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110909
江燦騰 ,林慶文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8月10日
187.00  元
HK$ 158.95  






ISBN:9789577110909
  • 叢書系列:頂尖文庫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頂尖文庫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因強烈體認到近三十多年來,臺灣本土化深耕教育政策的持續進行,迄今已然顯著地對於臺灣新世代的歷史認知,產生巨大的轉型連鎖效應,並帶來新一波強烈的大眾文化新思維。

    ?

      所以本書內容也跟著重新放寬,對於此一新歷史的認知視野──不再過於強調傳統東亞或傳統中國文化獨尊的意識形態,不再以聖殿崇拜為主流的知識解釋──而是更接地氣,更適應當代臺灣社會生活的新主流趨勢與核心價值。

    ?

      換言之,本書的全部內容,就是意在:密切呼應當前這一波新轉型時代的浪潮,特別提出關於當代臺灣多元大眾文化的多層次論述,並以「城市大眾文化」的新觀點來加以整合論述。? ?

    ?

    本書特色

    ?

      聚焦當代臺灣大眾文化的新視野與多面向呈現,

      順應當代大眾新文化思潮趨勢,

      形塑臺灣能成為一座不斷被發現的深層多元文化島嶼。??



     





    總 序



    第一輯新思維的當代臺灣大眾文化

    在雙向互動中建立本土

    導讀



    壹、一個當代臺灣佛教文化史詮釋者的歷程告白

    一、導言

    二、初一學業中輟與長期自學的開始

    三、胡適的死亡和李敖的崛起旋風

    四、我的初期佛教思想啟蒙與王峻嶺少校

    五、自學左派社會主義與現代宗教思想

    六、關於我的大學歷史教育狀況

    七、在臺大歷史所從事宗教史研究

    八、參與東方宗教討論會

    九、建立私人的專業宗教史研究資料庫

    十、邂逅新文豐高本釗先生的學術因緣

    十一、在飛利浦竹北廠撰寫碩士學位論文

    十二、博士班時罹患癌症後迄今的宗教史研究

    十三、匯流與轉型:我們如何認識當代臺灣佛教大眾文化歷史源流?

    (一)戰後日本投降並撤離臺灣後直接對臺灣本土佛教發展的相關影響

    (二)被迫進行「去日本化」運動的相關問題

    (三)關於日產寺院的處理問題

    (四)關於由日本語文改為使用中國語文的困難問題

    (五)臺灣本土具重大兩岸佛教聲望的教內長老在初期相繼圓寂

    十四、追溯1949年國共內戰後的大變局

    十五、「戒嚴體制」時期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前期逐漸教開展與後期快速變革

    (一)外在大環境對戒嚴時期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重大催化作用概述

    (二)本地超過一千萬的新生人口,都出生和成長於此一時期

    (三)來自佛教內部的相應作為與臺灣本土佛教大眾信仰文化的傳播趨勢

    十六、「解嚴」之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快速開展與多元變革

    十七、有關戰後臺灣本土佛教與四大佛教事業道場相繼崛起現象問題

    十八、戰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所以能全盛蓬勃發展的社會學視角分析

    十九、臺灣齋教在戰後的日趨式微:趨向「出家受戒」和逐漸走向「空門化」

    二十、解嚴以來我有提出哪些關於當代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詮釋理論?

    (一)當代的臺灣人間佛教新思維與我

    (二)最新提出: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詮釋理論

    二十一、本篇簡短結語



    貳、李登輝總統與當代臺灣武士道精神的真相探源

    一、導言

    二、從戰後到解嚴:在臺灣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之研究

    三、解嚴後作為「政治意識形態」來操作的臺灣武士道精神文化

    四、解嚴之後臺灣學院式的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史研究概況

    五、臺灣學院內十年(1991-2000)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的新聞熱

    六、當代臺灣武士道精神大眾文化研究的最新發展及其反思

    七、相關研究建議

    (一)研究基督教「武士道」的侷限性與研究「商人道」的先驅性

    (二)當代臺灣「武士道」與「商人道」交涉史的肇始探索



    參、戰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裡的特殊現象與代表性人物

    一、導言

    二、火燒菩薩頭:受戒僧尼的圖騰

    三、戰後臺灣流行肉身菩薩的迷思

    四、戰後臺灣僧侶流行閉關的真諦

    五、人間佛教與向前神學

    六、當代臺灣佛教的社會關懷

    七、戰後臺灣首次在大仙寺傳戒秘辛

    八、戰後臺灣第一位和尚博士釋印順導師

    九、戰前和尚出身的戰後臺大教授李添春

    十、戰後臺灣佛教界首位當選十大傑出青年的張曼濤

    十一、戰後臺灣佛教大護法張清揚

    十二、戰後臺灣尼姑王釋如學尼師



    肆、現代臺灣本土書法哲學基礎問題的新詮釋

    一、導言

    二、現代性書法哲學問題的相關解析

    三、結論



    伍、解嚴後臺灣佛教大眾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創新

    一、導言

    二、解嚴後臺灣佛教與民俗節慶活動的變革

    (一)從道教中元普度的鬼月禁忌到佛教作為慈悲吉祥月的悅納

    (二)臺灣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尼師的新解

    三、戰後臺灣佛教藝術創作方面最大的突破─「第二屆當代佛藝創作展」

    四、解嚴以來臺灣佛教兩性平權運動與女性新禪學家的出現及其特殊創新意義

    (一)戰後「臺灣佛教兩性平權運動」的發展歷程

    (二)新禪法與女性禪學家的出現及其重大創新意義

    五、當代臺灣佛教界對於性觀念解放的回應

    六、當代臺灣佛教界對於性觀念解放的溯源



    陸、李春霞風格獨樹一幟的臺灣「杏壇小說」問題

    一、導言

    二、小說內容評述

    三、讀後的省思與期待



    柒、當代新竹市眷村文學的風城感懷錄

    一、導言

    二、《聆風軒文集》所反映的新竹風情與生活樣態

    三、《回首來時路》所反映的山東鄉愁與在臺閱歷的精華映像

    四、《聆風軒文集》與《回首來時路》的四種不同主題的異質人生書寫



    捌、臺南市湛然寺傳承史及其與筆者的特殊因緣

    一、導言

    二、回憶我與水月法師互相結識的因緣始末

    三、借郵─致江燦騰居士

    四、湛然寺開山第一代慧峰法師為何會在臺南尋求發展的歷史溯源?

    五、來臺初期的慧峰法師遭遇艱難的相關回顧

    六、慧峰法師從苗栗縣獅頭山轉到屏東發展的歷史因緣

    七、慧峰法師從屏東轉來臺南市尋求發展機會的相關過程

    八、慧峰法師在臺南市從寄居到定居的曲折發展過程

    (一)第一階段:慧峰法師作為陌生外來者等候被接納的尷尬處境

    (二)第二階段:來自慈航法師的有力奧援而初步開始突破困境

    (三)第三節段:來自佛教界「傳戒」大變革促成的巨大發展助緣

    九、有關「湛然精舍」與「湛然寺」在臺南市的發展歷程

    十、本山與分院的狀況:從「湛然精舍」到「法華精舍」的發展

    十一、本山與分院的問題:從「湛然精舍」到「佛隴」的發展

    (一)有關「湛然寺」的功能及其傳承問題

    (二)有關「法華精舍」幻滅與「佛隴」崛起的內情分析



    玖、當代臺灣佛教史學論述及其思想詮釋衝突

    一、導讀

    二、佛學研究工具書類舉例和簡介

    三、國際新佛學研究潮流的引進和衝擊狀況

    四、多樣化新佛教史學的相關論述說明

    五、佛教藝術史、佛教文學史和民俗佛教史的相關研究檢討

    六、當代佛學研究中的詮釋衝突及其最新相關發展狀況

    七、結論



    附錄一、當代臺灣漢傳佛教轉型史學的詮釋建構者:江燦騰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一、導言:本文論述的緣起與相關問題的提出

    二、江燦騰與現代臺灣佛教史學門的確立

    三、江氏佛教史學特色的簡明解說

    四、江氏如何建構其現代臺灣漢傳佛教史的新詮釋體系?

    五、結論與相關討論

    (一)江燦騰對書籍編輯的重視

    (二)佛教史研究者對當代佛教的態度問題

    (三)佛教史研究的時代使命

    (四)有關「東亞研究視角」的檢討

    附錄二、評江燦騰主編《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



    第二輯當代臺灣小說中的日常宗教書寫

    導讀

    一、庶民的宗教生活體驗──李榮春(1914∼1994)

    二、從「苦諦」到「苦難神學」的信仰轉折──李喬(1934∼)

    三、孤獨怪誕的膜拜者──七等生(1939∼)

    四、神祕體驗和社會異象的預言者──宋澤萊(1953∼)

    五、罪惡沼澤的永生者──王幼華(1956∼)

    六、當代臺灣小說的言語失序:?非愚即狂」的修辭問題



    壹、庶民的宗教生活體驗──李榮春(1914∼1994)

    一、導言──單純的信仰

    二、受洗者的悸動

    三、宗教心靈互動

    四、結論──寬容的庶民信仰



    貳、從「苦諦」到「苦難神學」的信仰轉折──李喬(1934∼)

    一、導言──流淚撒種收割痛苦

    二、佛理/心理的感通

    三、情理/天理的弔詭

    四、反抗意識與信仰的轉向

    五、結論──文化批判與臺灣神學的期望



    參、孤獨怪誕的膜拜者──七等生(1939∼)

    一、導言──時代的例外

    二、情愛辯證

    三、原始與自由的道德觀

    四、對超越者的態度

    五、結論──膜拜孤獨與怪誕文字



    肆、神祕體驗和社會異象的預言者──宋澤萊(1953∼)

    一、導言──書寫與精神自療

    二、民間宗教的批評

    三、魔幻的宗教修辭

    四、結論──聽預言的人



    伍、罪惡沼澤的永生者──王幼華(1956∼)

    一、導言──文化病態與罪性象徵

    二、民間信仰的批判與人物的宗教心理

    三、結論──仰望救贖的人



    陸、當代臺灣小說的言語失序:「非愚即狂」的修辭問題

    一、導言──瘋言瘋語的社會基礎

    二、瘋癲修辭作者群

    (一)施明正(1935∼1988)

    (二)郭松棻(1938∼2005)

    (三)七等生(1939∼)

    (四)施叔青(1945∼)

    (五)黃凡(1950∼)

    (六)舞鶴(1951∼)

    (七)宋澤萊(1953∼)

    (八)王幼華(1956∼)

    三、結論──瘋癲是理性的斷線還是策略? ?






    導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