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家:廈語電影與新馬廈語身份的漸變(1948-1966)(簡體書)

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家:廈語電影與新馬廈語身份的漸變(1948-1966)(簡體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11216954
楊明慧
八方
2020年4月17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11216954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5.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總論











      廈語電影是個鮮少人記得的華語電影片種,長久以來靜默在逐漸老去的民間記憶裡。



      作者深入拷掘新馬第一手原始材料與重訪歷史現場方法,援引德勒茲(Deleuze)與伽塔利(Guattari)的音樂和“畛域” (territory)的概念,以及史書美等人主張的華語語系理論,力圖解構作為一個全然在祖籍地以外萌芽生長的方言影業的發展,及其與祖籍地之間不斷變動著的關係,由此補充廈語電影的歷史敘事,也借機反思華語語系研究的話語建構。



      書中梳理了廈語電影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演變:“南音與膠捲閩南鄉土(1948–1957)”“摩登福建歌曲與現代性大宇宙(1957–1962)”“薌劇與三合一體的膠捲畛域(1962–1966)”,把讀者帶回廈語電影在新馬曾經風光一時的四?至六?年代,重新發現與瞭解那個時代脈絡中的活躍生命力。



      本書由八方文化創作室與新躍社科大學(SUSS)新躍中華學術中心聯合出版,是“新躍人文”系列叢書的第八冊。

    ?


     





    《新躍人文叢書》總序 郭振羽 v

    序一 柯思仁 vii

    序二 許維賢 ix

    導論 廈語電影、方言族群、祖籍情懷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音樂與畛域 9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6

    第一章 華語語系的“方言問題”與廈語電影歷史概述 19

    第一節 “華人”的問題 19

    第二節 華語語系研究的啟示 24

    第三節 華語語系研究的“方言問題” 28

    第四節 廈語電影歷史概述 32

    第五節 沒有廈門的廈語電影 38

    第六節 小結 40

    iv 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家

    第二章 南音與膠捲閩南鄉土(1948–1957) 41

    第一節 廈語電影的南音潮流 42

    第二節 撫慰鄉愁的鄉音 50

    第三節 撫慰鄉愁的“膠捲閩南鄉土” 54

    第四節 小結 67

    第三章 摩登福建歌曲與現代性大宇宙(1957–1962) 69

    第一節 《新桃花江》造就轉型的關鍵性地位 70

    第二節 摩登福建歌曲的特色 73

    第三節 轉型的緣由與過程:摹仿 79

    第四節 “去畛域化運動”與現代性“大宇宙” 86

    第五節 代表現代、面向世界的新方言身份 95

    第六節 小結 99

    第四章 薌劇與三合一體的膠捲畛域(1962–1966) 101

    第一節 唯一引人矚目的廈語電影音樂類型:薌劇 103

    第二節 轉型的緣由:實踐復興 105

    第三節 “傳統”薌劇與反殖民東南亞 111

    第四節 “福建傳統”薌劇與中國福建 115

    第五節 “臺灣歌仔戲姐妹劇種”與臺灣 122

    第六節 三合一體的膠捲畛域 127

    第七節 小結 129

    結論 131

    第一節 廈語電影歷史:音樂帶領的起承轉合 132

    第二節 新馬廈語方言身份:音樂與電影的地方性 133

    參考資料 139

    參考片目 148

    鳴謝 151



    ?





    序一



    柯思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家:廈語電影與新馬廈語身份的漸變(1948–1966) 》是楊明慧的第一本學術專著,展現了她作為一個青年學者的研究實力與豐沛潛能。



      明慧以深入拷掘原始材料與重訪歷史現場的方法,把讀者帶回廈語電影在新馬曾經風光一時的四?至六?年代,讓這個精彩紛繁的文化場域重現其深撼人心的魅力與建構社群意識的動力。無論是從大中華文化論述或是新加坡建國歷史的角度來看,廈語電影,甚至更大範圍的以各種地方性語言為媒介的文化生產,即使在某個過往時代裡曾經興盛,往往在當下的日常領域或研究範疇中,會被邊緣化或被遺忘。明慧在本書中特別關注的廈語電影製作、發行與接受的文化傳播案例,讓讀者重新發現與瞭解那個時代脈絡中的活躍生命力。近20年來,這種具有考古性質的面向過往、重展風貌的史料整理與研究工作,逐漸形成一股重新認識歷史並由此得以反思身份認同的力量。明慧早前就曾經參與編著記錄有著“南洋歌舞皇后”與“廈語片皇后”等美譽的莊雪芳璀璨一生的《雪霓芳蹤:莊雪芳》(2017年)。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以將廈語電影置放在更廣闊的區域脈絡中進行深入探究,鋪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跨地域文化傳播與交流。從近半個世紀以來以國族想像為疆界的文化論述的視角來看,二戰前後的各種文化生產,無論是文學、美術、音樂、戲我們的電影,戲劇、電影等,具有一種超越國界局限的活躍性與互動性,電影尤其如此,其意義在於突破以中國為本位或源頭的“南來”敘事,印證並建構以新馬為出發點,進而聯結香港與臺灣等(那個時代脈絡下的)東南亞範圍的龐大傳播網路。明慧的論述中,因此也有效的參與“華語語系”與“跨國華語電影”等近年來熱烈議論的學術領域,並從新馬的視角為這些新興理論系統提出有意義的貢獻,讓學界與讀者看到新馬的歷史性角色。



      明慧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也在這裡完成碩士課程。她目前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課程,繼續以電影研究為專業,並擴大關注領域到本區域的跨種族、跨文化、跨語言現象。明慧在南大中文系的六年裡,我很高興有許多機會能夠在教室內外與她有不少交流,也很期待她學成歸來後,為在地與區域的文化研究,做出更多耕耘與貢獻。

    ?
    2019年12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