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愛因斯坦的黃金歲月(二版)

愛因斯坦的黃金歲月(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601586
胡貝爾.戈納
李中文
立緒
2020年5月27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3601586
  • 叢書系列:世界公民叢書.傳記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5 x 21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世界公民叢書.傳記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人物史/傳記











    二十世紀最具獨創性的科學家之一

    和「黃金二○年代」柏林的故事



      本書講的是愛因斯坦以及和他同在柏林生活的人,並敘述一座城市和一段動盪時期的文化史。作者將這位多才多藝的天才人物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和一座多元都會的命運結合起來。



      從一九一四年四月到一九三三年的三月,愛因斯坦與他所在的柏林,都一樣處在生命的動盪與顛峰。柏林於這一段時間迅速發展成歐洲具有水準的學術文化重鎮,並躍升為德意志帝國的真正首都;這是政治狂熱的柏林、藝術或學術的柏林、劇場、諷刺劇和電影的柏林、工人鬥爭和柏林著名藝術家奇勒諷刺漫畫筆下的柏林。



      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則在這個城市登上生涯的高峰,於一九二二年獲得諾貝爾獎。



      在愛因斯坦的傳記中,可以看到許多與二○年代的柏林相似的特質:他不斷被視為是天才物理學家、平易近人的男子、舉世矚目的和平之友,以及雅俗共賞的科學貢獻者。晚年後,他還側重在文化和社會領域上的關注。



      經由學界、同事、文化界的交遊圈,愛因斯坦在柏林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猶太認同感,一種非關宗教的種族文化歸屬。納粹仇恨份子與打手的瘋狂行徑,終於促使他決定在美國的普林斯頓過完後半輩子。他在一九三三年三月永久離開了德國。



      在愛因斯坦與城市柏林這兩者的「經歷」中,他們也都有盛極而微的轉折:愛因斯坦成了普林斯頓的移民學者,他的政治和道德見解比他的研究成果更受矚目,而柏林則在極權體制下,沒落成為文化平庸的城市。



      愛因斯坦生前被譽為「新牛頓」和「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多半著重在愛因斯坦的生活本身,本書作者則同時透過時人外部的眼光來觀察他以及柏林的文化、社會和政治氛圍,架構了這本雅俗共賞的書,大有助於理解這位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原書名:愛因斯坦在柏林



      ※本書重點:

      一個天才人物與一座多元都會的命運。



      愛因斯坦,被譽為「新牛頓」和「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本書敘述1914-1933年愛因斯坦在柏林,和他一起生活過的人與事。作者將他們納入到一座城市和這段時期的文化史中——柏林的文化、社會和政治氛圍。

    ?


     





    編按

    緒言



    1 一九一○年的帝都柏林

    是鄉下,抑或都市?�優美的居住環境�營房和百貨行�經濟生活�往來交通�流行風尚�社會、文化與學術�柏林的社會�名士和藝術家的安樂窩�藝術女神的住所�學術研究



    2 知識慾和情慾:吸引愛因斯坦到柏林的力量

    愛因斯坦的柏林同僚�來自柏林的機會�逃離婚姻�柏林──獨特的良機



    3 「所長先生」:愛因斯坦及其督導者

    威廉皇帝物理所的工作�愛因斯坦移交職務�柏林及東京:身為本地和海外的學人�瑞士人愛因斯坦:是德國公民嗎?



    4 戰時身為民主和平人士的愛因斯坦

    和平主義者�新祖國聯盟�請願書的不對等鬥爭�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上的突破�當時他唯一公開的反戰言論



    5 陣地戰和革命

    希望落空:一九一六到一八�「頭號社運份子」愛因斯坦



    6 難以抉擇:米列娃、埃爾莎或伊爾瑟?

    離開米列娃�該娶誰呢?�兩性天生並非一夫一妻�埃絲苔拉、緹拉和卡西雷爾家族�多好,有位出名的父親!



    7 日蝕後浮現世界之星

    他是新的太陽王嗎?�「愛因斯坦熱」的結果�書本和小冊�愛因斯坦影片與荷爾蒙回春�講課與講演�愛因斯坦樓塔�旅外學人�愛因斯坦不改其志



    8 對愛因斯坦及其理論的圍剿

    柏林反愛因斯坦運動�巴德—瑙海姆的講演戰�愛因斯坦生命受危及?�萊比錫自然學者大會



    9 黃金年代:通貨膨脹後、經濟危機前的世界都會柏林

    「晦暗沮喪期的痛苦之城哪!」�一九二五到二九年:黃金二○年代的文化�一切都是戲!�音樂生活�電影�對文學的見解�那麼學術呢?�消遣娛樂和夜生活�日間消遣�晚間的消遣性藝術�舞會、沙龍和宴會



    10 柏林時期的愛因斯坦

    由外部觀之�性情中人�道德權威�愛因斯坦的宗教情操�他的猶太認同�身為科學家的自畫像�學者�小提琴及家庭音樂�帆船手�心臟問題及場論



    11 周遭和外圍:子女、藝術家和同事

    埃爾莎、兒子和繼女�蘇黎世的兩個兒子�伊爾瑟和瑪歌�朋友圈子�祕書和工作夥伴�幾位同儕�在畫家和雕塑家眼中



    12 公眾人物愛因斯坦

    媒體的角色�報刊�「廣播事業勇往直前」�政治人�愛因斯坦的政治實踐�愛因斯坦的政界友人�在國際聯盟的活動�愛因斯坦、猶太復國主義和耶路撒冷大學�榜樣人物�對蘇聯的態度�反對兵役和民族主義



    13 愛因斯坦五十大壽

    祝賀和禮物�傳統的大手筆──柏林市的贈禮



    14 火山上的舞會:一九三○至三三年

    失業和黑色星期五�國社黨的顛覆活動�他看得比別人透徹嗎?�告別柏林



    謝詞

    參考資料



    ?





    緒言



      本書敘述愛因斯坦及在柏林和他一起生活過的人,並把他們納入一座城市和某段時期的文化史中。愛因斯坦生前就被譽為「新牛頓」和「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直到今天,他仍是二十世紀知名的偶像。一九一四年四月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這位不尋常的人物住在柏林。雖然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他已暗中決定(徹底)放棄他「在柏林的職位」,但一九三三年三月底,他在美國停留後,卻仍願意回到他在市內的住所及市區西南邊波茨坦(Potsdam)附近卡普特(Caputh)自己心愛的避暑宅子。在比利時和英國等待幾個月後,納粹仇恨份子與打手的瘋狂行徑,終於促使他決定在美國東北部的普林斯頓(Princeton)過完後半輩子。



      底下,將設法把這位多才多藝的天才人物生活中的一個階段,和一座多元都會的命運結合起來。這兩者可說是齊頭並進:柏林躍升為大都會,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則登上生涯的高峰。愛因斯坦在柏林生活的頭幾年,只有學院同事和一小批和平主義知識份子認識他。約莫一九一九年起,他才廣受眾人矚目。威瑪共和時期(Weimarer Republik, 1919 -1933)的柏林,分裂成許多市鎮和鄉村,較像一個地區性的世界都會,同時又具備巨大的經濟力,迅速發展成具有歐洲水準的學術文化重鎮,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真正首都。在這兩段「經歷」中,都有盛極而衰的轉折:愛因斯坦成了普林斯頓的移民學者,他的政治和道德見解卻比研究成果更受矚目,而柏林則在極權體制下,沒落為文化平庸的城市。



      一九二○與三○年代,柏林不止一個,更有許多個當時的觀察者以不同方式整合起來、由布里茨(Britz)經潘科(Pankow)到策倫多夫 (Zehlendorf)等佔地遼闊且相當自主的「小柏林」(譯註:大致為本市東北邊至西南地帶)。同樣,柏林不只這種「同時存在的」柏林,還有各種具有不同時代意識的社團。一般在描述城市或人物時,不免會凸顯或忽視某些特點,於是我們見到了政治狂熱的柏林;藝術或學術的柏林;劇場、諷刺劇和電影的柏林;工人鬥爭和漫畫家奇勒(譯註:Heinrich Zille, 1858-1929,柏林當時著名的藝術家,善於諷刺漫畫,在許多畫報中描繪出柏林中下階層的生活場景)筆下的柏林等。在愛因斯坦的傳記中也有類似情形,他不斷被視為天才物理學家、平易近人的男子、舉世矚目的和平之友及其雅俗共賞的科學貢獻。近年來,側重他在文化和社會領域上的描述,也越來越多。



      至今的描述,多半著重在愛因斯坦的生活本身,本書則同時透過時人外部的眼光來觀察他。柏林的文化、社會和政治氛圍,構成了這二十年傳記的架構。若只單單描述柏林,愛因斯坦不過只在數百人中佔有一席之地。柏林既未受愛因斯坦影響,當時的他也不願說出:「我是柏林人。」(譯註:美國總統甘迺迪於一九六三年訪問西柏林演說時的名言)不過,這十八年的柏林歲月,仍令他覺得愜意,並對市內的一些機構和某些人心懷感激。



      一個與愛因斯坦相關(雙向或單向)的人際網絡逐漸成形。他活躍其中的這個綿密網絡,多為學界同僚,即一般的知識中產階級(Bildungsbuergertum),特別是猶太同事。愛因斯坦在柏林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猶太身份,一種無關宗教的種族文化歸屬感,促使他投入猶太復國主義中的精神道德革新運動。這位以時空理論打破許多人既定世界觀的知名學者,因而成為反猶言論的箭靶。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和演員、政治和社會團體、勞工組織、文學界和新聞界等圈子,和他則有少許接觸。愛因斯坦跟新派藝術家之間亦無關係,對他們的作品也未有好感:他與工業鉅子和貴族世家間沒有任何社會關係──除了認識其中幾位之外。然而,身為貴賓和指標人物,他卻到處吃得開:例如富豪和政治人物的家宴及文化界、社交界的大事。



      愛因斯坦性格中的矛盾,可從他和市中其他人等的交往看出:外在融入社會,同時內在保持獨立;意志堅強與自信卓絕,卻不太願意對物理世界外的事情負責;謙虛、友善和性情坦率,卻有時對兩任妻子和孩子們表現出強勢和冷酷;外表不修邊幅,卻在媒體前刻意展現自我。這些矛盾幾乎不曾出現在至今許多出於天才崇拜而產生的浪漫描述中。他人生中的最大挑戰,當為在為領悟自然法則而殫精竭慮,及基於民主和人權促成人類社會團結公正之間,找到最佳的綜合。



      就「當代發展」而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論論文對物理學界貢獻良多;在私生活中,卻是一位品味保守的知識階層和傳統男女地位的擁護者。他在物理學界的創造性,並未展現在其他領域:和前人與同時代人相比,他的所知所言並不獨特──卻常常很動聽。雖然一般人無法了解愛因斯坦的物理理論,他卻有種特殊天分,表達得簡潔幽默,許多名言長留大眾心中。除了對物理學的影響,身為和平與民主人士的他雖然不願受拘束,卻算不上自由思想家。他的啟蒙立場和道德價值,與其說追隨法國文豪伏爾泰,不如說服膺德國文豪席勒。



      和今日愛因斯坦的「市場化」相比,二○年代的「愛因斯坦熱」便較為遜色。今日,他的肖像出現在紙鈔和郵票上,目前至少有三齣愛因斯坦歌劇,即由德紹(Paul Dessau)、格拉斯(Philip Glass)和英裔德籍的德斯(Dirk DAse)創作的劇本,後者為了慶祝他一百二十五週年誕辰,而在其出生地德國南部的烏爾姆(Ulm)上演。許多小說、故事和專書的書名裡都有他的名字。在作家倫茨(Siegfried Lenz)的故事中,人們可以和他一起越過易北河(譯註:Elbe,源於捷克而流往西北經德國入海)、做夢、休息及探索世界的奧祕。德國有十餘所愛因斯坦高級中學,學生們也都有許多這類讀物的文選。美國出版家塞爾夫(Bennet Cerf)甚至寫了一首關於愛因斯坦的打油詩,裡頭還包括了美裔英籍雕塑家葉普斯坦 (Jacob Epstein)和美裔法籍女作家葛楚德.斯坦 (Gertrude Stein)。譯文如下:



      知名的家族──斯坦裡有

      葛楚德、葉普和愛因。

      葛楚德風格不太鮮明,

      葉普的雕塑很巧妙,

      愛因卻沒人能明瞭。



      筆者希望能夠透過別處沒有的細節,勾勒出愛因斯坦在柏林真實卻不失恭敬的圖像。城市及文化只能在強光下檢視。我長年在哥廷根(Gottingen)大學探索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理論及其科學和社會環境,構成了這次徹底研究的先決條件。書中引用的大量資料,為了方便閱讀,則刻意省略其引文和出處註解。想找正文詳細註解的人,請上網查閱(亦參閱書末參考資料)。在主觀敘述和推測之處,都在文字中清楚表明。當中若有錯誤,還請讀者不吝指正。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