☆德文版完整直譯,繁體中文界首次出版




    一九?二年,榮格在一位患有夢遊症的年輕女病患身上,發現了人類心靈中「無意識的自主性」存在的可能性,由此展開對這個課題的探索。一九一六年,他舉行了一場名為「無意識的結構」演講,並將講稿發表於期刊。但由於這個主題太過複雜,直到十二年後,榮格才正式將修改並擴充的論述成果出版成書。

    在這本書裡,榮格探討了無意識對意識人格的反應及行為方式所造成的種種影響。和佛洛伊德的觀點不同,榮格認為,無意識是獨立自主的系統,而把無意識區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也是榮格心理學思想的本質之一。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會顯現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話(即所謂的「原型」)裡,原型既是人類不斷重複出現之經驗的載體,也是全人類——即使分屬於不同文化——的共有物。

    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總覽榮格所開創的分析心理學最重要的觀點、基本概念和理論脈絡。其論述範圍涵蓋心理學、神話學、宗教學、文學、哲學等,讀者得以深入淺出地一窺這位分析心理學大師的思想洞見


     





    推薦專文

    第二版自序



    上篇?無意識對於意識的作用

    第一章???? 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

    第二章???? 對無意識的同化所造成的結果

    第三章???? 人格面具作為集體心理的一部分

    第四章???? 個體性擺脫集體心理的幾個無效的嘗試

    第一節???? 人格面具的倒退性重建

    第二節???? 對集體心理的認同



    下篇?個體化

    第五章???? 無意識的功能

    第六章???? 阿尼瑪與阿尼姆斯

    第七章???? 區分自我與無意識人物的技巧

    第八章???? 神力人格



    參考文獻

    西文與中文人名對照表

    西文與中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第二版自序

    這部篇幅不長的著作起初濫觴於本人那場標題為「無意識的結構」(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的演講,一九一六年十二月,我還將講稿發表在《心理學檔案》(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二頁起)這份法國心理學期刊。此外,我還把這場演講的內容擴充為論文,並收錄於《分析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這本我在一九一七年出版的英文著作裡,論文標題則改為〈無意識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我之所以提起這個過程,是因為我希望藉此指出,本書的內容其實不是經由單次的撰述所完成的,而是我數十年來致力於理解、並至少依據某些主要特徵而把人們「內在戲劇」(drame interieur)的特性和發展過程——即無意識心靈(unbewuste Seele)的轉變過程——呈現出來的成果。

    早在一九?二年,當我在處理一位患有夢遊症的年輕女性的心靈發展史時,「無意識的自主性」這個觀念便在我的心裡萌芽滋長。後來在蘇黎世市政廳那場以「精神異常的內容」(Der Inhalt der Psychose)為主題的演講裡,我則改由另一個面向來探討無意識的自主性。到了一九一二年,我在〈力比多的轉變與象徵〉(Wandlungen und Symbole der Libido)這份論文中,曾以某個案例作為例證,說明無意識心靈轉變過程有哪些主要部分,同時我還指出,人類顯然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動在歷史與族群文化層面裡,仍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在前面已提到的〈無意識的結構〉這篇發表於一九一六年的講稿裡,我首次試著總結無意識心靈的整個轉變過程。然而,這卻只是一個嘗試,因為我當時心裡很清楚,自己的論述仍不夠充分!由於相關的材料相當錯綜複雜,我當時根本不認為,僅僅透過一篇文章的撰寫就可以對這個主題有合宜允當的闡述。我那時只將那份講稿「暫時發表在期刊上」,而我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有明確的用意—我希望留待日後再重新探討這個關於無意識的主題。到了一九二八年,我又累積了十二年的診療經驗,因此,我已有能力全面而仔細地修改〈無意識的結構〉這篇文章,而相關的論述成果就集結在本書裡。

    我在本書所試圖闡述的內容,主要是自我意識(Ichbewustsein)和無意識過程(unbewustes Prozes)的關係。依據這個研究目的,我特別討論意識人格(bewuste Personlichkeit)如何回應無意識作用的那些現象,並由此而嘗試探索人類真實的無意識過程。當然,這些研究仍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因為至今我依舊無法回答關於無意識過程的性質和本質這個主要問題。在竭盡所能地累積最大量的經驗之前,我還不敢貿然展開這項格外艱難的任務,因此只能留待日後再完成。

    或許我可以請求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以諒解的態度將本書視為我本人在這個嶄新的、尚未被研究的經驗領域裡,所進行的一場鄭重而認真的探索。因為本書所涉及的,並不是已構思完備的思想體系,而是對人們的綜合心理體驗(psychische Erlebniskomplexe)的闡述,更何況這些心理體驗從來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由於心靈(Seele)是非理性的東西,因此,我們絕不可依照舊的思維模式,把它和或多或少比較卓越的理性相提並論。還有,當我們在心理經驗(psychologische Erfahrung)裡極其頻繁地碰到某些不合乎我們的理性預期,因而被我們理性傾向的意識所摒棄的心理發展過程和體驗時,其實大可不必為此感到訝異!畢竟我們的理性傾向往往沒有科學根據,所以不適合進行心理方面的觀察。這就好比我們如果想觀察大自然如何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運作,就不該對大自然懷有先入之見一樣。

    我當然不認為,本書已呈現二十八年來自己在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裡累積的一切經驗。不過在撰寫本書時,我的確試圖依據長年的診療經驗,提出一些概括性結論,因此,本書應該受到讀者認真看待。此外,讀者不妨把《太乙金華宗旨》這部中國道教內丹學經典,當作本書末章的續篇。我和已故摯友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 1873-1930)曾以「金花的祕密」(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ute)為名,共同發表《太乙金華宗旨》的德譯本,由衛禮賢負責翻譯和注釋,我則針對內容撰寫評論。我在這裡必須提到這份出版品,因為,東方哲學早在好幾百年前,便已探討人類內在心靈的發展過程,而這部中國道教經典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跨文化比較材料,因此,對我們的心理學研究著實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卡爾.榮格

    一九三四年十月



    【推薦專文】

    似曾相識燕歸來:一部榮格原典的前世今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一書雖然短小輕薄,但卻是榮格心理學的濃縮精華,為榮格學派入門最重要的原典之一。

    本書(或者更精準地說,是篇論文),出於一九一六年榮格在蘇黎世對分析心理學派同道的演講,同年先以法文譯出,題為「無意識的結構」(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刊登在《心理學期刊》(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XVI卷,一五二到一七九頁)。英語版本明顯的是根據一份隨後卻遺失的德文手稿所翻譯的,以「無意識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為題,刊登在《分析心理學合輯》(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一九一七年)。而現在被收錄於榮格全集中通行的英語首版,則是從法文版英譯出來的。

    一九六一年榮格過世後,題為「關於無意識及其內容」(Uber das Unbewusste und seine Inhalte)的德文手稿,才又重見天日。作者本人曾根據自己手稿,進行過一次修訂和增補,內容大部分都被囊括在一九二八年題為「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dem Ich und dem Unbewussten)的修訂與擴充版本當中,也就是我們現在將要讀到的這本書的初版。然而,德文抄本並未包括一九二八年所增添的新內容。

    《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是榮格對自己畢生戮力建構的心理學理論,所進行的第一次完整論述,將與佛洛伊德學派精神分析理論的關係作出理論與實務經驗的區別。他與佛洛伊德同樣重視無意識對意識的影響力,但榮格認為:無意識並不僅止於佛氏所主張的個人層面,集體無意識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會促使人必須走上從集體中脫穎而出,以彰顯個體性的個體化歷程,也就是熟悉榮格心理學讀者常謂之以「英雄之旅」的心靈征途。

    而本書的結構就是在個體化理論假設架構下所進行的,它分成上下兩篇,上篇標題為「無意識對於意識的作用」。重點在於從意識到個人與集體無意識後,發現阻隔在個人與集體無意識間的那層隔膜就是「人格面具」,能夠區別屬於集體的「personality」與屬於個體的「individuality」是不同的,才有辦法正確處理人格面具,繼而有機會碰觸到集體無意識的層面,與在個人與集體交界間的情結遭遇;接下來面質原型、擴張意識層面,甚至獲取不可思議的巨大集體能量。

    嚴格而言,《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一書的故事僅僅說了一半,如果說這部分是分析心理學理論的「今生」,那麼還有個「前世」的部分,其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榮格在一九一三年與佛洛伊德徹底決裂前,在一九一二年就於《Rascher瑞士藝術年鑑》(Rascher’s Jahrbuch fur Schweizer Art und Kunst)以〈心理學的新途徑〉(Neue Bahnen der Psychologie,蘇黎世,一九一二年)為題發表論文,概述了新心理學研究由「生理的」到「心理的」的轉折,進而觸發深度心理學的歷史過程,並初步提出集體無意識與個人無意識是不同存在的論證,進而闡述兩者在研究進路、治療實務上的取向,以及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該文之後英譯為〈心理學的新途徑〉(New Paths in Psychology),收錄進《分析式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初版,倫敦,一九一六年)一書之中。隨後經過校訂與擴充,內容擴張超過三倍之多,再以「無意識過程運作心理學」(Die Psychologie der unbewussten Prozesse,蘇黎世,1917)為題,以德文出版。隨後英譯為〈無意識過程運作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收錄於《分析式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第二版,倫敦,一九一七年;紐約,一九二?年)。這份論文在進一步修訂與擴充後,最後成為《無意識心理學》(Ueber die Psychologie des Unbewussten,蘇黎世,一九四三年)一書面世。

    〈無意識心理學〉與〈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日後被同時收錄進《榮格全集》的第七卷當中,加上歷年來榮格自行修訂、增刪、改寫,或者新出土的本人手稿資料等,合編成為著名的《分析心理學二論》(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是為最完整的榮格心理學入門經典。

    《榮格全集》分別有德文版與英文版,內容大致相同,部分行文、論述稍有出入,但經歷多年來,包括榮格本人的修正後,基本上已經沒有版本優劣的大問題存在。然而,有鑒於英文是最通行的國際語言,大多數人入門榮格,還是通過英語,不免在文化思維上愈形「美式」,積久成習,「美國榮格」隨「偉大的美國」國際揚威,將來若定於一尊,未免可惜。榮格在世時就強調自己是榮格,而非「榮格學派」。他早就預知到他的思想將來一定會開枝散葉,愈形紛雜,至於是好、是壞?也很難說。因為思想是發展的,而不是「標準答案」。

    本書的價值在於由德文翻譯,相較於英譯本氾濫,當然是華文市場的珍本,有可能更接近以德文為母語的榮格本來的想法。然而,這是不是就表示和其他譯本存在著爭執「對錯」的問題?這就仁智互見了。畢竟,翻譯是門大學問,不可能有一個文本可以全然對等轉譯成另一個語言,當中所涉及的,不僅是文字意涵,還有文化脈絡、思維方式、環境指涉、存在意境……等諸多問題,錯綜複雜,根本難以完全解決。對於不顧文化背景,執著於文字的完美主義者,只能抱歉地說,一說就是錯,若恐誤入文字魔障,還不如乾脆一開始就放棄文字相。其實,深度心理學的價值在於「心領神會」,而非「蟲魚之學」,過於執著文義精準,恐怕只會落入另一個阻礙進步的迷思陷阱當中。比如有榮格基本教義派學者主張,榮格心理學在榮格死後就已經定調,他本人所制定的理論結構與內涵,都不能加以改變。這樣的論調,令人不寒而慄。他們似乎完全忘記榮格說過的,他所探究的心靈是不可言說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段文字可以表達於那種心靈實相於萬一者,當然也包括他自己殫心竭力所完成的這一切。

    榮格心理學還在發展當中,就華文讀者而言,與其囫圇吞棗,遍閱二手糟粕,倒不如扎扎實實地由原典入手,如果能讀德文當然最好,次求英文亦非不可。若限於語言,一定得從中譯本入手,那就真的得找到一本好譯本。商周出版的這本《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源自榮格最重要的原典之一,雖為迻譯,惟譯筆流暢,文義足夠精準,加上對心理學敘事脈絡掌握具一定水準,堪為信達雅之作,凡有志於榮格心理學者,在目前相關書海氾濫的本地市場中,本書無疑地,是必選的口袋名單之一。



    ?




    其 他 著 作
    1. 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