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愛的創造論

愛的創造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87071
艾倫德,朗文
江智惠
校園書房
2020年1月01日
160.00  元
HK$ 152  






ISBN:9789861987071
  • 叢書系列:Move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ove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心靈關懷/成長











    讓愛重生的三部曲



      因為愛,神創造天地,人間的愛,也從祂而來。



      有一天,罪進入世界。從此,我們想愛卻害怕受傷害,想饒恕卻無從下手。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有意或無意互相傷害。為求自保,只好收起愛心;仇恨滋長,使饒恕遙遙無期。



      《愛的創造論》幫助我們,從傷痕累累、恩怨交纏的人際關係中,讓愛重生。本書結合綿密的解經、精闢的心理學理論、動人的輔導室故事,由兩位分別從事基督教諮商和聖經研究的學者合寫,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內心的戰場。在被罪污染的世界,我們互相傷害,因此饒恕是愛的先決條件。主耶穌尚且饒恕我們,為我們在十架上犧牲,我們更應該效法祂、彼此饒恕。



      第二部:愛之戰的策略。我們一直以為報復是不應該的。其實神的屬性包含報復,為的是彰顯祂的公義,幫助罪人悔改遷善,修復與祂的關係。我們也應該學習神的榜樣,使人與祂和好。



      第三部:為靈魂而戰鬥。整合聖經和心理學,我們可以歸納出三類日常遇到的罪人:邪惡的人、愚昧的人、普通的罪人。我們需要從神而來的靈巧和純良,去愛這三類人。



      本書適合所有基督徒,尤其是牧者、團契輔導等在教會服事的同工。

    ?


     





    導讀001

    致謝009

    推薦序011

    前言:饒恕──難解的奧祕015

    ?

    第一部:內心的戰場025

    第一章:對愛的複雜感受027

    愛,實在辛苦;饒恕,又似乎辦不到。

    第二章:把藏起來的恨拿出來見天日053

    很多人說,基督徒恨神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第三章:震驚到啞口無言077

    要發生深層的改變,啞口無言是必要的條件。

    第四章:面對內心的戰爭103

    人際關係中的戰爭,它的本質是什麼?

    第五章:我們的神聖戰士129

    新舊約聖經,都在向我們訴說神的戰爭行動。

    ?

    第二部:愛之戰的策略155

    第六章:勇士的履歷157

    認識基督不代表多數人所謂的「愛」會增加。

    第七章:渴望修復181

    饒恕人不是一勞永逸的一件事。

    第八章:解除報復211

    報復並不違背神的愛和恩慈。

    第九章:給予好禮物237

    恩典是一件滋養人的禮物。

    ?

    第三部:為靈魂而戰鬥261

    第十章:愛邪惡的人263

    邪惡的人很少看起來很邪惡。

    第十一章:愛愚昧的人291

    愚昧人對他人或自己生氣時總是遠超過分寸。

    第十二章:愛普通的罪人325

    普通罪人最大的掙扎在於和嫉妒、天真奮戰。

    後記:勇敢之愛──椎心擊倒死亡353



    附註363





    導讀



      當我寫這一篇導讀的時候,還不知道本書叫《愛的創造論》,但我知道原書叫Bold Love(編按:本書譯為「勇敢之愛」),深感這是豁出去的愛、大愛、有層次的愛,甚至極為有計謀的愛。



      兩個作者雙劍合璧寫一本關於愛的書,其中艾倫德(Dan B. Allender)寫得比較多,而且他比起我所讀過其他心理諮商師更明顯地表達,他所處理過的個案與虐待人的愛(abusive love)有關。艾倫德認識許多人,他們從來不懂得怎麼辨認自己的遭遇,也不懂得怎樣從地底下闖到地面上得見天日。因此本書比起許多處理家庭、婚姻裡的迷茫與無助的其他著作,更加顯出艾倫德要掏出的答案(甚至利劍),與別家不同。他為了寫這本書,邀請了老朋友朗文(Tremper Longman III)來寫一章關於上帝作為戰士的內容。



      如果你希望從本書找到什麼答案給自己撐腰,你就可能找錯書了,因為艾倫德實在奉行耶穌所說的:「如果你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而你想為他除去,那麼你就應該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梁木。」(參:太七1?5)作者不讓任何人袖手旁觀,也不讓他們給別人扔石頭。他很刻意地說明你要檢討自己的部分。



      艾倫德執筆之時,他從事諮商已經十年了,以下是他在網路上的文字(參考:theallendercenter.org),可能對於認識《愛的創造論》寫作的原委,有一定的幫助: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為伊甸園的生活而受造的,本應活在完美的關係中, 與自己、他人和神能夠有平安(shalom)。但現今這平安已遭粉碎,我們被迫離開伊甸園,生活在一個充滿破碎、分離和創傷的世界。我們受到傷害時嘗試保護自己,避免未來受傷,這樣我們就在心中造了一個假伊甸。我們看到自己的創傷,心裡會剛硬,對於復原也不抱任何希望。我們投奔關係堡壘,包含誓言、孤立、上癮、蓄意破壞。這樣就讓我們與過去受到的創傷捆綁在一起,使我們遠離與他人、與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中的恩慈和喜樂。我們意識到原來真正的平安已經蕩然無存,又造了一個伊甸,結果是感到更破碎和遠離人群—這下我們才會甘心恢復平安,擁抱那持久、深入治癒我們的應許。



      艾倫德理論的核心就是,一個人要得醫治,就要踏上一趟旅程,從一個受咒詛的處境(輕蔑、羞恥、矛盾情緒)遷移到受祝福(熱情、友善、愉悅)的境地。在這旅程當中,我們需要帶著真誠的態度來講自己的故事,為自己的傷口感到悲哀,然後祝福那個還沒有完全脫離咒詛的部分。當我們與可信賴的人來分享故事的時候,他們能夠指出我們裡面所受到的傷害和隱藏在深處的美善,我們因此更有能力來認識和活出呼召,並且與神、人產生一種密切、能帶來生機的關係。



      本書目的不在於提供一些安慰我們良心或感受的話,作者其實致力描繪出一個畫面,就是我們原本是屬於伊甸園的。我們今天對於某些事情的反應(不能說是事件,因為聽起來,事情都是多年累積的結果,產生某些感情上的反應),不一定反映出我們真正的想法。這些反應往往是經過精挑細選之後,理出某個關係,然後說給心理治療師聽,但是其他相關或者相似的反應,一概被我們掃到旁邊去。「為什麼你會這樣挑選?」,



      這正是艾倫德想要受輔導者坦誠面對的,這也是令人非常痛苦的地方。但是只要能夠熬過昏天暗地、沒有前路的痛苦日子,受輔導者多半都能夠在艾倫德的陪伴下,看到真正應該大力去爭取或抵抗的,是哪些層面!



      艾倫德在第二章提出:



      當我們堅持不倚靠神,在他處另尋生命,而且不承認也不處理這種態度,這就是以一種微妙的方式憎恨神,會妨礙我們去愛別人的那份渴望和委身。直到我們不再有罪、得著榮耀、像基督耶穌一樣完全的那一天以前,我們永遠無法愛得完全。我們無法愛得更好,是因為我們仍在與罪惡奮戰。一旦我們的心背離神,愛就脫離常軌了。心若不是走向愛、感恩、敬拜神,就是走向相反的方向—仇恨、為自己的罪辯白、崇拜自我。尷尬的是,對於神的憎恨,極少是顯然可見的。我們對神的憤怒往往是壓抑的、矢口否認的、另當別論的。



      這裡的觀點非常犀利。大部分牧師或者傳道人讀到這一段,可能就開始明白為什麼教會裡總是有一些人沒有辦法愛上帝,或者親近上帝。如果我們真的有一台機器,可以把人心裡面恨上帝的部分如同X光片那樣顯示出來,那麼牧者也許就比較有辦法能夠陪伴這樣的人,面對他們心裡封閉的部分,那個不想讓任何人進去參觀的部分。



      罪,在人裡面,使得人無法仰視聖潔的上帝。如果一個人心裡有罪,卻不願意讓上帝來處理,那麼罪就有可能繼續發酵下去。在艾倫德筆下,罪就好像癌細胞一樣,愈來愈嚴重。罪不是不能處理,但是處理起來會很痛,而且好一段日子真的很不好過,就好像需要手術刀把腫瘤切除,然後是化療或者電療那樣。



      如果我們只陪伴他們可以嗎?這裡實在沒有簡單的答案,有時候面對邪惡,是不能陪伴的!如果忍耐會有幫助嗎?對於需要時間避一避風頭的,那是養精蓄銳,才有能力對抗邪惡。把邪惡當作完全不存在,是虛偽的,這樣做也無視那個受苦的人或者被犧牲掉的人的痛苦。



      那麼還有什麼可以做呢?艾倫德在第八章用「解除報復」來講述他的做法。但在這一章之前,他說必須有盼望, 而這個盼望與我們所想像的意思可能很不同。他先說明什麼是「天真的盼望」。例如艾倫德的父親患癌,他的朋友來跟他說會為他的癌症禱告,求上帝來醫治。這是天真的盼望。艾倫德的觀點是:「我可以盼望得醫治,但更合乎真理的說法應該是,我有信心,知道神會透過父親的疾病使他和我的心腸變得柔軟或剛硬。」



      這話寫得很好!我們的確要面對病人的癌症,而不能天真地認為沒事,禱告之後就會好了。艾倫德又寫:「美好的盼望安全穩妥,因為悲劇會使人心柔軟或剛硬。不論是哪一種情況,神都會動工,使祂的國度實現。」用我習慣說的,我們可以禱告,祈求上帝在黑暗中帶來光明,在空虛混沌中創造豐富和次序。至於上帝的工作,是透過什麼情況或方式,我們需要學習放手,讓上帝做奇妙的事。



      在這方面,艾倫德從他豐富的輔導經驗,知道生命改變的條件,是明白悔改的意思。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狀況是自己完全無力改變的,也知道有時候事情會被扭曲的。例如有些人承認自己餓了,但覺得上帝應該來餵飽自己,結果就是傲慢的態度。 有些人的確把好事都變壞事,把事情扭曲!



      沒有人能在別人心中製造出悔改。強迫和要求,也許能使行為改變,但是絕對不可能讓他人從心底認罪,達成真正的改變。如果我渴望只有神能成就的那事發生,我可能不會感受到壓力,不會想舉起顯然不能承擔的重擔。我可以把車庫打掃乾淨,但是我無法使妻子愛我;我可以和和氣氣地對鄰居說話,可是我無法使他得蒙救贖。重要事物的改變是神的事,不是我的事。這對我的靈魂來說,是太艱鉅的任務。



      這一段一語中的。許多人長期對人失望,是因為不了解自己對於別人悔改,毫無幫助。我們怎麼批評也沒有作用,怎麼暗示也沒有幫助,甚至怎樣禱告也沒有明顯作用。但是我們真的要明白,上帝對於需要祂管教的罪人,也會感到很焦急的。



      這樣的認知讓我們比較務實,不會以為「我們做得不夠」、「你禱告得不夠」、「你的信心不夠」。我們能不能承認,關於人心的事,我們真的毫無作為呢?



      在八章,艾倫德開始讓我們看到報復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理罪惡的事情上,報復是必要的元素!這裡有幾個觀念,例如賠償。他這麼寫:



      如果我從你那裡拿走某些東西,我不單應該歸還,還應該賠償你的損失。報復要求賠償。為所造成的傷害付代價,一直都是對所有人的終極要求─我們生而為罪付代價。



      這些行動背後有一個深深的願望,就是修復。修復是什麼呢?如果我們不從上帝的角度來看,耽擱事情只會導致更多仇恨。但是聖經裡讓我們看到的是復仇的末日是全然修復的日子,因為邪惡將被捆綁,用聖火焚盡。美善將被高舉,醜惡和失序將會消失。



      艾倫德提出一個概念,就是保羅說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十二19)。是的,有時候我們不能把報復抓在自己手裡,我們需要讓上帝做祂最後的審判。



      第二,人有時候會在審判來到之前改變,這樣我們就會看到改變了的人,竟然多麼榮美。如果上帝一早垂聽我們的禱告,降罰於某人,那麼他就沒有機會改變成今天這麼美好的樣子。目睹一個被上帝改變的人,撒但就笑不出來了。



      你會怎麼理解以下句子:不要停止對傷害你的人行善,要行善,好使邪惡膽顫心寒。如果你同意這句話,就可能代表你開始聽懂耶穌的說話了。如果你不同意,那你一定要好好拜讀第八章,這章愈來愈接近艾倫德最核心的思想了。第九章和後面的部分,會讓大部分讀者意想不到。為了讓大家讀本書有「發現新大陸」的喜樂,這導讀就到此為止!



      在這裡稍微賣一個關子。艾倫德給我們這些沒有接觸過太多壞人的讀者,區分了三類人:邪惡的人、愚昧的人、普通的罪人。當中細節真的非常多,單單把部分挑出來說,卻不明白如果報復的心—也就是強烈期望一個人被上帝得回,得到重新建立—不在你裡面,你無法幫助邪惡的人、愚昧的人、普通的罪人。因此,我不會在這導讀陳述任何一個細節。雖然一個人徹底改變很難,但是當這改變發生的時候,天使也會微笑的!


    廖乃慧傳道(新加坡長老會禧年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