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應臺灣三民書局的邀請,要我寫一部明朝史。盛情之下,只有允諾。但是當我寫了數萬字之後,就感到力不從心,於是請學弟高壽仙教授幫助,不是高教授的加盟,不知這部《明史》會拖到何時與讀者見面。
?
我自幼生活在北京,這裡是明清兩朝的國都,特別是故宮、長城、十三陵等等明朝遺存,給我深刻的影響。一九六三年我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當時歷史系名師薈萃,大師雲集,在他們的薰陶下,我喜歡上了史學,這也就決定了我終生將與史學為伴,即使在「文革」的災難時期,那時我被安置在甘肅祁連山的深處,身邊僅有的幾部史書依然給我生活帶來愉悅。「文革」後,我又有幸重回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許大齡先生,研究明史,先是讀研究生,後來留校任教。高壽仙小我十八歲,也是許門弟子,年富力強。由於同一師門,平常接觸較多,合作起來,得心應手,書稿內容自然也難分彼此,不過書中如有重大過失,當然學長承其責。
?
在《明史》寫作過程中,我們常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第一,明朝歷時二百七十七年,從傳統皇朝來說,統治時間僅次於唐朝。這二百七十七年,實在是錯綜複雜,既有各種傳統發展的極致,又有社會轉型帶來的各種變化,相互交錯,撲朔迷離,形成了明朝歷史多重性格的特點。要寫出明朝歷史的多重性格,對於我們確實有很大的難度。第二,有關明朝歷史的資料相當豐富,有官方記載,也有大量的私人著述,可以說當年清朝官修《明史》時所依據的資料,今天都可以看到。全面掌握資料,去粗取精,辨別真偽,尤其重要。寫史就是這樣,史料少難,史料多也難。第三,明史研究受時政影響很大。這在清朝官修《明史》時就有反映。近代以來,一些政治家們經常用歷史說話,明朝歷史被他們利用的最多,許多人對明朝的認識,就是從這些時政化的研究而來。明史研究要擺脫時政影響,也並非易事。因此書稿完成之後,我們心情並不輕鬆,甚至憂過於喜,以上三點我們是否解決了,有待讀者鑑定,我們真誠地希望讀者給予指教。
?
書稿即將付梓,首先要感謝我們的導師許大齡教授,是他當年孜孜教誨,把我們引上明史研究之路。本書的明史分期就是受先生研究成果的影響,實際上他為我們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其次要感謝明史學界的同仁,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開創了近年來明史學術研究的繁榮,沒有這樣的基礎,我們不可能完成這部《明史》。參閱同仁書目,附於書後,這裡就不一一瀆謝了。第三,三民書局編輯部非常敬業,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使本書避免了不少錯誤。我對其表示由衷地感謝。
?
王天有
二○○八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