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
  本冊24章涵蓋廣泛主題。雖然阿德勒所強調的重點,看似不具主題連貫性和展開模式,但是他在每一篇文章中,都針對構成個體心理學的幾項理論進行詳述。因此就整體而言,全書主題貫穿,內容完整連結。阿德勒在解析阿爾佛雷德.馮.伯格筆下人物霍夫拉特?艾森哈特的章節中,他運用個體心理學分析一個虛構人物。我是在就讀戲劇藝術研究所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阿德勒的作品。令我震驚的是,阿德勒的人格結構觀點,竟與俄國劇場大導演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e Stanislavksi,1863-1938年,俄國著名戲劇和表演理論家)的戲劇理論,有大量類似之處。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建議演員和導演用來分析虛構人物所使用的技巧和術語,跟阿德勒用來理解真實人物的概念超乎尋常地類似。例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超客觀」與阿德勒「虛構終極目標」,兩種概念極度相似。顯然來自不同領域的兩位創意思想家,在思索人類各種行為動力時,都獲得了類似於目的論的結論。
?
  對於不熟悉個體心理學的讀者,我們在附錄中提供了《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一文,作為簡要概覽。更為詳盡的內容,請參見收錄於《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臨床治療師指南》的《古典阿德勒理論與實作》和《民主概念的心理學》這兩篇文章。
?
  編輯註記:為符合當時民情,並保存阿德勒的原始用語,他經常使用的男性代名詞在本書中依然延用。無論是否使用男性代名詞,性別平等是阿德勒理論概念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