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宗教藝術論

宗教藝術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7331
蔣述卓
秀威資訊
2019年10月28日
140.00  元
HK$ 126  






ISBN:9789863267331
  • 叢書系列:秀威文哲叢書
  • 規格:平裝 / 276頁 / 16 x 23 x 1.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秀威文哲叢書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跨領域學習原始宗教與藝術之間的關聯,本書提供另一種角度看待藝術的立場與方法。這是一部宗教學、藝術學學者值得參考的研究書籍。



      在宗教發展的漫長歷史中,宗教藝術也隨之蓬勃發展,並在表現形態上顯示出另一種面貌。



      本書以許多民間宗教藝術尤其是中國少數民族宗教藝術為材料,並嘗試從主題學、形象學、敘述學出發,力圖從多元角度研究宗教藝術。作者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宗教藝術置於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座標中加以定位,為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文論、古典文藝美學提出貢獻。此外,本書亦深入探討宗教藝術與當代藝術的關係,對宗教藝術的未來路程進行預測與展望。



      「宗教藝術是以表現宗教觀念,宣揚宗教教理,跟宗教儀式結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藝術。它是宗教觀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儀式與藝術形式的結合。」──蔣述卓



      宗教與藝術之間是什麼關係?宗教要得到發展,仍然需要利用藝術為其服務──原始宗教是藝術起源的搖籃。



    本書特色



      ★原始宗教是藝術起源的搖籃──這是一部宗教學、藝術學跨領域學者值得參考的研究書籍。

      ★提供另一種角度看待藝術的立場與方法:同時採用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將宗教藝術置於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座標中加以定位。

    ?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



    第一章 導論:宗教藝術的涵義及其審美價值


    一、宗教藝術的涵義

    二、宗教藝術的審美價值



    第二章 宗教藝術產生的奧祕

    一、生存的渴望:尋找保護神

    二、兩種生產的基本需求

    三、心理與感情的調節

    四、群居本能的泛化



    第三章 宗教藝術中的生死意識

    一、長生不死的嚮往

    二、靈魂不朽與再生的渴望

    三、對待鬼神的雙重態度

    四、死亡與悲劇



    第四章 宗教藝術中的自然

    一、自然:人類之母

    二、自然神的人格化與理想化

    三、上帝與自然

    四、禪與自然



    第五章 宗教藝術中的理想人格

    一、英雄崇拜

    二、敬仰完美

    三、現代藝術中英雄人物的神化傾向



    第六章 宗教藝術中的道德箴規

    一、對人的本能的約束與對社會的維繫

    二、揚善懲惡

    三、提倡禁欲絕情的宗教道德觀與人生觀



    第七章 宗教藝術的世俗化傾向

    一、人的快樂本能與享樂意識的反映

    二、民間世俗意識的影響與滲透

    三、宗教藝術的世俗化與美的創造



    第八章 宗教藝術的想像和象徵

    一、溝通現實與彼岸的橋樑

    二、神祕的冥想與迷狂體驗

    三、禪悟與想像

    四、象徵:意義的蘊藏與轉換



    第九章 宗教藝術的敘述角色

    一、臣服與讚美

    二、追憶與懺悔

    三、勸誡與說服

    四、預言與警示



    第十章 宗教藝術的傳達媒體

    一、語詞的魔力

    二、面具與雕像的神性

    三、舞蹈與音樂的妙用

    四、顏色的意義



    第十一章 宗教藝術與當代藝術

    一、難以擺脫的影子

    二、接續與再創

    三、宗教藝術的未來路向



    跋(初版跋)



    ?





    序「秀威文哲叢書」



      自秦漢以來,與世界接觸最緊密、聯繫最頻繁的中國學術非當下莫屬,這是全球化與現代性語境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學術史界的共識。一批優秀的中國學人不斷在世界學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促進了世界學術的發展與變革。就這些從理論話語、實證研究與歷史典籍出發的學術成果而言,一方面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對於先前中國學術思想與方法的繼承與發展,既是對「五四」以來學術傳統的精神賡續,也是對傳統中國學術的批判吸收;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借鑒、參與世界學術建設的努力。因此,我們既要正視海外學術給當代中國學界的壓力,也必須認可其為當代中國學人所賦予的靈感。



      這裡所說的「當代中國學人」,既包括居住於中國大陸的學者,也包括臺灣、香港的學人,更包括客居海外的華裔學者。他們的共同性在於:從未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並致力於提升華人(或漢語)學術研究的層次。他們既有開闊的西學視野,亦有扎實的國學基礎。這種承前啟後的時代共性,為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動力。



      「秀威文哲叢書」反映了一批最優秀的當代中國學人在文化、哲學層面的重要思考與艱辛探索,反映了大變革時期當代中國學人的歷史責任感與文化選擇。其中既有前輩學者的皓首之作,也有學界新人的新銳之筆。作為主編,我熱情地向世界各地關心中國學術尤其是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的人士推薦這些著述。儘管這套書的出版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但我相信,它必然會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學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窗口。

    ?
    韓?

    2013 年秋於中國科學院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