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1960年代的「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到2000年代的「網際網路全球數位圖書館」,大學圖書館走過人人求知求學必備的輝煌盛況,而今面臨資訊隨手可及、使用者逐步流失,再加上多年的擴張累積,造成投資與營運成本高居不下,而服務效益卻逐漸遞減的落差。大學圖書館的反思與突破,功能與角色的重新定位,勢在必行。
政治大學圖書館及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組成的大學圖書館體系,擁有兩座獨立館舍建築及四個設於學院大樓中的圖書分館,整體藏書量超過兩百萬冊,編制館員及計畫性專職助理人力超過九十人,規模為國內僅次於臺大圖書館。筆者於2005年8月起至2014年11月止,擔任館長兼中心主任,以資訊科學系教師的學術專業,帶領館務發展,啟動各種階段性轉型與改造計畫,累積一些寶貴經驗與心得,乃將之化諸文字傳承,希望能對大學圖書館的永續發展有所助益。本書的撰寫計畫原先預計於2016年6月完成,不料期待中的工作減量未能如願,撰寫進度嚴重落後,經常因學術行政與計畫性工作之負荷而多所中斷、進展緩慢。但基於對大學圖書館發展的責任、理念與關懷,仍堅持目標,轉為慢思緩筆,並加強近期數位發展概念,終於2019 年6 月完稿,也許少了情感的羈絆,留下沉澱之後的去蕪存菁。本書設定的讀者群,包括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及專業人員、圖書資訊系所師生及所有關心圖書館事業的人士,希望以兼具圖書館實務經驗與資訊科技視野的觀點,提供圖書資訊專業領域成長及圖書館轉型進化的參照,藉由案例、觀點與想像的探討,凝聚圖書館社群創新發展的能量,共同邁向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華麗轉身。
從理工學科訓練的背景與學術工作,到管理經營以人文底蘊為核心的大學圖書館,尤其是多年的浸潤、融會與共創,是個人生命中的幸運機緣與美好經驗,不僅開展個人的視野與足跡,更帶來豐富的精神饗宴。這段奇幻旅程要感謝許多包容指導的師長與共同努力的夥伴,包括政大吳思華校長、鄭瑞城校長的提攜及對館務發展政策的支持、臺大圖書館前館長項潔教授亦師亦友的鼓勵與帶領、臺師大圖書館館長柯皓仁教授及臺大圖書館館長陳光華教授溫暖互動的同儕情誼、政大圖書館前副館長廖文宏教授及政大社資中心研發組前組長劉昭麟教授的專業貢獻,無私捐贈珍貴史料的陳芳明教授、余光中教授、尉天驄教授、羅久芳與羅久華教授等,另外,也感謝政大創新與創造力講座吳靜吉教授對創意創新所帶來的啟發。最後,要特別感謝政大圖書館一群部門主管與館員的同心攜手前行,以專業與敬業回應時代的挑戰與共同設定的館務發展目標,讓政大圖書館的發展經驗也許有機會成為討論大學圖書館如何定位的參照案例。本書如仍有謬誤或疏失之處,乃是筆者自身學識與思慮之不足。最後,謹將本書獻給陪伴與支持的家人。
?
2019年7月29日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