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發心如初 成佛有餘? ?
郭漢崇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
我會寫這本書,緣起於二○一九年七月十七日星期三,在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辦公室同仁與證嚴上人固定會談的時間裡,上人談到「莫忘初衷」這四個字。
這些年來,證嚴上人年事已高,回想過去五十幾年來,由創建「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以慈善為主要修行目標,做為他實踐佛教的宗旨。後來又於一九七二年起,在花蓮市仁愛街成立「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與幾位花蓮開業醫師共同開始進行義診,他看到許多貧困的民眾前來就醫,深感「貧因病起、病由貧生」的道理,乃於一九七九年萌生在花蓮興建一間醫院,以實際的醫療行動來救助病人,使得東部民眾能免於病痛,並解決因貧無法就醫的問題。
縱然歷經許多挫折與辛苦,但是證嚴上人一直秉持初衷,向前邁進。慈濟興建醫院的初發心,是為了慈善,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在一九八六年八月落成啟用。這三十三年來,慈濟醫院在全臺灣已經有四大醫學中心等級醫院,以及三間地區級醫院,這些醫院都坐落在較為偏僻的地方。主要的建院宗旨,仍然是在於解決偏鄉醫療的問題,提供優質的醫療水準,以達到慈善醫療的遠大目標。
證嚴上人對於醫療人文十分重視。他原本是一個醫療的門外漢,談到醫療的問題,總會謙虛的說:「這些我都不懂,你們比較專業,好好的去思考怎麼做。但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我們的醫院裡面充滿愛心,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應該以愛為出發點,去幫助病人。我們的醫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一定要比其他醫院更充滿溫情和愛心。」
基於這樣的理念,在花蓮慈濟醫院啟用時,證嚴上人便首創住院不收保證金,開臺灣醫院的先河。此舉也促成未來各大醫院紛紛跟進,使得窮苦人家急診住院,不用再擔心沒有錢付保證金而無法就醫,也不會再重蹈覆轍許多年前,證嚴上人看到地上一攤血,才知道那是一位原住民婦女因為難產被送到一家診所,卻因為無力繳交保證金又被抬回去的那種悲慘景象。
這三十幾年來,慈濟醫院發展迅速,從原來的只有四科主任和幾位主治醫師,拓展到四大院區每家都有一千床的規模,各院內的主治醫師高達兩、三百人,各種臨床科也都齊備。
醫院的設備先進,而且每家醫院都有充分的研究儀器及人才,提供臨床及基礎的研究。雖然如此,慈濟醫院每年仍然有一些醫師離職,證嚴上人對於這種醫師不穩定的現象其實相當憂心。他曾經以「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來勉勵我們,希望每一位來慈濟的醫師,都能夠以眾生為念,安心的在醫院裡面工作,讓慈濟醫院不要擔心醫師不足,而影響了醫療的品質。然而,證嚴上人對於醫療人文依然念念不忘,他提出「莫忘初衷」,就是希望慈濟醫院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能了解過去慈濟醫院建院的宗旨和辛苦,也希望早期花蓮慈濟醫院啟用前後那段時間,優良的醫療傳統和人文,能夠真實的流傳下來──那是一種全部「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也是一段來自臺北以及其他醫院的年輕醫師,捲起袖子,齊心為這家位於偏遠地區的慈濟醫院共同打拚的歷史。
這段醫療歷史是慈濟醫院最光輝的時候,因為在這樣偏遠的花蓮,能夠開創一個具有愛心與專業的醫院,是何等的不容易!而在早期來的醫師群中,不乏一些能力非常好的年輕醫師,經由他們的努力與汗水,打造了慈濟醫院的招牌,也讓東部地區的民眾對這間醫院建立信心。
因此,證嚴上人希望我能夠整理過去三十幾年來,尤其是最早期的一些醫療典故。經由那些故事、那些醫師,以及醫院最具有醫療人文的故事,勾勒出慈濟醫療人文的精神。經由這些文字的記憶,也可以讓大家永遠記得慈濟醫院應該是一家什麼樣的醫院。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將是一樣,秉持建院初衷,永遠為苦難眾生而努力。
我在一九八六年慈濟建院啟用那一年,就來到醫院。剛開始是每週門診,後來因為病人漸多,乃在證嚴上人的邀約下,於一九八八年率同臺大醫院十幾位年輕的主治醫師一起來到花蓮,共同為這個醫院打下基礎。
隨後,我看著醫院的成長與人事的變遷。因為護理人員缺乏,證嚴上人深感有培育護理人才的必要,因此在一九八九年創立慈濟護理專科學校(現「慈濟科技大學」)。更因為等待良醫不易,又萌生開創醫學院,自己培養良醫的想法。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證嚴上人堅信「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慈濟醫學院終於在一九九四年開始招收第一屆醫學系學生。至今十五年,已經幫慈濟醫院以及臺灣社會培養了七百位以上的優質醫師。
慈濟創辦教育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醫療,而這些自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們,至今也都秉持慈濟建校的精神,發揮愛心,在臺灣各大醫院以及基層診所,繼續實踐慈濟的醫療精神。
我從一九八八年到花蓮慈濟醫院任職,至今已經三十二個年頭。從一個年輕的泌尿科主治醫師,經過自我訓練,慢慢進行各種臨床及基礎醫學的研究,也已經成為泌尿學教授,擔任過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與臺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等職,也因為在排尿障礙方面的臨床研究成果傑出,曾經應邀到美國泌尿科醫學會、歐洲泌尿科醫學會、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以及國際尿控學會擔任專題演講以及舉辦各種工作坊。這些努力的成果,都是我來到花蓮後才得到的。
三十二年來,我見證了醫院裡面的風風雨雨、人來人往。醫院裡面許多感人的醫病關係的故事,經常都在我的腦海浮現。有些醫師在醫院努力的工作,有些醫師則非常認真的進行社區醫療,還有些醫師熱心的參與慈濟各項國際賑災活動……這些都突顯了慈濟建院的理念,已經在這家醫院裡面逐漸實現。
在這家佛教醫院工作,我們並沒有被要求一定要信奉佛教,但是,經由慈濟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平常生活簡樸,對病人及法親的關懷,以及對社會救助熱情的付出,我們也逐漸受到感動。因此,在慈濟醫院的醫師們的心地都特別善良,凡事常常會為別人著想,有時候病人付不出錢來,也會主動的請求社會服務室給予補助或是減免。
慈濟醫院的醫師,沒有都會區醫師的那種利益掛帥的氣質,每個醫師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以最誠懇溫和的態度對待病人。我想,「相由心生」,在這家佛教醫院裡面工作久了,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慢慢感染了慈濟一切為眾生的那種情懷,雖然自己不知道,但是教化於無形之中,這就是慈濟醫療人文的重要特色。
在這本書裡,我們由慈濟建院前的艱辛歷史,講述到建院的三大功臣:杜詩綿院長、曾文賓院長、以及楊思標校長,還有最早來自於臺大醫院十幾位優秀的年輕醫師,經由他們共同的努力,創造了很多臺灣的奇蹟。
沒有這家醫院、沒有這些醫師,有些病人的生命是無法被搶救回來的。隨著醫院的成長,院內的研究風氣逐漸形成,以人為本的研究也漸漸展開。在慈濟醫療法人學術發展室的努力下,目前在慈濟各院區,不只進行各種研究計畫,也出版了醫學叢書,編撰《慈濟醫學雜誌》,提供年輕醫師寫作的園地,以及學生醫學教育的教材。
當然,有些醫師可能選擇不一樣的人生規劃而離去,但是,從一開始就留下來的醫師們,仍然一本初衷,為人文的醫療而努力著。正如證嚴上人勉勵大家的話「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些在在都彰顯出慈濟醫院獨特的醫療風格與人文特色。
整體來講,我覺得在我們醫院裡,一方面從事醫療工作,一方面也在學習人生的課題,見證上人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因為我們很多醫生來到花蓮,看到上人和常住師父們身體力行實踐佛教的精神,雖然其中很多人並不是佛教徒,但我們覺得一個人就是最起碼要做到去關懷別人,看到有人跌倒就把他扶起來,幫他包紮、把他照顧好。
當醫護人員的我們,尤其經過這麼多訓練及教育,內心的憐憫之心,其實都會被激發出來。在這家醫院裡,尤其容易被啟發出所謂的「不忍之心」,不忍心看到病人苦難、病痛,這不就是上人一開始希望大家發揮出來的人性光輝面?是上人的慈悲心,激發了我們行善的決心,我們才會一起到花蓮來,而且一直留到現在。將來,我們希望能繼續在這邊,活多久就做多久,一直做下去。
我寫這本書,並不代表文中所談及的這些醫生如何了不起,但希望透過這些典故,讓年輕醫師閱讀後有所感動,能夠身體力行,成為下一個故事的主角,造福更多的病人、更多世間的眾生。
上人指定我來寫這本書,我想上人應該是有他的用意,我也不曉得能不能做得很好,但是我盡力而為,把我最深的感觸寫出來。
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除了讓更多年輕醫師了解慈濟醫院創建的歷史和它的人文。經由一些典範醫師的故事,讓年輕的學生知道如何成為一位優質的醫師,如何做一個有故事的醫師,那才真的是一個值得驕傲,具有慈濟人文的醫師。
是為序!
?
郭漢崇謹誌於花蓮
2019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