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完全典藏版】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完全典藏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582455
陳海濤,陳琦
三采
2020年1月17日
240.00  元
HK$ 204  






ISBN:9789576582455
  • 叢書系列:Beaute
  • 規格:精裝 / 248頁 / 17 x 24.5 x 3.4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aute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史

















    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會 千年的東方羅浮宮 精裝典藏

    全新視野、深度細讀,走進文化與時空,欣賞敦煌藝術之精髓——



      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石窟,

      首部最完整、深入欣賞的敦煌專書,讓流傳千年的遺跡不再緘默,開始它獨特的訴說......

    ?

      �由敦煌研究院官方推出,248頁全彩,300多幅精選高畫質石窟圖及5張滿版拉頁大圖,呈現千年敦煌的動人之美。

      �內含大量雕塑及壁畫線描圖、透視圖及鑑賞指示圖,以創新角度賞析254窟,領略其藝術價值。

      �結合敦煌歷史文化情境、建築研究、宗教禪觀解析及雕塑鑑賞,深入254窟的誕生與精神內涵。

      �收錄254窟全景影片及《捨身飼虎》、《降魔成道》原創動畫QR-code,彷彿身歷其境。

      �內頁採用韓國進口芙蓉雪銅,紙材柔和平滑、適於閱讀,精美呈現高畫質敦煌圖像及滿版拉頁圖。

      �圓背硬殼精裝、穿線裝訂、17*24.5大開本,超值珍藏。

    ?

    名人推薦


    ?

      許悔之? 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

      蔣勳? 作家、畫家

      謝哲青? 作家、節目主持人

    ?

    ?


     





    引? 言

    ?

    第一章? 背景:敦煌的艱難歲月


    1. 一場發生在北魏時期的朝堂議辯

    2. 西元五世紀前後敦煌的歷史與地理

    3. 莫高窟的修建與禪觀

    ?

    第二章? 南壁: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1. 捨身飼虎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發願救虎

    3. 局部二:刺頸跳崖

    4. 局部三:虎食薩埵

    5. 局部四:親人悲悼

    6. 局部五:起塔供養

    7. 「勢」之運行

    ?

    第三章? 北壁:尸毗王割肉貿鴿

    1. 割肉貿鴿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試煉與考驗

    3. 局部二:眷屬的勸挽

    4. 「勢」之相合

    ?

    第四章? 南壁:釋迦降魔成道

    1. 降魔成道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釋迦

    3. 局部二:魔眾

    4. 局部三:魔女

    5. 「勢」之抗衡

    ?

    第五章? 整窟:禪觀的精神

    1. 中心塔柱

    2. 千佛

    3. 列龕

    4. 天宮、天頂

    5. 禪修

    ?

    第六章? 結語:風雲時代的254窟

    1. 北魏時代的敦煌與南朝美學的關聯

    2. 從254窟壁畫藝術看時代美學範疇

    ?

    附錄1 一座石窟的開鑿過程

    附錄2 《捨身飼虎》的顏料分析

    ?

    後記

    ?





    作者序



    引 言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這裡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四-十四世紀)綿延一千餘年的石窟藝術,中華、印度、希臘、伊斯蘭等幾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歷代虔誠的僧侶、供養人與匠師團隊為它傾盡心血。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共同作用,形成了這座集壁畫、彩塑、石窟建築於一體的文化藝術殿堂。



      時至今日,敦煌仍有四百九十二座石窟保留有壁畫及彩塑,它們集中分布在敦煌市往東南方向25公里,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宕泉河邊一片平整的長1700餘尺、高30餘尺、坐西朝東的山崖上。為了對應方便,研究人員為每座石窟都指定了編號。每年有百餘萬遊客不遠萬里來到這裡旅遊參觀,希望一睹古代石窟藝術的風采。在敦煌研究院講解人員的引導下,一隊隊遊客被分組帶到窟區,在崖壁蜿蜒的棧道上往來穿梭,時而會在一扇緊閉的窟門前駐足。窟門平時都是關閉的,只有當解說員用鑰匙將鎖打開時,觀眾才有機會深入到洞窟中一探究竟。入口處相對窄小,但走進一看呢,真是來到另一個世界。洞窟內的空間往往比從外面看到的要大得多,有的像一個長方形的走廊,有的像一個寬敞的大廳,有的前後左右帶有套房,有的還有四方塔柱,人可繞行。再往上看,窟頂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平頂,有的是穹頂,有的是四坡頂,有的還結合了人字披頂。環顧四周,與窟外滿眼單調的黃色砂石岩壁形成鮮明對比,窟內從下到上、從四壁到建築構件都布滿了裝飾。由於修建時代和修建者不同,每座石窟形成了不同的色調,有的是土紅色調,有的是石青色調,有的是石綠色調,也有的是年久氧化變色後的暗鬱灰色調,而在整體的色調下,又盡是生動細膩的色彩搭配變化,讓現代專業的美術家、設計師也連連稱絕;每座窟內又充滿了豐富的圖案和形象,有佛,有菩薩,有神獸,有人,有動植物……眾生以不同的方式組織穿插在一起,在荒涼寂靜的幽暗洞窟中化現出一幅幅蘊含靈性與生機的畫面。被眼前這一切所震懾的觀眾,在驚嘆之餘,或許也會感到有些茫然無措,面對鋪天蓋地的圖像,眼睛不知該從哪裡看起,該如何去欣賞、理解這些圖像的含義。它們為何出現在這裡?描繪了什麼?又想向觀眾傳達怎樣的資訊?人們不禁想要去解開這些千百年來留下的謎題。



      如果要把這四百九十二座石窟都帶領大家看一遍,那真是項太艱鉅的任務,遠遠超出了一本書的容量和我們的能力。這本不厚的小書希望做到的,是特別引導讀者走進其中的一座石窟,讓我們的目光定下來,靜靜地、仔細地去欣賞一鋪壁畫,進而可以有序地循著古代畫師的營造方式去觀看同一石窟內的其他兩鋪壁畫,再進而能夠與窟內的其他圖像、塑像結合起來,理解它們的整體意涵和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超越一般常見的知識性介紹,使讀者和觀眾更深層次地領會這些紛繁圖像背後的精神與思想,更具體地體驗到敦煌石窟的創建者構思每座石窟時的匠心和意圖,我們深信,這些正是莫高窟留給後世的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將要選出的,是修建於北魏時期的第254號洞窟。它正處於崖壁中間,採光良好,受流沙與潮濕影響較小。在它周圍,分布著莫高窟修建時代較早的一批洞窟,著名的北涼275窟就在其北面不遠處。由此可見,這一帶也是被最初的營建者所相中的黃金位置。由於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藝術價值珍貴,254窟很少對公眾開放,希望透過這本小書,透過我們的講解和描述,可以使您領略它的精粹。



      推開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莊嚴偉岸的交腳佛像,他穩坐在中心塔柱正面的圓券龕下,面朝東方。清晨初升的陽光透過門楣上方的明窗,正好照落在他的身上,也使得整窟前室的光線比其他窟更明亮,而且散發出深邃的藍紫色調。高敞的窟內空間布滿各類圖像:前室南北兩壁的中下段,繪有四鋪表現釋迦本生、佛傳故事的精彩壁畫;中上部的闕形龕、列龕裡塑有犍陀羅風格的禪修佛像;環繞四壁,繪滿排列整齊、榜題名號的千佛形象;中心塔柱除了正面的主尊,其餘三面都是雙層龕,也塑有佛像及菩薩像;後室窟頂繪有平棋藻井,前室的人字披頂則利用豎條形的分割,繪製了三十四位天人菩薩,每人手中都持有一枝曼妙的植株。其他還有天宮伎樂、地神、說法圖、白衣佛等,幾乎所有的空隙都填滿圖像,彷彿要在有限的空間裡容納下一個宇宙。



      敦煌壁畫在現代印刷品中往往被單獨截取,實際上它們當年都不是純粹為了審美目的創作,而是與整窟的建築、塑像和圖像共同作用,構成一座佛教宣教修行的殿堂。本書主要解讀的一鋪壁畫──〈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圖〉,就位於254窟南壁中段,它被公認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件絕世佳作。不過很可惜,關於它的作者和具體的創作背景,都已隨著大漠黃沙湮沒在歷史中,最多也只能根據目前有限的資料來冒昧揣測。但這並不妨礙藝術本身強大的感染力,無數觀眾為之動容,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許多著名藝術家,都曾在這幅作品前潛心臨摹。一千五百年前的畫師,是如何以他真摯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藝,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進而深深地觸動人心?他透過畫面想要表現怎樣的內容?這幅壁畫與整窟其他的豐富圖像又有著怎樣的聯結?它們是在怎樣的情境中被組織在一起?這些都是我們將要去探討的話題。在進入畫面的具體分析之前,有一點需要特別提請讀者注意:敦煌的藝術與它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若能不局限於目光所見,增加對古老文明的感受和理解,那麼這些流傳千年的遺跡便不再緘默,從而開始它獨特的訴說。因此,為了更好地認識理解這鋪壁畫和這座洞窟,讓我們做好準備,穿越時光隧道,去開啟一場心靈的探尋旅行……

    ?

    推薦序



      「敦煌的每一窟,都是一個奇蹟,將虔誠供養諸佛菩薩的心,化為圖繪和雕塑,恭敬心生養更大的慈悲心,乃至清淨心一瞬閃現??。



      佛,並不須要人拜他;人拜佛,是因為自己也有可能成佛。



      多年前,和作家李昂、劉克襄等多人同去敦煌。劉克襄看到我進入一窟之中,就掉了淚,並寫在他一篇文章裡。



      但當下,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掉了淚。



      『我佛慈悲,無上慈悲,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看到這本書,想起自己年輕時的詩句。」????? ?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