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雨季的孩子:跨國記者的亞洲底層苦難實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97926
大衛•希門內斯
林品樺
木馬文化
2020年6月03日
100.00 元
HK$ 80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97926
叢書系列:
不歸類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不歸類
分
類
社會科學
>
報導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香港甚好的片刻︰加山傳播專訪合輯
新納粹風暴:一位猶太記者在德國意外經歷的一段奇妙之旅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
做為獨立記者: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
百年大學演講精華(2022年版)
內
容
簡
介
那裡沒有四季,只有乾旱和雨季、自私與寒冷。
一位新聞記者踏進亞洲底層發掘十個最真實的故事,
在那裡,看見惡魔確實存在著。
「我選擇報導這些無法爬上載滿機會的火車的人,
常借用他們的語氣,因為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勇氣與尊嚴,
值得我一一寫下。」──大衛•希門內斯
近幾年亞洲雖然呈現高度的活力,迅速發展,甚至在人權問題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仍然有許多貧窮的人存在於此,有許多底層的人們不被看見。
《雨季的孩子》是一本真實故事集,一位特派記者十五年來貼身觀察,講述在亞洲被遺忘的角落:人處在社會底層,聲音不被所聞。書中藉著十個地區不同孩子的故事,反映亞洲不同的面貌以及悲哀,也看見了人性面對苦難的尊嚴與勇氣。
作者在過去的旅途,親眼目睹了戰爭、政府對人民的壓迫,以及鄉村的貧窮,在那裡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用品,對他們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還有讓人們失去一切的天然災害,嚴峻的不公不義常發生在他們身上,但我們卻對此保持冷漠,好像這些我們所擁有的權力,他們不配獲得。它們不是悲傷的故事,只是讀起來有點苦澀罷了,因為它反映了某種我們不忍卒睹的現實。這些主角都別具特色,儘管他們的生存特別需要勇氣,還有許多關乎活下去的人性考驗。
這些雨季的孩子是:
◆波蒂,5歲女孩,出生於柬埔寨,愛滋帶原兒,母親住在醫院,父親偶爾會來看他們,但只是為了找她孱弱的母親發洩性慾。作者離開醫院前要求幫她拍張照片,她選了她最喜歡的粉紅色洋裝,但令人不能相信的是她比母親早死,之後她母親也上吊身亡。
◆莊無敵,12歲的泰國拳擊手,出身自最貧窮的區(Korat),那裏的雨季不是太長就是太短,在這村子能做的就是成為出色的拳擊手,然而Cuan至今7戰7敗,他們家仍然一貧如洗。
◆雷內,出生於馬尼拉的掩埋場,10歲,他每天就是等待垃圾車到來尋找可用之物,他甚至無法想像其他地方的生活該怎麼過,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開垃圾車,認識作者之後他的夢想改變成趕快長大離開這裡去從軍。
◆曼海三,蒙古13歲地下兒童,那裡的孩子都是孤兒,他們口裡的家是地下坑管,在那裡,他們不會抱怨老鼠,他們討論黑暗飢餓還有恐懼,所有恐懼之中,最壞的就是警察。
本書特色
※將每座城市中的小孩故事串起成為一本書,除了小孩故事之外,還有作者對於每座城市或是國家的觀察,輔以從1998年開始他在亞洲四處生活的經歷。書中的小孩反映了亞洲不同的面貌以及悲哀。
得獎紀錄
★本書獲得2008年西班牙最佳旅遊文學獎(Camino del Sid.)
名人推薦
李偉文 作家
李家同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江明珠 記者
程敏淑 作家
伍軒宏 作家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蘇彩足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我喜歡本書對於現實狀態的描寫,也不會忘記書中的主角,因為每一位的故事都十分鮮明。敘事手法誠摯且感人,為了不忘記書中的細節我又重讀了幾次。我推薦給將去東南亞旅遊的朋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
「我們身處亞洲,未必意識到亞洲。以駐亞洲特派員身份為榮的西班牙記者大衛希門內斯,從他接觸過的十位人物作切入點,讓我們看到在亞洲一些地區,個人生活受到負面政治生態壓制的悲慘遭遇。這些深度報導,曝露亞洲地區舊政權的陳痾,希門內斯語氣沉重,呈現問題,卻未沉痛控訴,只是娓娓道來。他總是希望報導中的十位關切人物,能夠帶來不同。」──伍軒宏(政大英語系副教授)
「雨季的孩子,個個讓人心疼!不論是因為貧困被父母拋棄而流落街頭的蒙古地下兒童、害怕打鬥卻被送上拳擊舞台的泰國男孩、或是被父母傾心栽培的上海鋼琴女孩。在無從選擇的命運裡,各自展現不同的堅強與韌性。作者大衛.希門內斯,以文學筆法,生動記錄外派亞洲的採訪見聞,除了不同孩子故事,還能從這個西班牙記者特別視角,看見亞洲的曾經。」──江明珠(Udn新聞台節目部副主任)
「當歷史成為一個一個冰冷的數字,新聞報導只對名流韻事有興趣的現代,如何重新用人的角度看見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相信是習於對立謾罵與醜聞獵奇為主流的台灣民眾必須學習的,《雨季的孩子》裡的動人描述讓我們有機會用更悲憫的心看見久已失落的同情。」──李偉文(作家)
?
目
錄
推薦序
前言?? ?
波蒂?? ?
莊無敵?? ?
雷內?? ?
泰迪?? ?
瑪麗亞?? ?
益喜?? ?
曼海三?? ?
小金?? ?
超君?? ?
文翰?? ?
?
序
前言
電報室一直是我在《世界報》最喜歡的編輯角落,小小四方天地,讓我忘了自己置身在馬德里最古老的報社總部一樓。我著迷於打字機的噪音,作為一名記者,我總是能信手捻來上千個故事,我想像自己是新聞業的海盜,在絕妙的地方犯難,活在偉大的冒險中。同事瑪麗亞帶著微笑,將這些文章一一分類排序,然後選擇要怎麼安排在報紙上,彷彿在處理速食的訂單:這裡是地震,那裡是某個政客辭職,嗯這些放在國際版,那裡是「緊急」的政變……。
我的老闆們常因為我傲慢無禮的評論,收到讀者寄來的責難,所以就把我送去電報室了,讓我蒐集所有的新聞,如此才能拯救瑪麗亞的休假。我感到很振奮,但不知道電報室裡的資料類型都是戀物癖,所以不知不覺,我就變成荒唐新聞的蒐集者。如果那些部門老闆沒來過這最超寫實的電報室就太可惜了,因為我的辦公室抽屜底層累積了好多資料,例如《在印度,她搞不清楚殺了丈夫還是猴子》、《盲人開車15年未受罰》,還有《當他和母雞做愛時,從懸崖上跌下來》。
電報室的牆上,有著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以及過去的獨家頭版報紙。那是一九九八年的春天,我從蒐集的資料裡找最新的新聞,當我的眼睛停留在那些巨幅頭條前,它宣告著波灣戰爭已經開始了。我忽然有個想法,我覺得在那篇新聞報導裡,沒有將最真實又重要的事情寫出來,我看著這些拼貼出來的國家,以及多彩的阿特拉斯海洋,我找著這些地方的索引,想想有哪些地方沒有特派員,我沒有看美洲、歐洲、非洲和近東地區,這些地方都有人了,我的眼睛從這裡搜尋到那裡,用筆列下哪裡有人,直到最後地圖的某一角,就是那裡,遠東地區,我們報社沒有特派員。
過一會兒我走進執行長的辦公室,不久之後他宣布讓我成為報社在亞洲的特派員。我離開的那晚,打開我的抽屜,裡面放著我收集來的資料,我最後一次寫了一篇報導,最後把它們都丟到垃圾桶。我深信我一定能夠發掘,世界上那些既嚴肅又重要的真實事件。在我啟程前往亞洲的時候,我沒有任何猶疑不安,我不再需要去找那些荒唐的新聞了,而是適切地挖掘一個荒謬又不公平的世界,如同寫下這本書。
雨季的孩子不是、也不需要假裝是一本忠實的亞洲或是亞洲人的群像錄。亞洲幅員廣衾,多元且複雜,可以寫上千篇專欄或是一本書。這幾年我大部分都住在亞洲,人類史上轉變最迅速與成功的地方,我尋找數以億計的窮人,還有向世人展示被留下的苦難。我選擇報導這些無法爬上載滿機會的火車的人,我常借用他們的語氣書寫,因為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勇氣與尊嚴,值得我一一寫下。
推薦序
季節的風,帶來希望
伍軒宏(作家)
十位人物,十則報導故事。
都在亞洲,雨季揮灑的區域。
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戰來到亞洲,曾經吃過雨季的苦;兩千年後,越南戰爭時期的現代化美軍,也知道雨季的威力。雨季的孩子,要夠勇敢,要懂得等待,才能存活下來。
我們身處亞洲,未必意識到亞洲。好像聽過本書中類似的故事,卻不想多思索。吳哥窟、布達拉宮、巴米揚河谷、烏蘭巴托,我們可能去過,但不太願意去認識或想像那些地方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景點背後的陰暗面是什麼?
以駐亞洲特派員身份為榮的西班牙記者大衛希門內斯,從他接觸過的十位人物作切入點,讓我們看到在亞洲一些地區,個人生活受到負面政治生態壓制的悲慘遭遇。這些深度報導,曝露亞洲地區舊政權的陳痾,希門內斯語氣沉重,呈現問題,卻未沉痛控訴,只是娓娓道來。他總是希望報導中的十位關切人物,能夠帶來不同。
我說,我們好像聽過類似的故事,卻不想多思索。好像聽過,那是因為在小說和電影裡,相關的呈現已經出現過,我們不應陌生。記憶猶存,但我們沒有放進心裡。
例如,書中描述,馬尼拉市聖安東尼奧區垃圾山的貧民窟,是從馬可仕政權到雅羅育以來,菲律賓社會壓迫、分配不均的具體例證,讓人想到《貧民百萬富翁》中的孟買貧民區達哈維(Dharavi),和巴西電影《上帝之城》(或譯《無主之城》)的里約貧民區 favela。
阿富汗巴米揚河谷的哈札拉族,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遭遇,馬上讓我們連到《追風箏的孩子》裡面的人物哈山與他不幸的人生。講到印尼蘇哈托政權,希門內斯提到導演彼得威爾的電影《危險年代》,但蘇哈托下台後,印尼對東帝汶的軍事侵害卻變本加厲,呈現地緣政治的反諷。
柬埔寨「俄國醫院」裡的5歲愛滋小病患的故事,其實襯著巨大歷史陰影,那是完全柬埔寨本土波布政權進行的大屠殺,自己人屠殺自己人的慘劇。那就是電影《殺戮戰場》決心要控訴的,希門內斯說「這是一部描寫柬埔寨屠殺的最好電影」。另外,泰國貧瘠地區出身「泰拳」選手莊無敵的遭遇,讓我們看到熟悉的泰拳儀式與技擊表演背後的血淚。
其他的故事,包括游牧生活正被資本主義改寫的蒙古、堅持北韓打贏韓戰的辛小姐、一胎化之下共產黨嚴格控管的中國。還有香港:以前面臨因為緊閉與中國的邊界而帶來的問題,現在則面臨開放與中國的邊界帶來的新問題。
這幾個故事,在我們生活的東亞區域,也許可以感覺到希門內斯力有未逮,不夠瞭解。
書中人物,都是一般人民,受污辱與被損害的,除了一人例外。
西藏領袖達賴喇嘛,是希門內斯書中訪談唯一知名人士。但達賴的確不同凡響:「達賴喇嘛說他骨子裡是個社會主義者,他曾經很崇拜毛澤東,他認為他的平等理念和佛教很像,不過最後他發現共產主義缺乏基礎的本質:憐憫之心。」
憐憫之心,顯然無法解決亞洲的困境,但那是人至少應該要有的。
雨季帶來災難,也帶來孕育的希望。
雨季的不安,季節的風,指向潮流的變化。
雨季過後,總是有無比希望。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