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最強營養療法,90%病痛都消失:最佳飲食不是均衡營養,而是「分子食物平衡」,以營養素取代吃藥強壓症狀的自癒力療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654401
溝口徹
羅淑慧
大是文化
2019年11月28日
133.00 元
HK$ 113.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9654401
叢書系列:
EASY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EASY
分
類
醫療保健
>
養生法
>
其他療法
同
類
書
推
薦
是狼型人就不要逼自己早睡早起【1書+1好睡日記本】:解讀睡眠時型,找到你的高效睡眠法
解放心念: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調和怒、喜、思、悲、恐等情緒,啟動身體自癒力】
亞蒂絲的12堂愛自己冥想課【每堂課均附音訊引導QR CODE】
不生病的智慧百科
醫學芳香療法
內
容
簡
介
•陷入憂鬱,不是開藥改變血清素,而是補充血基質鐵、B群。
•賴床、失眠,腸躁腹瀉;不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只要限醣加運動就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停經。補鐵、B12,多吃有油花的肉,根治。
•吃啥都過敏,禁忌一大堆?其實是腸道問題,吃麩醯胺酸後大大改善。
?
過動、感冒老是不好、慢性疼痛、暈眩、貧血檢查卻不缺鐵……
西醫不再開藥強壓症狀,現在有了「治本」之道。
這些改變,都來自於歐美日開始正視的最強營養療法──「細胞分子矯正醫學」。
?
什麼是細胞分子矯正醫學?
就是讓身體裡面的分子(各種營養素)濃度,維持在最佳平衡狀態,
藉此提高身體機能,讓病痛痊癒。其中關鍵,就是補對營養素。
本書作者溝口徹,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及肥胖問題,
家人也深受癌症、暈眩所苦,常常病急亂投醫,
直到他發現「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單靠飲食改善,竟讓病痛痊癒。
現在,他以「細胞分子矯正醫學」為基礎,獨創拯救萬人的自然飲食療法
依據血液檢驗數字評估,精準判斷病患到底少了什麼營養素,然後補足,
──只靠吃對食物、營養素、補給品,就能抗老化、緩解疲勞、提神好眠、
抗癌、助孕,讓90%以上的病痛都消失:
?
◎細胞分子矯正的新概念:健康取決於你吃了什麼
•均衡飲食卻早死?因為:脂肪酸
傳統觀念都要大家少吃肉,以免膽固醇過高。
但只吃肉的格陵蘭島因紐特人,得心臟病的比例卻比歐美人低,為什麼?
關鍵就在:血中脂肪酸的比例。吃對「Omega-3」,就能抗發炎、抗過敏。
在細胞分子矯正醫學中,到底該如何正確攝取脂質、膽固醇?
?
•限制醣類,治療效果加倍
白飯、麵類、麵包、甜食,吃多少最健康?
糖尿病、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焦慮、憂鬱,通通和「血糖」有關;
細胞分子矯正還告訴你:唯有限制醣類、增加蛋白質,才能啟動神奇自癒力。
?
◎健康飲食是「吃對分子食物平衡」
•別再誤解脂質,真正可怕的其實是醣
比起脂肪,醣類攝取量偏高,死亡率更高;
適度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而專家都說要多吃的蔬菜、水果和豆類,其實少吃也沒關係。
•蛋白質有「自噬作用」,健康更惡化
一旦蛋白質殘留於腸道,大量的腸內細菌就會發酵、腐敗,
而這就是你腹部脹痛的原因。
還有維生素C、D、E,怎麼吃最有效?
抽血時一般醫師都忽略的九項數據,其實是判斷健康與否的關鍵
分子矯正的血液檢驗評估告訴你:就算數字是正常值,並不代表健康。
連醫師都在學的分子矯正醫學,助孕、抗老化、抗癌,通通有效。
各界推薦
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院長�劉博仁
拉法健康體系創辦人�許素貞博士
東京醫科大學醫院精神醫學部副教授�市來真彥
?
目
錄
推薦序一 看懂身體的訊息,不吃藥也能痊癒�許素貞
推薦序二 從治標到治本,西醫都在學的「分子矯正」�市來真彥
前言病痛好不了,關鍵在營養、代謝
第一章細胞分子矯正,我「醫」轉彎改變了多少人生
1.誤打誤撞!我從治痛到成為麻醉醫師
2.抽血,是為了找出「慢性病因」
3.何謂細胞分子矯正療法?
4.從「思覺失調症」到感冒,關鍵都是營養素
5.營養學觀點,醫生花三十年說服醫生
6.把人類自癒力發揮到極限的新醫學
第二章細胞分子矯正的新概念:健康取決於你吃了什麼
1.吃對「最佳濃度」,營養素才夠
2.維生素C、D、E,怎麼吃最有效?
3.靠飲食改善、補充品,消除90%身體病痛
4.均衡飲食卻早死?因為:脂肪酸
5.限制醣類,治療效果加倍
第三章細胞分子矯正驚人的治療案例
【病例1】:39歲的S小姐:憂鬱症、焦慮不安
•醣類要控制,但卡路里一定要夠
•「標準數值」無法告訴你的身體變化
•膽固醇是關鍵──比起高,低更是問題
•貧血要看:紅血球大小、血紅素
•維生素B,使腦部穩定
•細胞分子矯正不使用SSRI的原因
•心浮氣鬱?你少了菸鹼酸、維生素B6
•不到貧血程度的缺鐵:睡不好、抑鬱
【病例2】:6歲的K小弟:廣泛性發展障礙,吃啥都過敏
•發展障礙的孩子,腸胃多半不好
•鐵攝取不對,腸胃、精神就變差
•補充蛋白質偏遇上遲發性過敏
•吃東西會過敏?問題在腸黏膜發炎
•血基質鐵,可改善運動能力
•從發展障礙,到正常上下學
【病例3】41歲的C先生:慢性疲勞、失眠、腹瀉
•高劑量維生素療法、MEC飲食法,通通失敗
•腎上腺疲勞,初期難發現
•同類蛋白質吃太多,易引起腸道發炎
•壓力管理也是關鍵
•容易疲倦、想睡覺?先從拒吃甜食開始
【病例4】42歲的E小姐: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多吃蔬食,可以改善肌膚?
•偏瘦體型卻有代謝症候群?
•膽固醇的重要作用
【病例5】53歲的溝口徹:異位性皮膚炎、花粉症、肥胖
•類固醇軟膏從不離手
•對花粉症也能根治
•醫師親身實證,用細胞分子矯正竟痊癒
身體都在爭奪鐵,你吃對了嗎?
第四章健康飲食是「吃對分子食物平衡」
1.最佳飲食:不是營養均衡,而是「分子食物平衡」
2.卡路里過低,補再多營養素都無法自癒
3.攝取蛋白質要避免過量與過敏
4.減醣,你減對了嗎?
5.別再誤解脂質
6.分子食物平衡,打造你的健康
第五章必要營養素,該怎麼吃?
連醫生也要吃營養補充品
•營養補充品不是坑錢,而是真的有用
蛋白質補充劑
胺基酸製劑
〈BCAA〉
〈麩醯胺酸〉
維生素B群
鐵
鋅
維生素C
維生素D3
第六章這樣看懂血液尿液與腸道檢查報告
1.血液檢驗
•即便是標準值,身體可能還是有「問題」
•多項檢驗一起看,才能評估是否缺鐵
•連醫師都不看的第九項數值,就是貧血關鍵
2.礦物質檢驗
3.尿液有機酸檢驗
4.遲發性食物過敏檢驗(I gG型)
5.腸道檢驗
6.腎上腺檢驗
第七章細胞分子矯正,助孕、抗老化、抗癌,通通有效
1.不孕很難,你得先吃對營養素
2.抗老化,六十三歲開始也不晚
3.癌症沒有「最後治療」,但可以試試細胞分子矯正
後記 改變你的日常飲食,更要吃對營養素
?
序
前言
病痛好不了,關鍵在營養、代謝
對許多人來說,應該都對「細胞分子矯正」(Orthomolecular)這個名詞感到相當陌生。可是,我相信,只要大家對細胞分子矯正有正確的概念,就一定能有效緩解身體上的不適症狀。
過去我曾針對憂鬱症和飲食的關係、過敏和維生素D、發展性障礙和隱性過敏、癌症和營養等課題,提出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論點,並將之集結成冊。爾後,很幸運的,許多讀者紛紛來信給予鼓勵,表示慢性病的症狀因此而獲得改善。
其實,在過去的著作當中,我一直想傳達給各位讀者的,便是這本書所提及的細胞分子矯正,以及「治療萬病的根本,正是細胞分子矯正醫學」的觀念。而且,有鑑於人們注重營養的意識日漸高漲,我更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把基本概念傳達給各位讀者。
所謂的「細胞分子矯正」是指,「讓身體裡面的分子(各種營養素)濃度維持在最佳狀態,以提高身體機能,讓疾病痊癒」,並且依照患者的狀態,以生物化學或生理學、分子營養學的海量資料(big data)分析或研究成果為依據的治療法。相關說明,於後文我會再進一步說明。
簡單來說,細胞分子矯正的治療就是,了解身體裡面的分子層次(Molecular Level)發生哪些變化,同時透過飲食和營養的改善,來彌補分子層次的缺陷。
只要了解營養對身體的重要性,以及很多不適症狀和疾病的背後,其實正是營養和代謝的問題,就可以在前往醫院或是尋求藥物之前,透過飲食的注意,或是補充營養素等方式先行採取對應。
因此,在身體感到不適時,我希望大家可以先試著省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或平日的營養攝取,不要一有什麼病痛,就想直接吃藥。飲食和營養對身體的重要性,在我們體內又是如何實際運作,希望大家務必注意這些事情。
切記,只要培養正確的觀念,飲食習慣就會逐漸改變。
更何況,現在不光是電視或雜誌,透過網路也都可以搜尋到許多與飲食、營養學相關的資訊。在電視上,也經常看到知名醫師參與健康節目,而廣受大眾的喜愛。因為,飲食和營養一直都是許多觀眾朋友感興趣的話題。
我們的身體是由吃進體內的食物所構成,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不論是過胖、偏瘦、滿臉青春痘,或是完美肌膚,其實身體的任何表徵都和飲食密不可分。
此外,有氣無力、焦慮、失眠等,這些被視為大腦問題的症狀也是如此。
令人欣慰的是,只要從今天開始改變飲食,就可以改變未來的自己,這是任誰都無法否定的事實。而這就是細胞分子矯正的基本概念。
現在的自己該做到什麼程度?該怎麼吃,才能夠讓未來的自己變得更好?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推薦序一
看懂身體的訊息,不吃藥也能痊癒
拉法健康體系創辦人�許素貞博士
非常榮幸有機會為《最強營養療法,90%病痛都消失》這本書寫推薦序,當我接收到邀請時,內心非常的興奮,因為這不就是我目前所做的事嗎?──面對任何病痛,都抱著尊敬、學習的態度來經歷它。
我曾經在醫院照顧過病患有15年的時間,也擔任過副院長,負責經營管理醫院長達15年。在這個行業摸索了共有30年之久,可以說對西醫非常的了解;但也因著長期的工作壓力、錯誤的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我的身體開始出現慢性疲勞、肩頸痠痛、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血糖飆高等病痛。於是,我就此踏上了「吃藥」的旅程,繼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按:由自體免疫引起的慢性關節炎)的藥物後,醫師又建議我增加降血糖的藥;就這樣,藥越吃越多,但並沒有解決我的問題,反而導致掉髮、禿頭;長乳房腫瘤、子宮肌瘤、大腸息肉……這些不都是癌症的前兆嗎?
驚覺之餘,我開始轉向自然醫學療法,第一站接觸的便是細胞分子矯正,我拋棄了自己最愛吃的麵粉類食物,補充足量的營養素及好的油脂;將體內毒素排出去之外,更厲行早睡早起運動。
幾個月後,慢性疲勞及肩頸酸痛改善了;在六大健康指標的體力、腦力、情緒、排便、睡眠、腸道健康各方面也都提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竟也痊癒了。不僅如此,血壓、血糖恢復正常,連五顆乳房腫瘤都完全消除。
重點是,這11年來,我未曾吃過一顆藥,就如同溝口醫師在書中所寫的「改變了我的人生」。
這11年來,我們應用排毒及能量、優質的營養素補充方法,對於各種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痛風、失眠、類風濕性關節炎、異位性皮膚炎、過敏、發展障礙的孩子(妥瑞症、過動、自閉症)、甲狀腺癌(按:內分泌系統裡最常見的癌症,好發於女性,由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各類疼痛,一一見證全然療癒的事實,真是令人興奮不已。
過去我們在醫院都教導病人只要均衡飲食、不需要刻意補充什麼營養素,但往往忽略掉目前由於生態惡化,導致土壤中的營養素快速流失;環境汙染、飲食添加物,或是生活壓力等因素所造成的酸性體質、慢性發炎已日趨嚴重。個人認為醫療單位的教導不該停留在三十幾年前的觀念,必須重新省視。
當我逐一閱讀書中應用細胞分子矯正的各種案例,我不由自主的頻頻點頭,十分讚賞溝口醫師的論述。誠如書名所述,《最強營養療法,90 %病痛都消失》邀請您一同來見證這延續的歷史及更高更遠的方法。
(本文作者為許素貞博士,拉法健康體系創辦人、好油專家自然醫學機構創辦人、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推薦序二
從治標到治本,西醫都在學的「分子矯正」
東京醫科大學醫院精神醫學部副教授�市來真彥
溝口醫師傳LINE問我,「我這次打算寫一本細胞分子矯正的書,你願意幫我寫推薦序嗎?」
在日本,溝口醫師可說是細胞分子矯正療法的統帥。不過,對我來說,溝口是我的高中同學,是當時穿著不合時宜的運動服,和我一起踢足球、打排球的舊識,所以到現在他還是很抗拒我叫他「溝口醫師」。
不過,畢竟他是權威醫師,所以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不能跟年輕的時候一樣,直接叫他「阿溝」吧!於是便折衷採用了「溝口」這樣的稱呼方法。
我本身專攻精神科,和其他科一樣,同樣都是屬於「反覆執行診斷,然後進行治療,如果沒有改善,就改用其他治療,或是重新檢視原本的診斷」的診療科。可是,精神科的病理機制大部分還未明。
首先,具體來說,應該進行什麼樣的診斷呢?就以憂鬱症為例吧!
在我和溝口還是實習醫師的二十世紀後半,日本仍根據「外因」(身體因素)、「內因」和「心因」的傳統分類來診斷精神疾病。也就是說,除非身體因素遭到否定,否則不得診斷為內因;除非內因遭到否定,否則不得診斷為心因。
所以,有腦炎之類的感染性身體疾病,或結締組織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機能異常等身體疾病,同時又呈現憂鬱症狀時,不應診斷為憂鬱症(內因性精神障礙),而應診斷為身體因素(身體疾病所造成)的器質性精神障礙(按:指任何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結構損傷或腦功能異常),或者是症狀性精神障礙,就是這樣的規定。
可是,當時,「只要判斷沒有身體上的疾病,使身體因素遭到否定,就可以診斷為內因性憂鬱症嗎?﹂就算拋出這樣的疑問,也沒有任何前輩可以給予明確的答案,而且也沒有任何現成的書可以查詢到答案。
一般來說,現在大都採用兩種診斷標準,分別為:WHO(世界衛生組織)的「ICD」(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APA(美國心理學會)的「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這些診斷標準可用來消弭精神科醫師進行精神疾病診斷過程的各種分歧與變異。例如,以憂鬱症來說,當被定義為憂鬱症狀的症狀,在固定期間發生固定數量時,便診斷為憂鬱症。然而,就像這樣,以「不管是誰,只要達到相同標準」即可採用的診斷標準,其實仍然稱不上充分。
例如,透過抽血數據,在憂鬱症患者身上,發現有甲狀腺功能下降的問題,這個時候,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把這種情況分類為F00-F09的「包含症狀性在內的器質性精神障礙」,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則是分類為」其他醫學性疾病所造成的憂鬱障礙」,但在我二十五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又豈能知道其他醫學性疾病所含的身體疾病當中,又增加了多少新的身體疾病呢?難道不會錯失某個未知身體疾病所造成的抑鬱症狀態嗎?……不禁會讓人如此猜想。
從治療層面來看,這些診斷標準對於「該採取何種治療比較適當?﹂來說,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我想只要是精神科醫師,應該任誰都會有這種感覺吧!
其實,在相同診斷的患者當中,這些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也會因人而異,而且不在少數。甚至,即便是相當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還是有很多患者會反映出(可預料)強烈的副作用症狀,對於那樣的患者,又該怎麼治療才好呢?這種狀況也十常八九。
大約十年前,我也曾有過相同的疑問,那個時候,我回想起高中的好朋友,正是精神科醫師的溝口,聽說他正在用某種方法治療精神疾病患者且效果十分良好,於是我就參加了過去從未參加過的同學會,然後從溝口那裡接觸到細胞分子矯正療法,也就是所謂的營養療法。
在那之後,有名二十歲罹患(被診斷)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的患者,因為當時發布的所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新型藥物),就算僅採用最少劑量,還是會出現副作用,所以他只能服用極少劑量且治療效果較差的傳統抗精神病藥物。不過,在合併實踐細胞分子矯正療法的不久之後,他變得非常積極。他重新回到學校,並且順利畢業,雖然症狀並沒有完全消失,不過,病情已顯著好轉,甚至還在其專業領域上獲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患者同樣獲得改善)。
這究竟該怎麼解釋呢?未知的營養障礙,導致思覺失調症的症狀?發現全新的診斷?又或者是單純的巧合?
憂鬱狀態不等於憂鬱症。而陷入憂鬱狀態的患者當中,也含有憂鬱症的患者。因此,若我們把憂鬱這個字眼用於症狀名和疾病名,勢必會引起混亂。打個比方來說,憂鬱症的憂鬱狀態就相當於感冒症候群的「發燒」症狀,而抗憂鬱藥物就是退燒藥。
如果要了解箇中道理,首先就要熟讀這本細胞分子矯正療法,然後再加以咀嚼吸收。此時此刻,突然好想再跟高中時期一樣,和溝口一起在學校前面的雜貨店喝碳酸飲料、吃青蔥麵包,一邊爽快的暢談(不過,溝口應該會說:「吃那種食物和飲料,可就失去細胞分子矯正療法修業者的資格囉!」)。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