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挽救全球化的危機
西方人所主導全球性的人口、金融、資訊科技和商品等流動現象的全球化風潮,在歷經幾個世紀的衝撞後已經快到強弩末端了。而當今許多綠能經濟的倡議,以及諸如中國、印度、巴西和非洲等的崛起,不啻在預告全球化必須走向下一步了。只不過綠能經濟所強調的再利用和開發新能源等觀念和作為,僅是轉成綠色資本主義還是老套,並非真有助於終結能趨疲(entropy,熵)的危殆;而第三世界的崛起,儼然一切以重構文明或再造文明的新意識在主導經濟和科技的運作,但情況卻無法這麼樂觀,因為西方強權所帶動的全球化就要耗用完地球的資源,第三世界崛起除了拾人唾餘,還得分攤惡化環境和摧毀生態等後果,根本沒有什麼遠景可以期待。因此,所謂後全球化的後,它的意義就得越過這一新經濟和西方強權轉弱的假相而從逆反全球化來確立。
逆反全球化,在當今已有遍布於世界各地的原始主義、社會改良主義、民族主義、原教旨主義和馬克斯主義等在策畫行動,但實際上它們被操作時僅是消極抵抗或不附和而未能極力批判,到頭來都成了全球化的組構成分而欲後無由。畢竟全球化背後的資本主義邏輯和軍事或文化殖民的征服等因由,才是當中的關鍵,反全球化就是要以它對象;而如今所見的相關作為卻都是以另起類似的因由在籌謀對策,自然罕有成效可說。因此,只有徹底逆反全球化,才是大家能?繼續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保證。
換個角度看,全球化真正的動因始終很少被察覺,致使反全球化就只能在表面的作為上給予抵制,根本無力在深層的信念上加以掀揭批判。很多人都知道全球化不是到了晚近才開始,它從十九世紀以來逐漸發生的跨國貿易和資金勞工的流動、甚至幾度的金融危機時期就出現了。這是無可懷疑的事;但當真要說有全球化的事實,還可以遠推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一併興起的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基督教新教徒憑著他們「因信稱義」的信念,脫離舊教會的束縛,由於社會地位低落(而非上層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必須以快速致富的方式來改善處境,所以促成了資本主義的興起;爾後為了更能取得存在的優勢,連帶地到世界各地掠奪資源和建立根據地而造成殖民主義的隆盛(當今的美國和加拿大,就是被新教徒征服後興建的國家),而全球化也就從此時陸續的展開,迄今都不見平息當中藉別人的資源來實現自己「致富美夢」的優著氣燄。而新教徒所以會走到這個地步(舊教徒後來也紛紛受到刺激而跟著張揚起來),關鍵就在他們所信守的原罪觀念。換句話說,原罪教條的訂定,勢必會影響到新教徒贖罪的恐懼(駭怕回不了天國)而恆久的不安於世。而緣於贖罪的必要性,一種深沉的塵世急迫感也悄悄的孳生,終於演變成要在現世累積財富兼及創造發明(包括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和制度�器物等等的建樹翻新)來榮耀上帝並藉以獲得救贖;尤其在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矯為成形後,更見這種過度的煩憂(相對的,同樣源自希伯來宗教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在它們流行的地區,因為沒有強烈的原罪觀念或甚至沒有絲毫原罪觀念,所以就不時興基督教徒所崇尚的民主制度、科學至上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等行徑,以至相關的成就就沒那麼耀眼)。因此,它所體現的創造觀這一世界觀,就正好支持了它要以創造來回應上帝造人而人負罪被貶謫到塵世後尋求救贖的必經途徑。但可歎的是,非西方社會中人原不是這種信仰,卻在人家一番傾銷後迎合了上去,導致世界日漸一體化在窮為耗用地球有限的資源。就因為這耗用地球有限資源而引發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和核武恐怖等後遺症,所以必須以反全球化來緩和能趨疲(entropy)的危機和挽救世界的沉淪!
既然要反全球化,那麼全球化就不能再看著它延續,而必須讓時序推進到後全球化時代。這是從現在漸漸廣見的反全球化思潮加碼(也就是知道轉批判西方人遺禍地球的根本原因而促其調整信念)後所期待實現的,雖然還不到時候,但在實質上只要有相關的理念發出了,遲早就會看見迴響。這是說因為內裏所稟乃一如混沌理論所示的非線性秩序觀,以及複雜理論特別准許的走在混沌�秩序邊緣和小世界理論後出揭發的有限連結等信念,只在意該理念變項即時介入而寄望它能廣為發生媒因(meme,瀰)影響全局的作用,但不在具體行動上重蹈強為傳播以片面或定點落實而徒惹殖民災難的窠臼,所以在未來的日子裏此一「合理邀約」諒必不乏同樣心有戚戚焉者願盡出餘力相助。屆時縱然只有一人先行迴響,也可能因此漸行產生蝴蝶效應而開啟新一波反全球化的旅程。
基於這個前提,後全球化的「後」思維就得有東西來填補反全球化所會出現的思想空缺。而這在我們必要凸顯主體的立場,一定是先由自己採取行動來回應。因此,情況緊急,所能想及最方便致效的「新變途徑」,則無慮是在復振深化可以衍為舉世滔滔暴亂安全閥的君子作務。它以內質義外飾禮孫信該一文質彬彬的節操面世,而後能?上契為施展「推己及人」和「博施濟眾」的仁政(該博施濟眾乃指將現有資源予以最高效率的運用,而不同於西方文化一味戡天役物以便享福的功利作為),全然可以體現一個但務綰結人情�諧和自然的節欲式氣化觀型文化形態,在扭轉緩和西方那一強顯挑戰自然�媲美上帝(榮耀上帝居前)縱欲式創造觀型文化的蹙迫壓力和迷狂興作上特別有可預見的功效。也因此,即使現今海峽兩岸都棄守己身所屬自有優越性的文化傳統,看似就要跟隨他人沉淪到底了;但只要該文化因子還在,再加上自我意識的普遍覺醒,總有一天會看到它從新昌皇,並且滴水穿石般的渡化了這個世界。
周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