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提出「鬆綁論」,相信報導文學本來就不像純淨新聞寫作具有一定的形式,作家應當把「新聞寫作」常見框框打破,在美國文學界,如《冷血》(In Cold Blood )的作者卡普特(Capote)、《王國與權力》(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的作者塔尼斯(Talese)以及伍爾夫,他們的風格包括重新創造記者或其他人可能聽不到的對話,以及描述主角在新聞情境中的思想與感情,都說出了精采絕倫的真實故事。古雯的〈找尋埋伏在高雄地下的幽魂〉一文,顯然就頗得新新聞寫作的精髓,大量採訪消防員,從對話與場面中交織出打火弟兄的生死情誼,藉由尋找失蹤英雄的抽絲剝繭中,次第展現出高雄氣爆的真相,工業城市存在的公共安全風險,讀來有如看劇情片一樣,情節推動、場面調度與懸疑跌宕,在在可見作者的用心鋪排。 尹雯慧長期關心西藏難民,也是雲門流浪者計畫的青年作家,她的〈時間的廢墟—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跳脫刻板的調查報導,改以靈動、青春與充滿悲憫意味的散文筆調,讀者隨著她一起流浪與觀察,走入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現在與歷史,抒情的文字魅力讓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