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8010
魯爾夫.杜伯里
鐘寶珍
商周出版
2020年3月07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864778010
  • 叢書系列: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5歲~60歲
    生活館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

    --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2013年4月12日,杜伯里應英國《衛報》編輯部的邀請,前往介紹當時剛出版的《思考的藝術》英譯版。現場聚集了大約有50名記者,他們手裡端著早上的咖啡,竊竊私語著等候總編輯洛斯布里傑或許終於會解釋一下,這個在英國全然沒沒無聞的傢伙是誰。就在此時,洛斯布里傑站起身、面無表情地說:「我剛剛上了您的網站,發現一篇狂妄無恥的文章。您說說這篇文章吧,不要談那本新書了。」



    洛斯布里傑在杜伯里網站上發現的文章,列出了他對反對消費「某種東西」的最重要論點,而那偏偏是眼前這些專業人士日復一日在生產的:新聞。



    措手不及的杜伯里吞下原本為了要介紹《思考的藝術》而練得滾瓜爛熟、希望聽起來令人信服且擬得很漂亮的句子,開始闡述自己為何鼓吹人們少看新聞的種種觀點。四小時後,杜伯里網站文章的精簡版〈新聞對你有害〉(News is bad for you.)一文被刊登在《衛報》網站上,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了450則讀者留言(網站的留言上限),並成了當年年度點閱率最高的新聞文章之一。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不看新聞卻又能夠掌控資訊流》一書便奠基在該篇文章之上,並更深入、廣泛地含括了更多論點與內容,像是:



    新聞不會讓你獲知重要的事,就生意角度來看,重要性不等於「具報導價值」。

    新聞不能精進你的能力,因為報導內容多半與你的個人世界或能力圈無關。

    新聞無法讓你明辨是非,透過大數據的精準投放,假新聞、業配文的穿透力更為強大。

    新聞會讓我們看錯重點、錯估風險,畢竟省事卻聳動的報導方式比較容易引人注目。




    杜伯里指出,人類只是穿著西裝筆挺的洞穴人,我們的大腦是為了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而設計的,能負荷的食物和資訊都很有限。而現在我們的大腦(以及身體)卻活在一個和我們原本的構造設計目的正好相反的世界裡。那會導致巨大的風險以及既不聰明而又危險的行為。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認識到營養過剩的種種危害(肥胖症、糖尿病),開始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新聞之於心智,猶如糖之於身體。新聞很容易消化,媒體不斷餵給我們無關痛癢的小事和八卦新聞,和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也不要求我們思考。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飽足。不同於書本或有深度的期刊雜誌(需要我們去思考的那種),我們可以吞下無數的新聞片段,就像是心智的彩色糖果。



    現在,我們也要面對資訊超載,正如二十年前的攝食過量。我們開始認識到新聞的毒害有多麼可怕,我們也正在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



    暢銷書《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作者杜伯里多年來生活在完全沒有新聞的世界裡,我們何不向他看齊,使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洞見更有價值,做出更聰明的決策,也把更多的時間保留給最重要的事。


     





    ?【前言】你會聽到一根針掉下來的聲音

    01? 捨棄新聞的路(上)

    02? 捨棄新聞的路(下)

    03? 新聞之於心靈,正如糖之於身體

    04? 激進的新聞戒斷方法

    05? 三十天作戰計畫

    06? 溫和的新聞節食手段

    07? 新聞並不重要(上)

    08? 新聞並不重要(下):一個思考實驗

    09? 新聞非你能力圈內之物

    10? 新聞會錯估風險

    11? 新聞不過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12? 新聞限制了你的理解力

    13? 新聞是你身體的毒藥

    14? 新聞讓我們錯上加錯

    15? 新聞加劇了後見之明偏誤

    16? 新聞放大了現成偏誤

    17? 新聞把意見攪得沸沸揚揚

    18? 新聞會防礙思考

    19? 新聞會改變我們的大腦

    20? 新聞會製造虛名

    21? 新聞讓我們變得渺小

    22? 新聞讓人變得消極被動

    23? 新聞是記者製造的

    24? 新聞操弄了事實

    25? 新聞扼殺創意

    26? 新聞助長了垃圾言論──史鐸金定律

    27? 新聞讓我們對同理心產生錯覺

    28? 新聞助長恐怖主義

    29? 新聞會毀掉我們內心的平靜

    30? 還沒被說服?

    31? 那民主政治呢?(上)

    32? 那民主政治呢?(下)

    33? 新聞午餐

    34? 新聞的未來

    35? 自由的感覺



    謝辭

    附錄





    「閱讀魯爾夫.杜伯里的書,不僅會讓人更聰明,也讓人更快樂。他提出的是令人愉悅、有深度的建議。」--Denis Scheck,每日鏡報



    對《生活的藝術》一書

    「我不僅閱讀杜伯里的作品,更仔細品味其中的每個文字。」--法蘭克.艾爾斯特納(Frank Elstner),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杜伯里的文字清晰透徹、聰明睿智、令人信服。」--格哈特.施若德(Gerhard Schroder),前德國總理

    「杜伯里是當前歐洲才智最為出眾的思想家之一。」--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暢銷書作家

    「杜伯里將不同知識領域的思想巧妙地融會貫通,他筆下的科學及藝術,結合了智慧、風采與精準。」--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杜伯里再次出擊!他不僅開啟我們的視野,更喚醒了我們。他將敏銳的科學理解與令人印象深刻的哲學途徑相互結合,從不滿足於膚淺的表象。一旦讀了魯爾夫.杜伯里的書,你將會愛不釋手!」--譚莉.歐布萊特(Tenley E. Albright),

    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倡議計畫主任暨哈佛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在他最初那幾本書裡,魯爾夫.杜伯里向我們展現人該如何正確思考。如今他又提供極其珍貴的忠告,告訴我們該如何活出美好的人生。」--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奧塔哥大學名譽教授暨「弗林效應」發現者

    「魯爾夫.杜伯里具有令人神往的才華,能以扣人心弦、充滿啟發的手法,描繪現代科學研就的成果。」--布魯諾.傅萊(Bruno S. Frey),巴塞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暨「經濟幸福學」創始人

    「魯爾夫.杜伯里不僅具備鑑定世間最佳理念的能力,更能將它們建構成價值遠超過個別部分的整體。他曾在《思考的藝術》一書中做到這點,如今又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展現出功力。」--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教授暨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

    「杜伯里將科學研究的成果化為實用的步驟,幫助人們活出更美好的人生,真的是太了不起了!」--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全球知名暢銷書《影響力》與《鋪梗力》作者



    對魯爾夫.杜伯里早先著作

    「讀了三頁就愛不釋手。」--法蘭茲.辛波(Franz Himpsel),《南德日報》(Suddeutsche Zeitung)

    「這是一本會徹底改變你思考方式的書。」--丹.戈德斯坦(Dan Goldstein),倫敦商學院教授

    「魯爾夫.杜伯里開啟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嶄新視野,他的文章見解獨到、妙趣橫生、才華洋溢。」--克里斯多夫.法蘭茲(Christoph Franz)博士,德國漢莎公司前執行長,羅氏(Roche)集團董事長

    「人們真的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嗎?非讀不可!因為本書以最具娛樂性的方式,詳實且中肯地帶領我們一窺人類思考的本質。」--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榮譽博士教授,羅蘭貝格管理顧問創立人兼榮譽主席

    「一道知識的燦爛火花!所有想要擺脫思考泥淖的人,絕對不容錯過這本書。」--艾瑞絲.波內特(Iris Bohnet),哈佛大學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2. 思考�人生�的藝術
    3. 向人生提問的藝術
    4. 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
    5.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6.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berlas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