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潮汐 2019年第九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

潮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575312
古雯,尹雯慧,許裕全
佛光
2019年12月27日
117.00  元
HK$ 105.3  






ISBN:9789574575312
  • 叢書系列:藝文叢書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文叢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報導文學











      本書為2019 年第九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以「潮汐」為名,取自?獎作品中的主意象。



      首獎〈找尋埋伏在高雄地下的幽魂〉,頗得新新聞寫作的精髓,大量採訪消防員,從對話與場面中交織出打火弟兄的生死情誼,藉由尋找失蹤英雄的抽絲剝繭中,次第展現出高雄氣爆的真相,工業城市存在的公共安全風險。



      貳獎〈時間的廢墟──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那些人,那些事〉,跳脫刻板的調查報導,以靈動、青春與充滿悲憫意味的散文筆調,流浪與觀察,關心西藏難民,寫出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現在與歷史。



      ?獎〈七夕流水〉,寫馬來西亞吉膽島東北部五條港住民,他們來自閩南,到南洋落地生根。全篇貼近土地,洞悉當地少子化、漁業環境、教育環境的變遷與蕭條。潮水貫穿全篇,起落間流動著愛。

    ?


     





    總序—李瑞騰

    序—須文蔚 寫出精采與動人的田野故事

    首獎—古雯 找尋埋伏在高雄地下的幽魂

    評審意見—阿潑

    獲獎感言

    貳獎—尹雯慧 時間的廢墟—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那些人,那些事

    評審意見—須文蔚

    獲獎感言

    ?獎—許裕全 七夕流水

    評審意見—李瑞騰

    獲獎感言



    ?





    總序



    李瑞騰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的設立,乃緣於大師對文學的熱愛與期待。他曾表示,在他學佛修行與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文學帶給他智慧;他也日夜俯首為文,藉文學表達所悟之道。因為他深知文學來自作家的人生體會,存有對於理想社會不盡的探求,也必將影響讀者向上向善,走健康的人生大道。



      幾次聆聽大師談他的閱讀與寫作,發現他非常重視反思歷史的小說寫作以及探索現實的報導文學,而這兩種深具傳統的文類今已日漸式微,主要是難度高且欠缺發表園地,我們因此建議大師以這兩種文類為主來辦文學獎;而為了擴大參與,乃加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間佛教散文。大師認同我們的想法,這就成了這個文學獎的內容。此外,大師來台以後,數十年間廣結文壇人士,始終以誠相待,他喜愛文學,尊敬作家,於是而有了貢獻獎。

     

      這個獎以「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為名,意在跨越政治與區域的界限,從二○一一年創辦以來,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議委員會和分組的評審委員獲得充分的授權,運作相當順利。我們通常會在年初開會檢討去年辦理情況,針對本年度相關作業進行討論,除排定推動程序,會針對如何辦好文學獎,進行廣泛討論,特別是宣傳問題。



      二○一七年,我們在慎思之後決定增設「人間禪詩」獎項。詩旨在抒情言志,禪則靜心思慮,以禪入詩,是詩人禪悟之所得,可以是禪理詩,也可以是修行悟道的書寫,正好和「人間佛教散文」相互輝映。三屆下來,質量皆有很好的成績,得到評審委員的讚歎。



      二○一九年,評議委員決議將歷史小說分成長篇和短篇,等於是增設短篇歷史小說。此外,比照國藝會長篇小說寫作計畫專案而設「長篇歷史小說寫作計畫補助專案」。新設二項計畫,都有不錯的表現。



      要持續辦好一個大型文學獎並不容易,感謝歷屆評審委員的辛勞,在會議上,他們討論熱烈,有讚歎,有惋惜,只為選出好作品;相關事務得獎作品的出版和贈獎典禮的舉辦,則有勞信託基金同仁的費心處理。







    寫出精采與動人的田野故事



    須文蔚




      我們經常看到西方的電影中出現:「本片由真實故事改編。」許多報導文學經典拍成電影,引發社會關注,這引發我的好奇,何以國外的紀實書寫總能與小說媲美?而台灣的作品總顯得綁手綁腳,缺少情節,人物形象也模糊?因此我在一七年提出「鬆綁論」,希望呼籲寫手能甩開束縛,寫出精采與動人的田野故事!這個願望,在這本報導文學作品集中,充分實現了。



      報導文學的體式,一般來說是以散文或新聞報導體呈現,但早在一九三○年代茅盾與楊逵都曾不約而同地主張,書寫上也可以用日記體、書信、論文體、報告劇、議論體等。但台灣鮮少採用散文以外體式來嘗試,究其實際,如果能維持文章高度的傾向性、進步性、批判性與人文關懷精神,其內容以紀實為主,應當仍屬於報導文學的範疇中。



      固然,報導文學務必排除虛構,不像小說創作能出入虛構與紀實,可以為了作者的想法而虛構事件、典型化人物、改寫現實世界,且在情節與氛圍的渲染上富有煽動性。但報導文學通過了書寫者的思索和文字的表現,應當可以向小說家借用刻畫人物、描寫環境以及渲染氣氛的手法,必要時也可對事實做適度的處理與取捨,以充分的採訪、查證與推論輔佐,在不背離真實的狀況下,為書寫鬆綁。



      我所提出「鬆綁論」,相信報導文學本來就不像純淨新聞寫作具有一定的形式,作家應當把「新聞寫作」常見框框打破,在美國文學界,如《冷血》(In Cold Blood )的作者卡普特(Capote)、《王國與權力》(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的作者塔尼斯(Talese)以及伍爾夫,他們的風格包括重新創造記者或其他人可能聽不到的對話,以及描述主角在新聞情境中的思想與感情,都說出了精采絕倫的真實故事。古雯的〈找尋埋伏在高雄地下的幽魂〉一文,顯然就頗得新新聞寫作的精髓,大量採訪消防員,從對話與場面中交織出打火弟兄的生死情誼,藉由尋找失蹤英雄的抽絲剝繭中,次第展現出高雄氣爆的真相,工業城市存在的公共安全風險,讀來有如看劇情片一樣,情節推動、場面調度與懸疑跌宕,在在可見作者的用心鋪排。 尹雯慧長期關心西藏難民,也是雲門流浪者計畫的青年作家,她的〈時間的廢墟—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跳脫刻板的調查報導,改以靈動、青春與充滿悲憫意味的散文筆調,讀者隨著她一起流浪與觀察,走入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現在與歷史,抒情的文字魅力讓人折服。



      來自馬華文壇的許裕全提出〈七夕流水〉一文,是金門文學中高度關心的落番客議題,五條港的住民來自閩南,落地生根,過去的紀錄與散文書寫中,多談的是移民的處境。而許裕全更貼近土地,洞悉當地少子化、漁業環境、教育環境的變遷與蕭條,從對話與訪談中,一一揭露,首尾能呼應,既是深刻的報導,也是一篇美文。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