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追尋角落的微光:看見底層的人們被苦難所激發的潛能(二版)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3597636
程敏淑
木馬文化
2020年3月04日
107.00 元
HK$ 85.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97636
叢書系列:
life
規格:平裝 / 198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二版
出版地:台灣
life
分
類
社會科學
>
報導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香港甚好的片刻︰加山傳播專訪合輯
新納粹風暴:一位猶太記者在德國意外經歷的一段奇妙之旅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
做為獨立記者: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
百年大學演講精華(2022年版)
內
容
簡
介
一個人(很)渺小,但你相信群眾的力量。
當那些故事盤踞在你身後左右時,
你被深深的無力(感)包圍。
說出來變成一種必須,
是抒發,或許也是種轉機。
當苦難被聽見或看到的那刻,痛苦被分擔了,
(改變的)希望,也因此一點一滴的灑進來。
過慣了安逸的生活,你是否遺忘了什麼?
這是一本會讓你看完,全身充滿了不可思議動力的書
「真正的答案總不會明白的寫在牆上,它只隱晦的出現在你追尋的過程中,你得以耐心和智慧去看出它的意義,或許很偶然的,可以瞥見真理流星劃過星空所留下的微弱光芒。」
世界的複雜程度,若要簡單的形體化,可以想像成是一個魔術方塊,輕輕一轉,就有好多種變化,每個面向各自有其組成方式,需要從不同的面向觀察和了解。而紛亂無比的印度,更像是一個超級多層次的魔術方塊,問題盤根錯節。
旅人是自由的,他們來體驗印度,就只是體驗而已,就像小朋友好奇的將魔術方塊轉來轉去,受花俏的顏色和變化所吸引。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們愛怎麼轉動方塊就怎麼轉,那些奇妙的顏色組合自然展現,或許美麗,或許對他們各自有特殊的意義。
而志工,是將苦難往身上揹的人,他們有期待,在環境中採取積極主動的角色。他們知道,他們的行動,牽一髮而動全身,若要讓每一面的顏色回歸整齊,他們要去更認真的去觀察和研究現象,思考前後因果關係,並且每一次轉動都是一個嘗試,要心心念念不斷惦記著,這是不是走向終點正確的路。
身為志工的作者在印度深刻的「看見」了好多。
印度仍有六千萬名童工,在不人道的環境下,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德里仍有九萬名街友,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鄉背井,過著餐風露宿的生活。那些令人震驚難過的故事,卻因著覺醒人們的起聲呼喊與行動,轉化成堅定正向的力量,一面支持著他們,一面帶領著他們前進。而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故事,體認到人可以很渺小也能偉大。藉由髒亂和貧窮,感受雖是不同人種,卻可以有著人所該保有的信念和尊嚴。
人們為何認命,又為何麻木呢? 看完這本書將可以拾回,也許是久未見,也許是隱藏其中的勇氣和力量。
「我仍然深信,只要是我們見過的事,不論以何種形式,我們都能超出自我去觀想和思考,進而產生改變的動力。」程敏淑
本書特色
@每篇都是作者深入印度所獲得的真實故事,文字細膩感人,絲絲入扣
@給當下現代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旅遊、人生思考
媒體推薦
李家同 靜宜、暨南、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偉文 親子作家
伍軒宏 政大英文系教授
楊蔚齡(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創辦人)
?
目
錄
楔子-兩個世界
CH1文化衝擊 混亂 司機你好 關於移動 印度風味 舒食圈 靈性與快樂 系統性的失敗 抓胯下 女人
CH2童工 關鍵問題 憤怒的力量 當命運來敲門 義無反顧的解救行動 你很特別 狂喜 生日快樂 勇氣 懂事 困難重重
CH3街友 不願面對的真相 / 現實 城市夢 成為街友 幽魂 無法地帶 兩年 合一的力量
後記-魔術方塊
?
序
推薦序
左右擺頭
伍軒宏
第一次有人跟我說,在印度有些地方,搖頭的動作可以表示同意的意思,我還以為那是開玩笑。尤其是在學校口試的重要場合,委員中有人猛搖頭,你難免緊張,以為自己的回答有什麼謬誤?即使事後被告知,搖頭不是反對,而是贊同,當時心裡仍然充滿懷疑:真的還是假的呀?一直到自己踏上印度的土地,親身經歷搖頭稱是的狀況,才相信搖頭的另類意涵。
不應該說搖頭,說是「左右擺頭」比較貼切,如同敏淑在書中提到的。
從左右擺頭講起,只是想說,印度是很不一樣的地方,常常衝擊旅人感受,重劃「異質界線」。每當碰到不知如何解釋的狀況時,人們會說:「這就是印度!」當地人也免不了如此。
西邊的孟買是祭拜象神甘尼許之地,每次想到象神,就想起「盲人摸象」是來自印度的故事,無論教派。我去過商業都會孟買,靈修之地普納,南部的科技大城班加羅爾,古城麥索,山城烏堤,最南邊、歐亞混搭風格的柯欽,還有文化重鎮加爾各答,經驗大部分是好的,少部分是壞的,但都只是蜻蜓點水,印度還是謎團,是沒有統合的多樣體。因為印度總有辦法提醒我,你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追尋角落的微光》是敏淑的印度之旅。不是佛斯特的文人之旅,也不是奈波爾的「另類返鄉」之旅,敏淑的旅程以志工角度切入,不求全貌,不迷戀真相,意在尋找希望。雖然不只是一般旅人,她在書中所提及,不認得路的計程車司機、「沙摩莎」炸物、「多莎」餅、多層火車臥舖、總是在半夜到站出站的陸空交通、印度檳榔等等,是旅人都會碰到,倍感親切的細節。
她感覺到印度人用手進食,「和食物的距離比我們更接近」;她也注意到「印度的教育注重邏輯與修辭」,善於巧妙運用語文,啟迪開光。
然而,菁英份子說得頭頭是道,為什麼社會卻百廢待興呢?
重要的,是參與、介入。
《追尋角落的微光》的核心之一,是非政府組織「拯救童年運動」的故事。從敏淑的觀點,我們看到印度人的努力,試圖解開「文盲」、「貧窮」、「童工」互為因果的連結。也看到台灣志工的參與和學習,跟「拯救童年運動」共同推動「友善兒童村莊計畫」。另一方面,敏淑也告訴我們,身份如「幽靈」、來自賤民或低種姓的街友,是如何產生的。沒有地址的他們,在「無法」保護的地帶,即使生在德里,也無法算是德里人。
志工團體有任務要完成,要解決嚴肅問題,聽起來是那麼公事公辦。但任務的背後,靠深深的人情支撐,人情就是故事。雖然只是幾則片段、不完整的故事,本書介紹一群真實而鮮活的人物:知識青年凱拉許當年為什麼會創辦「拯救童年運動」,被命運起伏擺弄的阿修克,加入街友倡權團體的蒙蘇。《追尋角落的微光》淺淺訴說他們的故事,具體呈現試圖翻轉現狀的力量,在印度的大地。
比之於其他我教過的學生,敏淑選擇了一條很不一樣的路。投身志工,走進青海、新疆、甘肅,走進印度。我沒有問過她為什麼如此選擇,因為感覺到她是很願意付出的人。那可能就是原因,那就夠了。
敏淑寫說,「印度,總有一種魔力,奇形怪狀的困難明明就比其他地方多上千萬倍,可因此在人心裡激發的堅不可摧的能量和意志卻也堅強千萬倍。來到這裡,即使什麼都沒做,只是全然的沈浸其中,離開時卻也像曾到能量源頭加持過一般,全身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動力。」
左右擺頭。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