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2016年6月4日,是我動筆撰寫本書 ──《藝術行銷》的第一日。相較於我在1982年暑,踏進中華電視公司第一攝影棚,成為知名電視節目《綜藝100》的見習生,34年後對《藝術行銷》的甫正式提筆,實在來得頗晚。
從1982年春,決定棄「法」從「藝」,同年盛夏,正式接觸「媒體」。接著因為姚一葦教授兼主任、汪其楣教授、賴聲川教授,以及吳興國教授的機會賜予,從「實驗劇展/鑼聲定目劇場」、「兒童劇場」、「表演工作坊」,乃至於「當代傳奇劇場」,讓我在1982~87年間獲取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傳媒」經驗,得能與藝術展演活動有機交織,成為大學時期「藝術行政」、「劇場管理」、「博物館學」等三門極有限課程外的實作養分。
大學期間在政大旁聽「新聞」、「廣告」課程,亦對被師長指定為「新聞稿」寫手的我幫助甚多。也因此,當「非」新聞系學生的我,出任救國團「新聞人員研習會」活動組召集人,以及在「青年戰士報」擔任校園「通訊員」時,人們的反應多半不是「跌破眼鏡」,而是「努力有成」。
1987年元月,在父母�妹、師長、友人的全力支持下,我以「大學生」身份,創業開辦了「茶館餐飲劇場」,堪稱是個人「藝術行銷」生涯的「最大膽實驗」!因為父母/妹、師長、友人的絕對信任,讓我可以渾身解數地把「茶館」,經營成無人不知的「排隊名店」。那場「大學生」的盡情揮灑,可說是個人自1978年領到《建中青年》記者證的那一刻起,直至1987年8月26日赴美前,最為精實的「藝術行銷」自我養成教育。
在美六年的種種因緣際會,基本也與「大眾傳媒」長相左右。尤其第一年為了《Conquest of My Brother》的1988亞洲巡演,擔任助理團長與行銷總監的我──全團唯一的亞洲人,自然被認定為:應該比團員們更「懂」亞洲!但事實上,我與全團絕大多數的成員一樣,都是「第一次」去日本、香港。究其實,是「媒體經驗」讓我懂得:如何能夠讓陌生的對方,快速地認識我們!
「學中做、做中學」了11載,1993年回到臺灣,第一個服務的單位是以「電視�廣播」做為最主要教學媒介的國立空中大學;9年後,轉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任教;2007年,再來到至今服務已超過12年的臺師大。其間,曾獲聘為一級單位──「公共關係室」主任兼臺師大發言人,是不是命定與媒體情繫此生?
通過以上六段敘述,希望讀者明白:懂「媒體」,才能全盤通曉「藝術行銷」!愈了解「媒體」,就愈能從本書取得九陽真義!!
感謝本書的共同作者梁麗珍副總,是她激勵我決心提筆寫成本書。感謝許珩哲老師和她的星海藝管團隊(包括本書的共同作者群,以及幫忙蒐集資料的練乃瑜老師),一起為本書增色添彩。尤其在2017年邀請珩哲老師共同撰寫本書後,她即欣喜地懷上孩子、升格做了母親,為本書帶來紅紅火火的好兆頭。
最後,感謝五南圖書團隊。這是我與五南合作的第10本「藝術管理/文創」系列專書,以「十全十美」形容張毓芬主編的專業團隊,實至名歸。
?
夏學理 謹識於木柵
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