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

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8161
張松建
秀威資訊
2020年7月08日
150.00  元
HK$ 135  






ISBN:9789863268161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4.8 x 21 x 1.7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30歲~70歲
    文學視界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楊牧強調歷史與當代的有機聯繫,對臺灣經驗有不絕如縷的著墨蹤跡

      張錯經歷跨國離散,持守「中國性」的知識立場,尋求個人的文化認同

      梁秉鈞建構「食饌詩學」,在題材領域和美學風格上對現代漢詩有莫大貢獻



      全書由七個長篇專題論文構成,涵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十五位知名華文作家,包括楊牧、張錯、梁秉鈞、余光中、覃子豪、周夢蝶、?弦、鄭愁予、洛夫、管管、郭寶崑、力匡、燕歸來、白垚、楊際光;所討論的文類有現代詩、散文、小說、戲劇、論著。



      本書借鏡歷史哲學、離散研究、移民社會學、國際冷戰研究、後殖民研究等理論論述,結合文本細讀和歷史分析,研討這些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政治和文化議題,重審人文精神與公民社會的關聯,冀能為全球華語文學研究貢獻新的批評思考。



    本書特色



      ★本書借鏡歷史哲學、離散研究、移民社會學、國際冷戰研究等理論論述,研討華語文學所蘊含的審美、政治和文化議題!

      ★作者以嚴謹、翔實的文本述評,考察當代十五位文壇巨擘,包含:楊牧、余光中、?弦、洛夫等人,名家論點精彩呈現!



    ?


     





    ◇卷一: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詩學◇

    【引言:歷史的幽靈】

    【一、歷史意識的興起及其性質】

    【二、歷史詩學的策略與模式】

    【三、歷史詩學與文化認同】

    【結語:過去中的未來】



    ◇卷二:文化中國與臺灣經驗--張錯的離散詩學◇

    【引言:「中國優利塞斯」】

    【一、離散民族主義:追逐「血緣神話」】

    【二、家國認定與地方之愛】

    【三、離散身分的二度危機】

    【結語:為「故國文化」招魂】



    ◇卷三:亞洲的滋味--梁秉鈞的食饌詩學◇

    【引言:透過食物的「眼睛」】

    【一、飲食書寫與離散族裔】

    【二、亞洲想像與革命敘事】

    【三、文化交往與認同政治】

    【結語:食物的文化傳記】



    ◇卷四:跨國現代主義: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

    【引言:跨國流動現代詩】

    【一、臺灣現代詩與新加坡的相遇】

    【二、新華作家對臺灣現代詩的接受】

    【三、現代主義的文化政治】



    ◇卷五:郭寶崑:從戲劇藝術家到公共知識分子◇

    【引言:先驅者的背影】

    【一、後殖民時代的族群與國家】

    【二、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辯證】

    【三、藝術與階級意識:郭寶崑在全球1960年代】

    【四、重審人文精神與公民社會】



    ◇卷六:抒情的流亡:冷戰時代的跨國離散作家◇

    【引言:冷戰、離散與文學】

    【一、亞洲冷戰年代的抒情詩人:力匡的離散文學】

    【二、天地一沙鷗:楊際光的抒情現代主義】

    【三、詞客哀時且未還:燕歸來與跨國文化網路】

    【四、(偽)自傳及其不滿:白垚、冷戰與馬華文學】



    ◇後記◇



    ?





    後記



      《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是一本關於海外華語文學的論文集,也是我獨立完成的第六本書。關於收進此書中的七篇論文的寫作緣起,這裡稍作交待。



      2015年5月下旬,我應邀出席在香港嶺南大學舉辦的「梁秉鈞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會議論文〈亞洲的滋味:梁秉鈞的食饌詩學及其文化政治〉,後來發表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6期。此文在2017年3月榮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



      2015年11月,我參加在臺灣東華大學舉辦的「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宣讀會議論文〈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詩學〉。後來,根據一些學者的回饋意見,我對此文加以修訂,發表於臺北的《中外文學》2017年第1期。



      2016年6月,我向新加坡藝術理事會提交的科研項目《後殖民新加坡之華語文學的國族敘事》獲得研發基金的支持,後來完成的論文〈郭寶崑:從戲劇藝術家到公共知識分子〉就是成果之一。



      2016年下半年,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在訪學期間,我完成了論文〈文化中國與臺灣經驗:張錯的離散詩學〉,後來發表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12期。2018年8月初,我申請的科研項目《冷戰的文學再現: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比較》獲得新加坡教育部一級科研基金的贊助,論文〈詞客哀時且未還:燕歸來、白垚與文化冷戰〉算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此外,我還完成了論文〈亞洲冷戰年代的抒情詩人:論力匡、楊際光〉。這兩篇關於冷戰研究的論文合併為本書的第六卷,並且更換為現在的標題。



      2019年6月,我有幸榮獲臺灣的「外籍學人漢學研究基金」,在臺灣的漢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臺文所擔任訪問學人。在台灣期間,完成科研專案「跨國現代主義: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這是一個長達六萬多字的論文。此文後來拆分為三個獨立的論文,已經發表或即將發表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12期、南京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20年第1、2期。



      關於本書的題目,略作解釋如下。這七篇長文涉及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十五位華語作家,而有不同的焦點問題。論及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我的重心是分析詩文本的「審美」素質。最後的那篇論文,研討冷戰「政治」的議題。其餘四篇論文,論述歷史、離散、食物、表演藝術,則是以「文化」認同為中心關懷。



      學術研究是一項艱苦寂寞的事業。我懷著謙卑感恩的心情,感謝海內外的師長和友人們。感謝劉宏、解志熙、王德威、奚密、賀麥曉、黃美娥等前輩,他們以各種方式給我支持和幫助,使得我的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感謝劉秀美、李怡、陳豔、李良、張勇、田剛、王鵬程、冷霜、李松、劉奎、付國鋒、季劍青、李躍力,他們促成論文的發表和本書的出版,或者邀請我在各種場合分享我的科研成果。感謝游俊豪、張曦娜、郭永秀、梁春芳、張萊英、張森林、蔣承耘,他們為我的科研給與鼓勵和支持,或者幫忙提供了一些圖書資料。



      這些研究成果受到四個科研基金的資助,感謝臺灣外籍學人漢學研究基金、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研發基金(NAC R & D Grant)、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院科研激勵基金(HASS Incentive Grant)、新加坡教育部一級科研基金(MOE Tier 1 Grant)。我也感謝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臺灣的漢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圖書館,在借閱書刊資料方面給與的協助。



      拙著有機會在秀威出版社出版,我感到非常榮幸。石書豪先生高效細致的編輯工作,使得此書很快問世,我向他表示很大的敬意和感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2020年5月9日,改定於星洲之停雲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