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每個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

每個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24067
派翠西亞•威爾特希
吳國慶
八旗文化
2020年4月01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5524067
  • 叢書系列:ALPHA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LPHA


  •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佳評如潮!

    入選《紐約時報》書評「新作與值得關注」精選

    入選《科學新聞》2019年最受歡迎的科學書籍



      本書顛覆你對環境生態的看法,

      植物不但可以殺人,還可以破案!



      本書結合引人入勝的科學寫作和犯罪實錄,探索自然生態與犯罪之間令人震驚的交集,每個秘密的破解均揭露另個秘密的出現。



      從寧靜的鄉村泥路到充滿花粉粒的步行靴鞋底,鑑識生態學家暨作者派翠西亞•威爾特希,運用過去幾十年的科學專業,檢視一個個犯罪現場,尋找真相,對照每種花朵和細微顆粒,最終發展出一套引人注目的科學方法,能夠測知罪案發生的經過。



      她的調查具有令人訝異的高準確度,讓她成為世界最備受推崇的警察顧問。這本書除了結合迷人的科學和真實犯罪案件,也穿插作者的個人經歷和鑑識生態學的職涯過程,包括破解謀殺案、屍體定位、將凶手犯繩之於法,以及免除虛假的指控等,並從而向讀者介紹圍繞我們身邊看不見的各種生態,例如花粉、微生物、真菌和孢子,它們都經過化妝並隱藏在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裡,它們留下的痕跡證據令真相無所遁逃。



      書中陳述的作者故事,不僅道出一個人堅持的力量,也揭露人類與大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遠比我們所想得還要深而廣。



    各界推薦



      佳評如潮!

      入選《紐約時報》書評「新作與值得關注」精選

      入選《科學新聞》2019年最受歡迎的科學書籍



      《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是一本可以吸引所有類型讀者的非凡書籍。如果您是瑪莉•羅曲(Mary Roach)的粉絲,對那些怪誕事物著迷,那麼您將可以跟隨威爾特希進入廷屍間,觀察她如何仔細拆檢屍體。倘若您是《實驗室女孩》一書書迷,受女性在科學事業上另闢蹊徑故事啟發的話,這本書正是威爾特希的完整科學歷練。而如果您是植物愛好者,您一定很想知道本書作者如何靠植物反敗為勝、協助破案。若您是犯罪小說愛好者,那麼恭喜您為自己找到了一位厲害的新偵探。—華盛頓郵報



      身為英國的鑑識生態學家,威爾特希研究大自然,以尋找犯罪活動的蛛絲馬跡:這本書一部分是「探索頻道」的內容,另一部分則是「CSI犯罪現場」,者本書將大幅改變您對環境生態的看法。—《紐約時報》書評



      將科學與真實犯罪故事緊密交織,《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對於那些喜歡絞盡腦汁的真實犯罪故事讀者來說,絕對必讀。—Bustle女性新聞網站



      享受這本書,它一定會在您身上留下痕跡。—《科學》雜誌



      威爾特希分享的故事引人入勝,就像任何真實犯罪案例小說或NCIS這類電視劇一樣精采。—《科學新聞》



      威爾特希以科學家身分寫作……不僅主題令人著迷,在逐步追蹤細節和解決謎團的過程中,也為自己的好奇心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戶外探索》雜誌



      這位態度溫和但專心致志的學者,描述自己如何在林地、沼澤和公園裡四處搜尋,以期找出最容易被忽視的線索,這使本書成為了一部絕佳的回憶錄。雖然書中有許多場景不適合膽小者閱讀,但作者坦率的態度,絕對可以讓您對這個令人著迷的犯罪調查領域有完整清晰的瞭解。—《書單》雜誌



      《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會讓人想起瑪莉•羅曲的《不過是具屍體》,以及電視節目《識骨尋蹤》等…。如果你是喜歡科學(包括生態學和植物學)且不容易受到驚嚇的讀者,這本書是你的書。—《圖書館學刊》



      這本書除了適當提供個人見解,也在刑事案件調查的過程裡帶來豐富的娛樂性。—科克斯書評



      何謂鑑識生態學?威爾特希在她優雅寫給廣大讀者的第一本書中,回答了這個問題。……CSI的愛好者一定會為本書著迷。—《出版者周報》



      對於任何真實犯罪小說而言,在鑑識領域上的這種線索追蹤,絕對不可或缺。—《醫學日報》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一本深奧的書,但它閱讀起來卻是如此令人著迷且愉快。真實犯罪故事愛好者絕對要看,科學愛好者亦能盡情享受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Bookworm Sez」書評專欄



      《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將讀者吸引到鑑識生態學家的無形世界中,作者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解決了難以處理的犯罪難題。喜歡《CSI犯罪現場》和《無言鐵證》之類的真實犯罪的觀眾將可大飽眼福,因為佩特會讓您一窺她的鑑識世界與生活哲學。─—《強菌天敵》合著者史黛芬妮?斯特拉次迪博士與湯姆?帕特森博士



      威爾特希利用她對植物學和孢粉學的深入瞭解來重建犯罪現場,捕捉並研究自然界留在受害者和犯罪嫌疑人身上那些幾乎看不見的線索,不僅可以確立被告的罪行,也可讓無罪的人得到自由。《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團,也是對自然世界的頌歌,更是一本令人著迷的作品。這位女性科學家的熱情、專業知識和深切的好奇心,為解決犯罪難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紐約時報》暢銷書《狗知道什麼:氣味、科學和狗看待世界的驚人方式》作者凱特?華倫


     





    第一章?? ?序曲

    犯罪現場不一定都能找到指紋,而DNA證據也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無所不能或無所不在。不過,若還有其他痕跡足以證明事件經過確實是某個版本而非其他版本?如果這種痕跡處處瀰漫著,讓最具法證常識的細心罪犯也無所遁形呢?



    第二章?? ?搜與尋

    我接下來要說的話,聽起來應該非常不可思議,但我確定這是真的。「她應該沒有被完全埋在地下。」突然一片靜默,我可以感受到對方有某種程度的疑惑,但他靜靜地聽我說下去:「她在靠近路邊的一個小凹洞裡,身上被白樺樹枝葉覆蓋著。」我停在喬安安息之地的最後這段描述上,這是我所看到最清晰的圖像。



    第三章?? ?過去的代言人

    站在這裡,這個屍體會逐漸被大自然分解的赫特福德郡樹籬邊,我體會到自己的頓悟時刻,亦即「每次接觸都會留下痕跡」。我原先以為自己對自然界有相當的瞭解,但事實上我只勉強接觸到皮毛而已。雖然我學習過的事物很多,但對這個充滿奇蹟的世界,似乎只覺得更陌生但也更美好。



    第四章?? ?表面之下

    我很快就意識到,土壤在短短距離內就已經變化無窮。它不只是一堆棕色的東西,也是一個有很多帶著腿的小東西所組成的小世界。



    第五章?? ?衝突與解決

    男孩和女孩共度傍晚後一起回家,兩人走入夜色。這對小情人說他們牽手、接吻,也許更進一步。但當男孩強迫她親熱時,她拒絕了,故事的說法就從這裡開始分歧。事件有兩種不同版本:第一種是男孩和女孩分開後,各走各的路回各自的家;另一種則是男孩把女孩往後推倒,壓在廣場上充滿刺的玫瑰叢裡,脫下她的衣服,然後壓在她身上。到底真相是什麼?



    第六章?? ?「我相信你曾經出現在這裡」

    你衣服、鞋類、頭髮、園藝鏟叉或車輛上的斑點和碎片,都是所屬環境的替代性指標。它們是能在特定時間裡,將你連接到某個地方的痕跡證據。由於花粉和孢子如此微小,讓這類看不見的替代性指標別具價值,因為肉眼看不見,因此嫌犯無法看到它們而加以擦除。即使你知道它們的存在,也很難擺脫它們。它們可以作為你去過的地方,以及你做過什麼事情的一份秘密紀錄。



    第七章?? ?蜘蛛網

    頭髮、皮草和羽毛都是非常好的採集載體,它們是由高抗性蛋白角質所構成,這些材質還構成了指甲、蹄和爪,非常堅固耐用。頭髮的堅韌程度不輸給一般天然纖維,而且對於那些希望將顆粒黏附在其表面的植物來說,頭髮簡直是一大福音。



    第八章?? ?死亡之美

    她失蹤的那一天,可能是覺得這種生活不值得活下去,於是她爬進閣樓躺下,並且吞下很多藥丸。藥丸的空瓶就在她旁邊,應該是她的手開始癱軟後落下的。小心放在她旁邊的是一個老式的寬頸牛奶瓶,儘管過了二十年,裡面看起來依然渾濁。



    第九章?? ?朋友和敵人

    直到最近,鑑識科學界還認為,真菌在調查中的唯一用途是幫助辨識在中毒或非法使用迷幻(hallucinogenic)藥物的案例。但事實上,真菌本身是豐富的訊息暫存區。真菌的生長方式、生長速度、生長模式等等都可以被記錄與解釋,協助敏銳的觀察者估算,自受害者停止呼吸以來已過了多久,以便確定實際的死亡原因。



    第十章?? ?最後一口氣

    只消看一眼窗戶流瀉下來的陽光,就會發現空氣中佈滿了小微粒,而我們鼻子黏膜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捕獲這些微量異物,以防它們滲透太深進入了鼻竇和肺部。這些微量異物會長久停留在我們的鼻腔內膜上,尤其是會覆蓋「鼻甲」骨上的黏膜。觀察到鼻甲上實際花粉負荷量已逐漸為病理學家在屍檢過程中所接受,因為這些被我們身體意外捕獲的東西,可以揭露犯罪並伸張正義。



    第十一章?? ? 「一具空軀殼」

    經歷最後一刻的快速跳動時,他重喘了一口氣,並且凝視著我。隨著這最後一口氣,所有的生命活力都離他遠去了。這個變化讓我迷惑。他是一位父親,也是一具屍體。事情發生在一瞬間,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死亡場景,這讓我意識到他的精神已經離開了,只留下一具空軀殼。



    第十二章?? ? 毒藥

    那位薩滿巫師後來被判處了短暫的監禁,不久便出獄了。我最後一次聽到他的事,是他仍然在舉行這類儀式,仍在調製他的致幻啤酒,仍然在為那些來到他身邊、渴望「靈魂出竅」體驗的人,打開通往「其他世界」的大門。然而,人們想離開自己的現實去體驗另一個世界,讓我覺得感傷……



    第十三章?? ? 蹤跡

    孢粉學、植物學和土壤學被拿來當成呈堂證據,完全超出法官的經驗。我的法庭舉證技巧是因為在法庭上屢屢遭受質疑與打擊,才逐漸磨練出來的,而且還必須鍛鍊心靈來對抗聰明律師的各種心理戰術……



    第十四章?? ? 結局

    我經常被問到,那麼頻繁接觸死亡、強暴和其他犯罪案件的經歷,是否會影響到我?我得承認,儘管停屍間桌上的身體對我來說可能沒有多大意義,但對其他人卻很重要,我始終牢記這一點。你要保持客觀,否則很難完成有用的工作,但一定不能忘記屍體曾是一個真正活過的人。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