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空性與菩薩道:聖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精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26630
宗玉媺
藏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年7月15日
267.00 元
HK$ 226.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526630
叢書系列:
研究譯注系列
規格:軟精裝 / 704頁 / 17 x 23 x 3.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研究譯注系列
分
類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同
類
書
推
薦
佛說盂蘭盆經講解
不二之光:達摩祖師《破相論》全維度解析
大法鼓經講義 第一輯
楞嚴咒詳解:佛門早課第一咒,摧毀內心魔障,清除覺悟障礙的咒中之王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三版)
內
容
簡
介
聖解脫軍(?rya-Vimukti?e?a,五、六世紀)的《現觀莊嚴論釋》是現存《現觀莊嚴論》注釋書中最早的一部論書,然而這部注釋書在西藏似乎不太受到重視。相反地,師子賢(Haribhadra,八世紀)的注釋書則特別受到愛戴,可能因為師子賢是寂護(??ntarak?ita,725-788 CE)──西藏有名的論師──的弟子。因此,從古至今,對於聖解脫軍的生平以及思想記載的並不多。本書即是以梵語《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進行譯注,並以此為基礎,探討聖解脫軍對菩薩道的建構及他對大乘空性的看法。菩薩道和大乘空性這兩者在《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中是不能分開的思想主軸。
《現觀莊嚴論》的偈頌大體上可說是《兩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經》重點的濃縮,並模擬說一切有部的聲聞修行道來建構菩薩道,然後將這些要點組成菩薩的修行道次地。聖解脫軍在這部釋論中引經據典,酌古斟今地解釋菩薩道的架構與經文空性內容的關係。他根據中觀派的立場,並在各種聲聞阿毗達摩以及大乘經典的基礎上,以般若空性為觀修內容,呈現與聲聞道非常不一樣的菩薩道特點。
除此之外,本書提供《現觀莊嚴論釋》完整第一現觀之梵語寫本校勘、藏譯以及筆者中譯的三種文本對照,方便讀者比對與閱讀。
目
錄
通序�i
自序�v
1. ?前言�1
1.1?《兩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經》與《現觀莊嚴論》�1
1.2?《現觀莊嚴論》的注釋�2
1.3?聖解脫軍著《現觀莊嚴論釋》�3
1.4 ?《現觀莊嚴論釋》的綱目�4
1.5?本書對《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的討論與翻譯�10
2.?《現觀莊嚴論》的菩薩道階位�13
2.1?菩薩道的建構�16
2.1.1?菩薩進入如來的家族�17
2.1.2?第八地模擬見道位�19
2.1.3?菩薩的四決擇分�24
2.1.4?菩薩的見道位�26
2.1.5?菩薩的修道位以及僧眾�28
2.2?漸次的修行道�34
2.3?聲聞與菩薩的取證�35
2.4?菩薩道與世間道�43
2.4.1?「斷煩惱」的新定義�43
2.4.2?不證涅槃�46
2.5?菩薩的智慧�53
2.5.1?菩薩擁有二乘的智慧�54
2.5.2?不領受�56
2.6?無上圓滿覺悟的證悟�59
2.7?聲聞乘的大乘化�62
2.7.1?見道和修道的大乘化�62
2.7.2?四諦的大乘化�64
2.7.3?聲聞術語的大乘化�65
2.7.4?對涅槃觀修的轉變�67
2.7.5?對聲聞教法的批評�68
2.8?菩薩道與聲聞道�69
2.9?方便�70
2.9.1?廣大無量的行持�70
2.9.2?願力是方便�72
2.9.3?智慧是方便�75
2.10?菩薩的欲求�76
2.11?結語�77
3.?聖解脫軍的佛教學養以及思想�79
3.1?引用的經文�81
3.2?繼承《般若波羅蜜經》的意趣�88
3.3?引用經文的態度�91
3.4?傳統的繼承與批判�92
3.4.1?對《俱舍論》以及瑜伽行派的批判�92
3.4.2?對瑜伽行派的批判�98
3.5?大乘名相的解釋�100
3.5.1 一切樣貌智�100
3.5.2 沒有作用�108
3.5.3 無諍�111
3.5.4 無相�113
3.6 聖解脫軍對空性的詮釋�114
3.6.1 不存在與自性�114
3.6.2 不存在與純粹沒有 �116
3.6.3 不存在與不領受�124
3.6.4 沒有概念分別(nirvikalpa)�125
3.7 結語�128
4. 聖解脫軍身為印度論師的涵養�131
4.1 特殊的梵語語詞以及文法�131
4.1.1 吠陀文法�132
4.1.2 語詞�133
4.1.3 文法�136
4.1.3.1 分析表達與合成表達的混合使用�137
4.1.3.2 動詞語尾�138
4.1.3.3 代名詞的詞性�138
4.1.3.4 片語�140
4.1.3.4.1名詞片語�140
4.1.3.4.2 複合詞�141
4.1.3.5 間接引述�141
4.1.3.6 佛教梵語現象�146
4.2 巴尼尼文法�148
4.3 詞源分析�149
4.4 梵語雙關語的用法�151
4.5 善用譬喻�154
4.5.1建築的譬喻�154
4.5.2 射箭的譬喻�160
4.5.3 文法的譬喻�161
4.6 印度論書的形式�161
4.6.1 將經文內容系統化�161
4.6.2 在定義以及經文之間的抉擇�163
4.6.3 不同定義之間的論辯�165
4.7 結語�168
5. 聖解脫軍著《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梵語翻譯以及傳本之比對略說�169
5.1 寫本的描述�171
5.2 比對與校勘�175
5.3 Pensa校勘本�176
5.4 李榮振LYj的校勘�177
5.4.1 修訂李榮振(LYj)的校勘�177
5.4.2 修訂LYj對A寫本的辨識�182
5.5 藏譯與梵語本的差異�183
5.6 藏譯不常見的詞彙�192
5.7 Sparham的翻譯討論�194
5.7.1 依據 Pensa校勘之誤�194
5.7.2 翻譯不符梵本以及藏譯�194
5.7.3 以藏譯代梵本�195
5.7.4 梵語語法之誤�196
5.7.5 譯文缺乏文本根據�197
5.7.6 翻譯不符釋文�198
5.7.7 漏譯�198
5.8 結語�199
6. 梵語聖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 譯注以及傳本之比對�201
6.1 翻譯是詮釋�201
6.2 直譯與義譯�202
6.3 漢譯術語與白話翻譯�203
6.4 被動與直接的表達�205
6.5 校勘與翻譯的體例�205
6.6 譯注以及傳本比對�206
第一章:建立八句涵義的支柱�207
第二章:發心�225
死屍的觀想�255
八種大丈夫的思念�260
第三章:教誡�289
第三章第一節:關於正行的教誡�291
第三章第二節:關於實諦的教誡�304
第三章第三節:關於三寶的教誡�309
第三章第四節:關於不執著的教誡�347
第三章第五節:關於不苦惱的教誡�348
第三章第六節:關於菩薩道完全獲得的教誡�349
第三章第七節:關於五眼的教誡�350
第三章第八節:關於六通慧的教誡�353
第三章第九節:關於見道的教誡�359
第三章第十節:關於修道的教誡�370
第四章:四決擇分�373
第四章第一節:煖位�376
第四章第二節:頂位�393
第四章第三節:忍位�408
第四章第四節:〔世〕 第一法�414
第四章第五節:完全接受的特殊性�421
第四章第五節之一:第一種所執的概念分別�423
第四章第五節之二:第二種所執的概念分別�428
第四章第五節之三:第一種執取者的概念分別�432
第四章第五節之四:第二種執取者的概念分別�437
第四章第六節:完全接受的差別�447
第五章:正修�454
第五章第一節:正修的基礎�454
第五章第二節:正修的所取境�475
第五章第三節:正修的目標�486
第五章第四節:正修�501
第五章第四節之一:披盔甲的正修�503
第五章第四節之二:出發的正修�508
第五章第四節之三:資糧的正修�525
第五章第四節之四:出離的正修�602
引用書目�663
第一手資料以及簡寫�663
第二手資料�668
索引�679
中文索引�679
梵語索引�683
序
序
提起本書的寫作因緣,這要追溯到數年前,林鎮國教授邀我幫忙擬定值得中譯的梵語文獻一事。基於自己研究的是《般若波羅蜜經》和此經的梵語論書,透過這些材料探究初期大乘經典如何巧妙地運用佛陀的早期教示,以及聲聞佛教的教理來發揚大乘的空性,所以我列出的文獻中,第一本即是聖解脫軍的《現觀莊嚴論釋》。雖然當時我沒有承諾要翻譯所列出的文獻,但是隨著研究和教學經驗的累積,後來還是覺得自己很需要系統性地處理這一類文獻,這樣不只對自己,也對那些對印度佛教有興趣的台灣讀者比較有意義,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以及佛教知識的理解上。梵語論書的研究原本就能強化梵語與解讀論書的能力,而研究一部思想體系完整的論書又能掌握完整的佛教思想,這是考量研究此論的出發點。原本此論只有尼泊爾的梵語寫本及校勘本,正好這時候,北京大學公佈從西藏自治區找到的聖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的梵語寫本,而後者較前者清晰且完整,更加強我的興趣。2014年十月在北京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上,很榮幸地認識京都大學麥文彪教授,從他那裡我獲得許多很有價值的訊息;在研討會期間,北京大學葉少勇教授很慷慨地把北京大學收藏的西藏自治區梵語寫本電子檔複製一份相贈;金剛大學李榮振教授也仁慈地將他尚未出版的第一現觀尼泊爾寫本校勘稿本惠賜;而我的母校漢堡大學印度學系也將尼泊爾寫本的電子檔傳寄給我。2015及2017年,第七及第八屆台灣印度學學術會議上,我發表了本書一小部分的研究,當時幸得政治大學哲學系耿晴教授以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鄧偉仁教授提供寶貴的意見。對他們的協助,在此謹致上由衷的感激。因此,我就開始?手此論書的翻譯和研究。《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的中文譯注與研究是我從事這一系列的第一本,計畫陸續將剩下的其他現觀從梵語寫本進行校勘、翻譯與研究。
已故學者TilmannVetter曾經稱讚我的指導教授Lambert Schmithausen是第一位結合語文學方法以及思想研究的學者。因為在Schmithausen教授之前這兩種研究方法是分開進行的:從事語文學的學者只作校勘、譯注,而研究思想的學者則不屑處理文獻的問題。其實,處理文獻的問題是為了確保討論思想所引為證據的資料是正確無誤的,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解讀。因此,Schmithausen教授才將此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本書即是遵循這樣的研究方法的作品。撇開第一章「前言」,從第二章到第五章所討論的思想都是建立在第六章的校勘與譯注的基礎上。希望本書這種建立在語文學方法上的思想研究,在台灣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得以出版,個人首先要感謝科技部提供「聖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第一品》譯注及其思想研究」(MOST105-2410- H-431-010-MY2)以及「聖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中特殊的梵語和藏語的現象以及文法」(MOST107-2410-H-431-013-)兩項計畫的補助;其次衷心感謝法鼓文理學院將此書稿送審,也對自己最後決定放棄在法鼓出版懇致歉意。對審稿委員與編輯委員耐心的閱讀並提供的寶貴意見,謹此敬申謝忱。我也要對藏典出版社 (Tripitaka Texts Publications) 接受出版此書深表謝意。最後,本書從收集資料到得於順利出版,我也要感謝外子福楨不斷的鼓勵與支持。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