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世上有許多艱澀難懂之書,禪書恐怕是艱澀難懂之中最難理解的書籍類型。禾山1垂語云:「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為真過。」僧出問:「如何是真過?」山云:「解打鼓。」又問:「如何是真諦?」山云:「解打鼓。」又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山云:「解打鼓。」又問:「向上人來時,如何接?」山云:「解打鼓。」又問:「萬法齊興時如何?」山云:「解打鼓。」凡初次閱讀禪錄者看到上述文字,一定不知如何解讀其意,悵然若失。大多數接觸到的禪錄都與此〈禾山解打鼓〉相似,吾等閱之宛如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2。如此說來,禪就像廣漠林野,不少人根本摸不清該從何處進入,該從何處出來。亦像萬仞懸崖,難以找到可以往上攀爬的藤蔓,可以往上走的石階。
然而,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想了解禪的真義。為了這些有心學禪的初學者,當務之急是在廣漠林野中確立四角方位,打造石梯。因此,余不顧自己愚昧,率先寫了《禪學批判論》,企圖以系統性的方式說明禪的教理,但仍難以避免唯有專家學者才能領悟體會之處。於是又寫了《禪學講話》,再次解說禪理,希望內容不會過於幼稚愚昧,但理論仍顯偏頗,暴露出個人修養之欠缺,余深感遺憾。有鑑於此,余鑽研先賢遺文,選擇初心晚學者最容易領悟且最實際的理論。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到宏智禪師3提倡的默照二字,深入探究,默是靜默之理、照是觀照之義;靜默為止、觀照為觀。若將默照譬喻為寶珠,靜默具有堅毅剛強之質,觀照閃耀輝煌燦爛光芒,有質有光是完美的寶珠。默為照、照為默,亦為完整的禪,因此詳解守靜之用心(要點),形成上篇二十餘節;縷述觀理之妙味,寫成後篇三章之文。綜合上下兩篇,題為《禪之妙味》,再加以細雕慢琢,為世上初學禪者建造一座紮實的階梯。若讀者能透過本書理解禪味之義,得浸染禪宗之助緣,將是余最大的榮幸。朱子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4懇請各位讀者將余的簡陋之見當成您的博學之材、審問之助與慎思明辨篤行之資。
編註1:唐末五代禾山無殷禪師(884-960),〈禾山解打鼓〉是知名禪宗公案,他回答學人提問時,四次以「解打鼓」回答學人的四個提問,又稱「四打鼓」。
?
編註2:語出唐.天臺寒山大士(?-643):「若人逢鬼魅,第一莫驚懼。捺硬莫采渠,呼名自當去。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見《嘉興藏.寒山子詩集》。
?
編註3:宏智正覺禪師(1091-1157),宋代知名曹洞宗僧,俗姓李,法號正覺,謚號宏智禪師。開創「默照禪」法,不採用公案,主張以坐禪獲致內在自由之境。與臨濟宗大慧宗杲的「看話禪」齊名,譽為當時二大甘露門。弟子收其一生語錄為《宏智正覺禪師廣錄》 ,內含〈默照銘〉、〈坐禪箴〉等篇。
?
編註4:此句出自《中庸》第二十章之九,但《中庸》作者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所作。作者寫「朱子云」,是由於朱熹將《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重新編訂和註解。
明治三十九(1906)年十月達摩大師入滅之日
忽滑谷快天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