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

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080662
黃智群,張芸瑄
遠足文化
2020年7月01日
113.00  元
HK$ 101.7  






ISBN:9789865080662
  • 叢書系列:遠足健康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遠足健康


  • 醫療保健 > 常識/概論 > 醫療常識











    器官生病,問題或許出在心智有狀況,

    別諱疾忌醫,

    因為你的大腦發炎了。



      後疫情時代的第一要事,

      跟「發炎」分手吧!



      從此讓心靈、免疫、疾病,達成和諧、得著療癒。

      「這是一本理解人體免疫與神經系統如何延伸我們的感知,奇妙地統整感官訊息來回應身心所處之境的好書。」──陳柏熹教授 (成大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精神學科主任)



      發炎是文明的產物與困境,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發炎如何影響腦部生理,進而改變我們的心智?

      發炎不只是你印象中的紅、腫、熱、痛,

      莫名的疲倦、焦慮、心情低落、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都是發炎的症狀!

      全球每十個人就有六個死於慢性發炎相關疾病,

      發炎如同構成疾病之塔的骨幹,橫行於世。

      壓力、肥胖、作息混亂、空汙都會引起發炎,

      腦部也無法倖免,各式身心疾病隨之而來。

      成大身心科醫師結合最新研究與臨床觀察,

      根除錯誤觀念,提出促進健康的完整方案。



      ◆少吃多動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

      ◆這裡痛那裡痛,為什麼檢查不出哪裡有病?

      ◆憂鬱症的成因是因為個性太草莓?

      ◆失眠是因為容易想太多?



      不要急著貼上負面標籤,其實是因為身體發炎了,

      從小到大的身心創傷都會讓身體,甚至腦部因發炎而改變功能。

      讓我們直面新時代的健康威脅,找到正確的防禦方法。



      身心醫學中,心理狀態和身體運作息息相關,保持情緒與生理功能的和諧穩定是非常重要的。當心理有狀況,便可能透過免疫機制,造成發炎,影響各個器官的健康;反之亦然。



      本書內容由實際案例開始,引導讀者理解本書主題與現代人生活之密切,繼而從爬梳發炎的概念出發,回顧最新科學對慢性發炎的洞察,也深入了解發炎如何改變我們的心智,並於最後提出實證可行的改善方案,鼓勵人們奪回生命的自主權,恢復自我的和諧與完整。



      近期,國內外最新且知名的醫學期刊及研討會都視發炎為重要研究趨勢、引人入勝的生命主題,絕對值得我們利用時間好好了解其中脈絡,增加對此新知的掌握。



    本書特色



      ◎第一部全面解析身體和心理的「炎症」。

      ◎成大身心科醫師結合最新研究與臨床觀察,根除錯誤觀念,提出促進健康的方案。

      ◎發炎是可以預防、控制和改善的!

      ◎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了和諧及療癒方法。

      ◎從這本書開始正確了解自己!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楊延光 院長?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成功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

      郭彥麟 醫師? 精神科醫師/作家,著有《男人玻璃心:親愛的,我想明白你》……等



      專業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柯慧貞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副校長

      陳柏熹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 教授兼部主任

      陸汝斌教授? 前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蔡英傑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講座教授,《腸命百歲》系列書作者

      謝淑蘭教授? 前臺灣心理學會理事長

    ?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章診療室的陰影



    第二章如何正確看待發炎


    ◎關於發炎的偏見

    ◎微妙的轉變——對發炎的新認識

    ◎發炎與生活的連繫



    第三章前因、機制與後果

    ◎發炎的形成

    ◎傾向發炎的因子

    〈一〉上游因子:基因

    〈二〉下游因子

    1.壓力

    2.口腔健康

    3.抽菸

    4.性荷爾蒙失調

    5.空汙、肥胖與失眠

    ◎各個生命階段的發炎危害

    〈一〉兒童期

    〈二〉孕產期

    〈三〉更年期

    〈四〉老年期

    ◎發炎的徵兆

    〈一〉疲倦

    〈二〉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

    〈三〉消化道症狀

    〈四〉皮膚與呼吸道症狀

    〈五〉無法被解釋的疼痛

    〈六〉經常感冒

    ◎慢性發炎可能引發的問題

    〈一〉代謝

    1.第二型糖尿病

    2.血脂異常

    3.高血壓

    4.多囊性卵巢

    〈二〉心血管疾病

    〈三〉癌症

    ◎雙向性與惡性循環



    第四章空汙、肥胖與失眠

    ◎空汙

    〈一〉細懸浮微粒(PM2.5)

    〈二〉PM2.5侵入人體

    〈三〉PM2.5改變腦部

    〈四〉PM2.5與兒童神經發展

    〈五〉PM2.5與情緒、行為、認知的改變

    ◎肥胖

    〈一〉少吃多動為何還是瘦不下來?

    〈二〉幼年肥胖的終身影響

    〈三〉肥胖者的發炎狀態

    〈四〉比卡路里更重要的事

    〈五〉肥胖者的睡眠問題

    〈六〉肥胖者的情緒問題

    〈七〉缺乏運動足以造成發炎

    ◎失眠

    〈一〉睡眠剝奪

    〈二〉睡眠呼吸中止症

    〈三〉輪班

    1.心理社會壓力

    2.生理機制

    〈四〉不寧腿症候群

    〈五〉褪黑激素



    第五章發炎如何改變心智

    ◎生病行為

    ◎憂鬱

    ◎躁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

    ◎成癮

    ◎纖維肌痛症

    ◎慢性疲勞症候群

    ◎阿茲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



    第六章診療室的曙光

    ◎社會節律治療

    ◎正念

    〈一〉正念呼吸

    〈二〉正念飲食

    〈三〉正念行走

    ◎抗炎飲食與益生菌

    〈一〉地中海飲食

    〈二〉益生菌

    ◎結語



    參考文獻





    作者序



      書寫序言的當下正處全球新冠肺炎流行,人們的身心健康備受威脅,社經活動也全面放緩。病毒侵入人體,引起發炎反應,並透過無比綿密與緊湊的人際交流,短時間內令全體人類陷入危機之中。在充滿未知的恐懼下,我們不禁反思是什麼樣的環境導致疫病橫行?社交隔離後的生活有何轉變?而患有慢性病者被突顯出的脆弱性,又警醒我們平時是如何照顧自身健康?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指出傳染病的爆發也許是由於人類長期以來對自然的漠視,比如砍伐森林及傷害動物等。上述種種其實揭櫫了本書宗旨-探討當代生活模式與價?體系如何影響個體及社群的健康狀態。



      早在疫病之前,追求效率與收益的全球化資本架構已然深植於各領域,人們不斷加快步伐,竭力榨取自身、他人與環境,即使隱然發覺有異,仍持續受制於時代之輪的運轉。空氣汙染、代謝障礙與作息混亂讓個體於生理及心理都飽受煎熬,埋下傾向發炎的種子。群體也在極端張力中沉淪於過度開發、產能過剩、資本膨脹與消費刺激的深淵。雖然疫情導致了許多不幸與不便,也在某些地方造成人際猜疑與隔閡,但從另一個角度視之,卻反襯出改變的可能,當不必要的消費減少了、應酬沒了,換來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而充足睡眠、運動及在宅烹飪令生活顯得規律與溫暖,甚至連工業國的空氣也?新許多。在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現象,許多原本不需擠往醫院的病號也因疫情而減少,這讓人們漸漸學會自我照護,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在這?無法確定新冠病毒何時消散的當頭,我們應當視危機為轉機,重新思索人生路向,求得理想實現及身心平衡的兼顧。本書將與讀者一起回顧攸關健康的關鍵因子-慢性發炎,釐?其成因與效應,並理解前述生活型態與環境是如何透過發炎影響身心。學習如何友善對待自己將是新時代利人利己的使命。



      最後,後學誠摯感謝師長們的教導與鼓勵:因有陸汝斌教授的?蒙,以及楊延光教授、陳柏熹教授、蔡少正教授與李怡慧教授的指導,我們才能逐步成長,也感激柯慧貞教授、謝淑蘭教授、與蔡英傑教授的提攜,讓我們有更寬廣的視野與機會,點滴累積知識涵養。本書之所以能順利出版,也有賴遠足文化李進文總編與王育涵主編的協助。感謝您們!



    推薦序



    健康的原點




      在平日診療的過程中,常遇到病人或家屬以愁苦的表情問我:「醫師,我這個病會好嗎?」,「您有沒有看過比我嚴重的人?」,「吃藥要吃長期嗎?」,這是在診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看到他們焦急地為疾病求醫治的同時,不禁常讓我想到為何他們現在才來求助,而平日他們是否盡責地將自己的保健做好呢?



      人類的壽命延長是靠醫療科技的進步及普及,涉及生死之事人人關心,然而談及如何能長治久安的健康促進工作,許多人都說:「現在還輪不到我,等時間到了再說吧 !」在大學課堂中,我常看到許多撐不到十分鐘就呼呼大睡的醫學系學生,他們可不是被迫念這熱門科系的,而是他們的生理節律沒調好。我的同事間喜歡團購零食,然而看到日漸穩重的腰圍,地球也感受到沉重,事實上吃零食也不是因為餓。利用社群媒體努力為自己理念發聲的小網紅們,不一定能改變這世界,但可確定的是經常熬夜及拚收視流量的工作已破壞了自體的平衡,因而?動慢性的發炎機制。現在大家在意植牙的價格與品質,然其背後的重點預防工作是避免牙周病的發生。健保給付規定每人每半年可洗牙一次以減少慢性牙齦發炎(牙周病),但有多少人使用這資源呢?研究指出牙周病將導致更多的身心問題,包括心肌梗塞、失智症等重大疾病。老生常談的規律生活、粗茶淡飯、無欲則剛、廣結善緣的處世原則,不只是為人�環保之道,也有其延年益壽的生理學基礎,其核心機轉之一乃是經由人體的免疫反應來呈現。



      黃醫師於成大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成大醫院訓練與工作,期間也參與此領域相關的研究工作,與我共事多年,感謝他能利用閒暇時間將人體的心靈、免疫(發炎)及疾病以易懂文字說明,讓讀者能對此三者間的關係更?楚,?是功德一件。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能花點時間,以科學的角度了解這些與自己健康相關的議題是很?得鼓勵的,故樂為之序。


    楊延光 醫師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 院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 特聘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 特聘教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