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

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62731
方惠閔,朱恩成,余奕德,陳以箴,潘宗儒
張家瑋
游擊文化
2019年12月04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762731
  • 叢書系列:Misfits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isfits


  • 社會科學 > 報導文學











      故事從島嶼之南的屏東縣滿州鄉開始——

      一個原漢混雜、族群界線曖昧難辨的平地原住民鄉。

      五位平埔原住民青年從此踏上一段尋找被奪去的名字的旅程……。




      這是一群被時代噤聲的族群,連名字都是統治政權所賜予的。從清領時期的「熟番」、日治時期的「熟蕃」、「平埔族」,到了國民政府時期,連名字最終都失去了,僅在歷史資料中留下簡短的「漢化殆盡」,一筆帶過族群數百年的興衰命運。似乎族群的賡續與亡佚,可以任由國家機器來裁奪,無須來龍去脈的交代,一切宛如不證自明。



      然而,過去並不會憑空消失,平埔族群曾在島嶼的山林、平原馳騁,有著屬於他們的愛恨惡慾;現在依舊真實存在,即便不曾大聲說出自己已被污名的名字,但在島嶼的四方一隅,仍試圖唱著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傳頌著自己的名,即便是這麼的靜默無聲。



      「沒有名字的人」書寫團隊透過自身的書寫與採訪,希望拼湊出台灣當代平埔族群的真實樣貌。被採訪的對象包括二十位平埔族群的青年,他們的身分跳脫非「原」即「漢」,非「生」即「熟」的二元框架,以混血的姿態——包括族群的、語言的、信仰的、認同的,混雜存在。在面對如此雜揉的身分處境,這群青年或是感到困擾、徬徨,或是特別有想法而不斷思考,進而積極追尋或選擇逃避這樣的身分。可是當他們想大聲說出自己的名,現行的族群政策卻又再次給他們迎頭一擊。



      根據現行的《原住民身分法》,原住民身分的取得是國民政府依據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的註記做的認定,而不是以血統、認同、文化等標的來檢驗山地�平地原住民的身分。然而,現在卻以文化存續的程度,限縮了平埔族群回復身分的權利空間……。



      族群的邊界與框架是權力者認定的,彷彿當我說是「某某族」時,就必須講甚麼語言、穿著什麼衣服、吃甚麼食物、唱甚麼歌、拜甚麼神,否則就無法承認我的存在。但現實的族群樣貌卻是複雜的、移動的、混血的,唯有正視平埔族群部落鑲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實,肯認族人真實的生活處境與經驗,進而重新審視族群的定義,才能讓被奪去名字的人,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而不再是沒有名字的人。



    各界推薦



      「沒有名字的人」的生命故事的內容,也許可以簡化為:如果你是一個意識自己擁有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的青年,你會遭遇什麼?……這些故事是「從前從前」,卻也是「從今以後」的事。必須知道自己的祖先、找回因為他人而被忘卻的語言、家庭的遷移足跡、文化或隱或顯的歸路與線索……我是誰,我在哪裡?主體總是透過敘述而成立,敘述自身是回應「我是誰」、承諾「我可以是誰」,重新錨定自我在記憶與現世的位置,也給了不熟悉台灣當代平埔族群議題讀者的參照與補課。——馬翊航(《幼獅文藝》主編)



      ……《沒有名字的人》所欲帶給讀者的重要視野:意識到自己的平埔族群身分,不代表就必須否定掉人們原先的其他認同,也不是要大家就開始都「返鄉」做同樣的文化復振工作。對他們來說,追尋自我所欲抵達的終點,並非是要再一次地劃出清楚的族群邊界,也不是要大家安安穩穩地,再把自己塞進到一個分類之中。當文化本來就是不斷處於流動混雜的形成過程,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不會再因為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感到侷限與促狹。——賴奕諭(菲律賓原住民族研究者,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系博士生)



      《沒有名字的人》分享了致力於尋根的平埔族群青年在尋找族群認同過程中的困難、挫折與不放棄。這些沉重又帶著勵志的故事,除了提醒著有名字的人要懂得珍惜,更呼籲著整體台灣社會應正視平埔族群的權益,其所面臨的文化流失與沒有名字的掙扎是受到歷史殖民創傷與社會變遷衝擊所導致。如今陸續有平埔族群之族人投入於正名與文化復振,並竭盡所能地走訪調查,試圖勾勒其族群之樣貌,如若平埔族群的歷史能被更多人認識,相信台灣社會能以更正面、更有溫度的態度與觀點看待平埔族群正名……。——Ciwang Teyra(太魯閣族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沒有名字的人》,不僅因為它記錄了每個想找到名字的起心動念,更書寫了找到族群脈絡後,平埔青年們如何面對不同族群互動下的歷史結果、如何回家的心路歷程——找尋台灣的過去與未來,相較於依循手肘上的橫線,這群青年的故事將更為真實。——方克舟(Mata.Taiwan創辦人)


     





    【推薦序】補修、修補,然後住在自己裡???? 馬翊航(《幼獅文藝》主編)

    【推薦序】成為不再被認同困住的人???? 賴奕諭(菲律賓原住民族研究者,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系博士生)

    【推薦序】正名,延續族群生存與認同的積極性作為???? Ciwang Teyra(太魯閣族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找回自己的名字,尋得回家的路???? 方克舟(Mata.Taiwan創辦人)



    楔子



    第一部? 恆春半島的魔幻舞台

    01? 沒有名字的人:潘宗儒

    02? 「ima ka aku?」關於我是誰?:Awui Kaisan

    03? 你是原住民嗎?:余奕德

    04? 偏要固執地記著:陳以箴

    05? 吐出那口沉重的氣:方惠閔



    第二部? 群像故事:二十段旅程

    01老祖娘娘的壽宴:丁肇義

    02? 生熟聯姻:潘婕瑀

    03? 歸來,如何?:潘宗緯

    04? 被屠殺的記憶:潘啟新

    05? 認同不是單選題:潘佳佐

    06? 最在地的異國臉孔:張俊偉

    07? 不想再被消失:Tuwaq Masud? 杜佤克.瑪蘇筮

    08? 觀看的實踐:Uki Bauki? 潘昱帆

    09? 以凱達格蘭為名的路:潘彥廷

    10? 背著祖靈的重量:Bauke Dai’i? 潘正浩

    11? 一輩子的賽跑:Kaisanan Ahuan? 王商益

    12? 拉起一個圓:潘軒豪

    13? 以身為度:潘寶鳳

    14? 聽見道卡斯的聲音:劉秋雲

    15? 甦醒的語言:萬盈綠

    16? 追隨西拉雅獵人的腳步:Takalomay Kacaw? 買啟文

    17? 回到這片河谷:潘麒宇

    18? 通靈少年:尤威仁

    19? 出走,是為了回家:Karai Akatuang? 段柏瑜

    20? 混血調酒:李建霖



    第三部? 最最遙遠的路



    後記

    後記之前

    潘宗儒

    方惠閔

    余奕德

    張家瑋

    陳以箴



    參考文獻



    ?





    楔子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族群,也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的平埔原住民族青年,在追索認同的路上、探求族群命脈的過程之中相遇,進而共同組成了書寫團隊,這當中包括了五位寫作者與一位攝影師。本書的成形,是我們從二○一四到二○一七年間刊登在《沒有名字的人》粉絲專頁上的單篇故事集結而來。首先,我們五位的自述,是促使我們集結並行動的骨幹,故成為書中的第一部;接著,由我們採訪、編輯而成的二十位青年敘事,最為面貌豐富的血肉,經過重新排序、分組和整理後,成為本書的第二部;而在至今成書歷時的五年中,隨著平埔族群正名運動的推進,外在的政治面貌沿革多變,加以我們幾位寫作者面臨的生涯變動,再再使我們重新思考爭取族群身分的內在矛盾,我們將這些自省剖開,成為有些沉重的第三部,希望邀請讀者與我們一同窺探台灣各原住民族的膠著和希望所在。

      

      我們試著以「沒有名字的人」這個概念,提出平埔族群在歷來殖民國家治理下被埋沒、被奪去名字與身分的處境,也試著以此作為標的,幫助我們指出那眾多仍未現身的無名之人。我們意識到,與其孤獨地獨自迷惘,不如將那些未知的、消失的、痛苦的、無奈的、無力的、徬徨的一切,以我們所能(或僅能)掌握的現代技術與工具,將其凝鍊成為一股新的力量去衝破這道生命的難關。於是我們決定起身以集體之姿,踏上田埂、穿越林徑、渡過海岸、走上街頭,朝著沒有名字的人們而去,與他們一同邁步前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