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822425
賴明珠
藝術家
2020年1月20日
127.00  元
HK$ 114.3  






ISBN:9789862822425
  • 叢書系列:藝術欣賞、美術論叢、美術行政、畫家專輯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4 x 1.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欣賞、美術論叢、美術行政、畫家專輯


  • 藝術設計 > 繪畫 > 繪畫史











      本書收錄共八篇論文。以戰前及戰後共十五位臺灣美術家的繪畫作品為分析文本,內容緊扣著臺灣戰前的「地方色彩」口號,或者戰後的「正統國畫之爭」、「鄉土文學論戰」等美術史背景脈絡,探討百年來,在國家機制、群體屬性和文化認同等多重性「社會框架」之內外,臺灣美術家如何藉由視覺語彙,去定義、詮釋生存的土地、人民與歷史,形塑出歧異多元的視覺文化樣貌;如何透過不同的凝視角度,建構出臺灣遺民與移民,海納百川、多元並存的風土美學觀。



    本書特色



      探索20世紀臺灣在外來政權的知識架構中,衍生出「地方」與「中心」、「非正統」與「正統」、「鄉土」與「現代」等對立的思維辯證關係,如何影響視覺創作。


     





    《鄉土凝視》序�許雪姬………6

    和一位臺灣美術耕耘者分享鄉土的滋味�廖新田………10

    自序�賴明珠………12



    第1章 陳植棋「鄉土殉情」意識溯源

    前言…………14

    鄉土、民族意識的覺醒…………14

    從「規訓的」殖民地前進「自由的」東京…………20

    1920年代臺灣意識的萌發…………30

    陳植棋的鄉土認同意識與藝術實踐…………33

    結論…………38



    第2章 風土之眼──呂鐵州與許深州的藝術選擇與實踐

    東洋畫�膠彩畫的內外在結構…………40

    呂鐵州早期所受的傳統多元藝術薰陶…………44

    現代寫實藝術的規訓與主觀的構想…………48

    花鳥畫創作語彙的挪用與調換…………52

    繪畫類型轉變的試驗──自然與人文風景的召喚…………60

    東洋畫的民間傳習所──「南溟繪畫研究所」…………61

    在象徵權力角逐戰中進行花鳥畫的延續與開創…………65

    戰後在象徵權力競技場以人物畫脫穎而出…………72

    以西畫媒材記錄時代的變遷…………74

    水墨與現代主義的辯證對話…………75

    結論…………89



    第3章 風俗與摩登──論陳進美人畫中的鄉土性與時代性

    前言…………92

    日本近代風俗美人畫的學習…………94

    臺灣鄉土摩登美人的形塑…………97

    戰後美人畫的挫折與再興…………116

    結論…………121



    第4章 召喚山岳────近代臺灣山岳畫與張啟華壽山圖像

    前言…………124

    帝國建構的臺灣山岳視覺表徵…………126

    戰後張啟華壽山圖像…………147

    結論──壽山圖像的歷史意義…………164



    第5章 「農村化」的鄉土藝術──楊英風《豐年》時期版畫創作中的鄉土意涵

    前言…………168

    戰前臺灣「鄉土藝術」及「文藝大眾化」的想像…………170

    《豐年》雜誌的角色設定與編輯取向…………176

    「戰鬥文藝」時代氛圍與《豐年》的「鄉土」想像…………180

    楊英風《豐年》時期版畫中的「鄉土」詮釋與想像…………185

    結論…………193



    第6章 風格遞嬗中的主體性──在具象與抽象中抉擇的賴傳鑑

    前言…………196

    「戰中派」畫家的歷史定位…………196

    賴傳鑑繪畫風格的遞嬗…………198

    賴傳鑑對「現代化」所提出的批判性主體觀…………217

    結語…………224



    第7章 意象鏡射──1960年代心象及世紀畫會對現代藝術的省思

    前言…………226

    1960年代「現代藝術」的歷史辯證…………227

    新時代的呼聲…………229

    個人心象與時代精神的視覺表述…………232

    結論…………254



    第8章 異鄉�故鄉──論戰後臺灣畫家的歷史記憶與土地經驗

    前言…………258

    吳學讓──魂牽夢繫故國遊…………260

    席德進──擬化他鄉為故鄉…………261

    賴傳鑑──尋求心靈烏托邦…………268

    侯錦郎──尋覓家族與國族…………272

    結語…………277



    參考書目





    自序



    賴明珠


    ?? ?

      「地方」(????)的概念,最早是在1905年,由一位日本知識分子蘇來在《臺灣慣習記事》發表文章中,引用小說家兼評論家後藤宙外(1867-1938)「文壇地方分權」理論,提倡將臺灣劃入「大日本」文學圈。(註1)易言之,外來統治者領臺十年,就已經有人開始想像,將南國殖民地臺灣文學建構為帝國的一旁支。之後,日本統治者確實也積極地建構文字及影像的臺灣知識系統,以行銷、消費被殖民、資本主義化的「地方」─臺灣。

    ?? ?

      1927年至1943年「臺展」、「府展」推動期間,殖民官方高唱「地方色彩」(???????)美術口號,乃是外來政權透過定義與詮釋「地方」,以達到全面掌控臺灣視覺文化資本的機制。在此藝術策略建置下,「土著型」(the indigenous)臺籍藝術家,往往得在「規訓」的「現代化」與「凝視」的「鄉土」之間往返折衝,逐步建立自我藝術的主體。

    ?? ?

      筆者因研究「日本時代」(註2)臺灣美術家創作題材、風格表現,以及他�她們與統治者美術機制文化霸權之間的錯綜關係,從2000年開始就對經常出現在時人論述文章中的「地方」、「鄉土」、「風土」等詞彙,產生深入探究的興趣。這些議題在日後發表的文章或學術研討會中,也變成撰寫個案或多個美術家研究時,必然會帶入的思考軸線。例如討論戰前美術家:陳植棋、呂鐵州及陳進(戰前)等人的學習、創作主題或藝術形式表現時,一併會思索其創作和「殖民現代化」機制、「地方色彩」理念、「鄉土意識」自覺,以及個別生命特質與經驗等內外因素,作交錯的比對與多重脈絡的釐析。換言之,研究臺灣戰前畫家,除了進行傳統美術史技法、形式之分析外,筆者也會借助社會學、結構主義符號學、後殖民學等理論,探討他�她們以視覺語彙為媒介的圖像,究竟還有那些隱晦的表現意涵?臺灣的自然風土與人文歷史,這些傳統水墨繪畫不曾觸及的領域,對受過「現代化」訓練的臺籍藝術創作者而言,是否意識到土地與人民存在的意義?被觀看的臺灣「鄉土」客體,與凝視、觀看的「藝術家」主體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對話關係與認同歸屬?這些問題意識,都在論述戰前畫家的文章中作個別的剖析。

    ?? ?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於1949年正式撤退來臺,臺灣再度成為外來政權,集結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等統治力量下的「地方」(local)─臺灣省。「外來」(outside)統治者,以「正統」、優越之姿,貶抑「在內」(inside)臺灣人,視其為被日本殖民過、「奴化」的次等國民。1950年代至1970年代「正統國畫之爭」,正是「外來者」假「現代化」之名,爭奪「在內者」美術資本的戰爭。而1970年代晚期「鄉土文學論戰」,則是當時臺灣知識分子,有感於來自境外日本、歐美帝國經濟�文化資本的威脅,故回頭尋求足以和國際霸權抗衡的鄉土�地方資本,以強化嬴弱不振的文化主體。

    ?? ?

      在研究戰後臺灣美術家時,筆者注意到他�她們對故鄉、鄉土、文化母國的認知與觀看,可分為兩個記憶群體,一個是「外來」的「異鄉型」(the strange)美術家,如「五月」、「東方」畫會成員,及吳學讓、席德進等人。另一個則是「在內」的「土著型」美術家,如陳進(戰後)、許深州、賴傳鑑、張啟華、蔡蔭棠、陳銀輝、侯錦郎等人。他�她們在威權化、現代化並行的時空下,對臺灣「鄉土」客體的凝視,以及將觀看後的智、感、情轉為視覺圖像時,兩個記憶群體所「再現」(representation)與「象徵」(signification)的意涵,存在頗大的差異性(differences)。而戰後臺灣國家機制、群體屬性和文化認同等多重性「社會框架」(social frame),對這些美術創作者既限制也啟發他�她們在藝術上的實踐。

    ?? ?

      回溯二十世紀臺灣藝術發展歷程中,地方�鄉土可以說被賦予各種不同政治地理及社會文化的指涉意涵。「地方」可能意指,殖民中央的「地方」(local)、社群居住的「所在」(place)、風土特色濃厚的地區(region)、都市外圍的鄉村(country),或國家領域(territory)等單一或多重的文化地理概念。「地方」意涵的定義者,通常是指統治者,他們利用政治的運作,將「地方」建構為權力的、社會的產物。日本時代「地方色彩」是臺灣總督府管控、行銷臺灣美術資本的統治手腕。戰後,「正統國畫之爭」則是掌控話語權的外來畫家,向在地畫家奪取地方(臺灣)美術資本的角力戰。而「鄉土文學論戰」,則是居住於臺灣的遺民(在內)與移民(外來)知識分子,首次共同倡導以鄉土�地方資本,作為抵拒「外在」文化霸權的保衛戰。二十世紀臺灣現代美術的發展,基本上就是一部定義與競逐「地方」的演進史。我們從地方�鄉土美術的論述與實踐中,認知到「地方」既是「外來者」與「在內者」衝突的肇端﹔也是兩群體在競爭歷程中,不斷繁衍出豐富臺灣藝術的泉源所在。百年來不同群體的藝術家,在臺灣土地上,各自解讀他�她們對(向內或向外)自然與人文的觀看與凝視﹔在競相爭奪與建構過程中,形塑出歧異多元的視覺文化樣貌。而「土著型」與「異鄉型」美術家在主體觀看下的視覺表述,也為我們建構出臺灣遺民與移民,海納百川、多元並存的風土美學觀。




    其 他 著 作
    1. 共構記憶:臺府展中的臺灣美術史建構
    2. 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
    3.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3: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
    4. 瑰麗•象徵•金潤作(附DVD)
    5. 風土之眼:呂鐵州、許深州膠彩畫紀念聯展
    6. 沙漠•夢土•賴傳鑑 (附DVD)
    7. 優美•豪壯:許深州(附DVD)
    8. 靈動•淬鍊•呂鐵州(附DVD)
    9. 黑夜之後After D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