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上古時代的質樸風華與孔子真實鮮活的一生
「聖人亦凡人所煉。」
孔子為何執著?又為何妥協?
卸除層層疊裹的禮儀外衣,撥開由弟子及後人覆加的金身神罩
去除儒家文化光環挹注的神性後,孔子如何在他的時代掙扎、失意又奮起
「聖人亦凡人所煉。」
孔子為何執著?又為何妥協?
卸除層層疊裹的禮儀外衣,撥開由弟子及後人覆加的金身神罩
去除儒家文化光環挹注的神性後,孔子如何在他的時代掙扎、失意又奮起
|進階版歷史普及讀物:可深入淺出看見孔子與其思想的不同面目,作者細緻幽默的平實筆觸,生動活潑;學術考據不亞於專業研究,還原最原始孔子的成長與人生轉型,一路追尋春秋普通士人的生活與社會運作。
|被製作的聖人成功學:看孔子在晚年離世後,因各種需求、社會因素被塑造出文化聖人,再至素王成聖入廟,一路被後世神化。
u為什麼孔子身處的上古「貴族時代」比歐洲、日本結束得早?貴族寡頭制在春秋如何運作?世襲的世家政治有何頑固沉痾?
u孔子並非只是迂腐、不通人情的書呆子,還有善於觀察、尋找機會、勇於冒險的特質。從十五歲停棺歸宗,翻轉身分;三十五歲為了信念投奔魯昭公都可以看出這一面。
u《論語》經典名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回顧與總結。
u孔子為何以恢復周禮為生命職志?終其一生汲汲於求官,為得是建立秩序、維護階級制度與整頓社會,而非求取功名富貴。
��
細觀孔子一生,縱觀上古春秋:人物史與上古史的交會
本書依據文獻資料結合作者精采暢快的文筆,按照時序推演、有脈絡地描述孔子不同的人生階段,夾以塊狀式講述春秋政治、社會、禮儀習俗。
孔子在顏氏母系家庭中成長,歷經母親逝世停喪尋釁、認祖歸宗,逐漸打入貴族圈子,一步步做到大司寇行攝相事,他見證了春秋晚期各國內政外交的風雲變幻與奇聞軼事。孔子在遭遇政治失意後周遊列國,尋覓能發揮理想的國家,卻始終未能實現從政理想。但他的學說經後人的傳承與解釋,一路流傳直至當代,他也被弟子「製造」成至聖先師,到了戰國、漢代更開展出奇異傳說,學說被變造改異成為政權服務。
作者李碩去除被包裹得密實的聖人光環,以平視的角度還原孔子是一個普通人的成長歷程——
孔子如何得到貴族社會的入門券;探討陽虎與孔子的親戚關係、兩人為何相爭與內心較勁,體貌相似、親族相近的兩人是否有手足關係;如何透過教育協助族人謀生;為何孔子會說出那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能與他成長於母系背景有關係;「子見南子」這樁千古懸案,關乎孔子顏面的事件,其中的主配角究竟各自心境、手腕是怎麼盤算;貴族寡頭制在春秋的運作以及孔子的權力欲望等……
在此你將會看到一個人性化、走下神壇的孔子,他鮮活豐富、有亮面與陰影面的立體形象,再現孔子在上古時代寡頭世襲政治遊戲規則中沉浮的一生;並由此得以窺見上古春秋的禮儀制度、日常生活細節,重現少見的春秋歷史風雲與風華。
��
=好評推薦=
王偲宇(國立員林高中歷史科教師)
汪?年(蘭陽女中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被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是中華文化兩千多年來的形象,他被歷代的文人儒生與士大夫奉為宗師,所流傳的論語與相關儒學經典,皆為其德行學問的象徵,亦多從正面褒獎的角度視之。然而聖人亦是人,有其理想抱負、也曾遇挫折艱難,如何更真實的看待孔子,應該是作者李碩撰寫《孔子大歷史:聖壇下的真實人生與他的春秋壯遊》一書的初衷之一。作者試圖從人性角度與更有溫度的筆觸來揭開兩千多年來聖人形象的孔子之面紗,在現今中學重視閱讀素養的情形下,本書確實可提供不同角度,讓我們更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重新認識孔子。——王偲宇(國立員林高中歷史科教師)
《孔子大歷史》文字靈活輕鬆,深層呈現的則是對於文明邏輯、人類秩序的思考,重在對於歷史情境的整體把握,對於超越歷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碩在這方面的功力令人欽佩。這是本書與其他關於孔子的著作最大區別所在。——施展(外交學院,《樞紐》作者)
孔子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本書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對周代的姓氏、稱謂、禮儀、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紹,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了細緻生動的還原,對這些複雜問題的把握相當透徹。——韓巍(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這本書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既跳出傳統對孔子“聖化”的解讀取徑,又跳出新文化粗暴反孔的模式,通過將孔子置於其生活時代,揭示孔子時代的真實,以及其一些思想的真實,對歷史地理解孔子,進而認識國學,將會是有裨益的。——向燕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