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個人一生都該上一次簡明醫學院
經常有人問我很多關於健康和醫學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現在癌症發病率這麼高,而且一發現就是中晚期?為什麼醫學這麼強大了,還是有很多病都治不好?有的人說:「到醫院我就矇了,就醫時間那麼短,根本不知道怎麼和醫生溝通。」還有的人擔心,全國這麼多的醫院,這麼多的醫生,怎麼保證我接受的治療方案是最好的?
這些問題,相信也是你最關心的問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掌握一些醫學的基礎知識,那麼所有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我們可以上一次「醫學院」,了解醫學的智慧,那麼我們不僅能解決生活中常遇到的健康和疾病問題,更能從認知層面提升自己,讓醫學的智慧為自己所用。
當你掌握了一定的醫學知識,了解了醫學的智慧,你一定會有以下三個不同:
•?? ?你會成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神。
如果你理解了人類進化和疾病的關係,並且善加利用,那麼走向一個健康又享受的百歲人生便不是奢望。
如果你能了解疾病代償的原理,知道所有的慢性病都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被突然發現的,那麼你就會主動、科學的進行疾病篩查,從此讓你的生活和工作更有健康的底氣和保證。
如果你能準確描述症狀和病史,能夠在醫患溝通中掌握關鍵的資訊,更確切的說,你能跟醫生溝通五個方面的問題,那麼同樣跟醫生面對面3分鐘,你利用醫療資源的效率就是別人的20倍。
如果能和醫生共同決策,和醫生結成合作的盟友,檢查報告上那一串串的數字就不再冰冷,它們是你主動戰勝疾病的路徑。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了解醫學的祕密和智慧,成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神,那麼整個社會應對疾病的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 ?你會了解什麼是醫學的本質。
所有的醫生都知道,聽診器於1816年被發明,是19世紀重要的醫學發明之一。但是有的醫生會多知道一個知識點:1852年,美國人才幫聽診器裝上了兩個耳機,使它成為一種雙聲道的設備,這時候的聽診器才成為你今天見到的樣子。
事實上,哪怕是最有名望、最權威的專家醫生,如果他不親自走到病人的床頭去,和病人多說說話、多用用聽診器,他也不會理解聽診器是一項提升醫患關係的祕密武器,使用聽診器就是用實際行動去傳達醫生的關切。聽診器的祕密,或許沒有一個醫生告訴過你,但它正是醫學的本質:戴上科學的面具,表達關懷和仁愛。
最近我讀到一個案例,一位肺癌患者分享她的抗癌經歷,過程充滿艱辛和風險,但是結局很美好——患者康復了。作為醫生,我最受觸動的是這位患者問當年幫她做手術的主刀醫生為什麼沒有切掉她的肺時,醫生說的一段話。因為這位患者有過多年的抗癌經歷,自己也成了半個專家。她事後意識到,如果按照手術前的計畫本來應該切除半個肺,但是實際並沒有。
主刀醫生是怎麼回答的呢?
醫生說,當時打開胸腔以後,發現患者肺裡的腫瘤已經完全侵襲了肺動脈,而且已經轉移到很多部位。這個時候,即便切肺也無法清除所有的腫瘤了,就算換根血管也沒有用。根據他多年的經驗,這種情況下,切不切肺和腫瘤復發不復發,以及患者能存活多少時間已經沒有關係了。但是切了肺,患者的生活品質毫無疑問會大大降低。
所以醫生在手術臺上當機立斷,不切!不做手術,還可以化療。如果化療效果好,患者仍然可以帶病生存。如果化療效果不好,就更沒必要再遭受只留下半個肺的痛苦了。
聽完主刀醫生的解釋,患者無比感激。因為創傷小,也為她日後對抗癌症提供了很好的身體條件。
這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醫生:用最好的醫術和經驗確定和實施治療方案,最大限度的實現患者的長遠利益,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
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單純的延長存活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維護患者的尊嚴、支持患者的生活意義、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同樣是醫學重要的使命。用我的話說就是:不關心人的科學是傲慢,沒有科學依據的關心是濫情。在醫學中,尤其如此。
•?? ?可以讓醫學的方法和智慧為你所用。
不確定性是世界的內在屬性,在不確定性面前盡量去追求確定,也是醫學的拿手好戲。醫學積累了那麼多關於疾病的知識,該怎麼運用到一個具體的、獨特的、鮮活的患者身上?臨床醫生每天都在面對這個難題。
醫生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有這樣一則定義:慎重、準確和明智的應用現有的最佳研究依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權利、價值和期望,將三者完美的結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療措施。簡單的說,就是證據+經驗+患者意願,給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這就是「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雖然它是醫學領域的方法論,但是科學證據,加個人的經驗智慧,再加上和利益攸關者的合作,其實也是解決所有難題的通用套路。如果你掌握了這套方法,那麼把「醫生—患者」這一對組合換成「設計師—客戶」、換成「生產者—消費者」、換成「管理者—員工」都是可行的。
醫學不僅是一套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更是一套富含了生活哲理和態度的認知體系,讓醫學的智慧為你所用,從這所「簡明醫學院」開始。
推薦序一
人人都需要知道的醫學常識
「醫學通識課」絕對是人生中必修的課程之一。
什麼是醫學通識?舉凡能夠促進個人健康的相關知識,例如人體基本的生理現象、疾病的成因、藥物相關知識與使用原則、嚴重疾病的症狀及警訊,甚至是如何與醫護人員有效率的溝通,都可以算在醫學通識的範疇裡面。對於「醫學通識課」的相關內容越理解,對於自身健康的掌握就越能駕輕就熟。
但很不幸的,臺灣的義務教育對於「醫學通識課」並無太多著墨。即使是國小、國中的健康教育課,也多半是教導學生對於兩性關係的認識;高中即使有相關課程,恐怕在升學體制的影響下,已淪為另一堂教導「數學」或「物理」的衝刺班。
我曾在網路上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臺灣民眾的醫學知識並非由書本中獲得,而是以網路以及診間的醫護人員為最大宗來源,這或許暗示了兩個非常大的問題:
其一,網路上的醫療資訊真真假假,尤其近幾年在Line群組或FB社群瘋狂轉傳的農場文章,內容往往真偽難辨。許多民眾誤信其中內容而未再進一步查證,最終直接或間接傷害了自己的健康。
其二,診間的醫護人員能提供專業且正確的醫療知識。但能夠接收到這些知識的人,往往已經生病了,才會到診間報到。因此對於大部分未進到醫療院所的人們而言,想要第一手獲取實用且正確的醫療知識,簡直難上加難。
也因此,我於2017年創立了YouTube醫學頻道,以及於2018年底出版了《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一書,即是想在臺灣推廣「醫學通識」,並讓人們了解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出版之後大受好評。而薄世寧醫師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ICU)工作19年,更有「北京大學抗『非典』(SARS)英雄」的稱號。他出版此書的理念與我不謀而合:醫生能救的人有限,若到病入膏肓時才到醫院,即使神醫如扁鵲亦束手無策;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接觸一次「簡明醫學院」,並掌握基礎的醫學知識,那不僅能預防生活中常見的疾病,更能有效促進自身的健康。
本書以「醫學通識」的理念出發,為讀者細細剖析了基礎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流行病學、實證醫學,及公共衛生的相關概念。書中的講解深入淺出,即使無相關背景的人閱讀起來亦不困難。在此誠摯推薦予所有在乎身體健康的人們。
臺大醫師、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吳其穎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