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薄世寧醫學通識:全國醫護與零醫學基礎者傳閱的第一線醫生搶命筆記,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者。

薄世寧醫學通識:全國醫護與零醫學基礎者傳閱的第一線醫生搶命筆記,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31382
薄世寧
大是文化
2020年8月31日
166.00  元
HK$ 141.1  






ISBN:9789869531382
  • 叢書系列:EASY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EASY


  • 醫療保健 > 常識/概論 > 醫療常識











    ◎就醫時間只有幾分鐘,我該怎麼和醫生溝通?關鍵在兩句話和五個問題。

    ◎骨刺不是病,血尿也不是,很多你以為的「病」根本不該治,因為病會保護你。

    ◎以前醫生幫病人照X光片,其實是拿命在攝影,X光到底有沒有治療價值?

    ◎古代沒有環境汙染,多數人卻活不過30歲,決定人類壽命的關鍵到底是?




      還有,急診室醫生都怎麼跟上帝搶命?

      唐僧法則、第一張骨牌法則、馬蹄法則、高爾夫法則……

      19年急診第一線醫生臨床筆記,沒有醫學基礎的你也能輕鬆讀懂。



      本書取材自超過8萬聽眾留言,

      最受歡迎醫學通識App課程「薄世寧.醫學通識50講」。



      此課程被評選為北京大學的公共選修課,

      當當網超過萬人給予五顆星評價、50位醫學專家聯袂推薦。



      本書作者薄世寧,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博士。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ICU)工作已19年,

      每天生活的地方,就是距離死亡最接近的加護病房,

      天天思考的課題都是,怎麼讓人活下來。



      他認為,醫生能救的人有限,等病重了再到醫院,

      再高明的醫生也會感到棘手。

      如果每個人都能上一次「簡明醫學院」,準確描述症狀和病史,

      同樣是跟醫生面對面談3分鐘,你利用醫療資源的效率等於是別人的20倍。



      ◎病與症,哪些症根本不該治?因為它在保護你



      骨刺不是骨頭長刺,而是關節退化的現象,是正常的老化過程,

      發熱也不是病,而是病的「症狀」,這是身體在調節免疫系統,目的是為了殺死細菌,

      還有個特殊症狀評估叫「120」,

      這是為了提醒我們,另一個更可怕的病即將發生!



      ◎需要重新認識的「疾病」



      有些人的胃潰瘍癥結不一定在胃,高血壓的問題也不完全在心,

      這些有可能是身心病,除了吃藥,還需要心理治療。

      看看書中的「猴子電擊實驗」和「加拿大傘兵研究」你就知道了。

      還有,人類壽命的最高極限是幾歲?數字絕對超乎你想像,

      因為衰老的問題不在老,而是衰,我們該怎麼防「衰」?



      ◎對抗疾病的新邏輯:利用疫苗,讓你生小病防大病



      為什麼接種牛痘可以防天花?

      就是透過生小病(輕微不適)來防大病(天花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

      這是人類醫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最新研究更顯示,疫苗不只能防病,甚至能治病,

      像是HPV治療性疫苗、個人化癌症疫苗。



      本書內附九大症狀篩檢指南

      19年臨床第一線醫生搶命筆記,沒有任何醫學基礎也能讀懂,

      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者。



    各界推薦



      臺大醫生、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吳其穎醫師

      「Dr.Bird」粉專版主�怪醫鳥博士




      醫生的思維方式,是培養和實踐了數十年甚至更久才得以形成的,難能可貴的是,薄醫生的這本書能讓我們在短時間擁有同樣的思維方式。在絕大多數迷茫的患者和同樣無奈的醫生中間,橫亙著一條思維的鴻溝,這本書讓我看見了這條鴻溝消失的可能。-阜外醫院心臟康復中心創始人及負責人�馮雪教授



      這本書用科學界定醫療活動的核心,用人文激盪醫生的情懷,用智慧指引患者的選擇,用理性詮釋疾病的歸宿。它讓醫學更有溫度,讓醫者更有思想,讓患者更有尊嚴。我會在第一時間將它推薦給我的學生們。-北京天壇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任添華教授



      醫學,不僅僅是一門解決病痛的技術。書中大量案例告訴我們醫學是科學,更是「人學」和「仁學」。薄醫生說出了我作為醫者的心聲。醫學通識,不可不知,推薦給關心疾病和健康的每一個人。-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教授



      讀了薄世寧醫生的書,讓我深刻的體會到:醫學不應該僅僅是冷冰冰的處方和手術刀,它的底層應該是對人的價值的一種最深刻的關懷。過去我們有可能把醫學儘儘看作一門嚴格的實證科學,實則驅動所有這些實證的,都是對於人的關懷與理解。醫者仁心,誠哉斯言!-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樞紐》作者�施展教授



      薄世寧醫生的書,直擊醫學本質,剖析醫生角色,就像庖丁解牛,既淋漓盡致,又通透明晰。無論是否有醫學基礎,這本書都將幫您重新認識醫生,讀懂醫學。-醫學博士、作家、投資人�馮唐

    ?


     





    推薦序一 人人都需要知道的醫學常識�吳其穎醫生

    推薦序二 每個人都必修的醫學院課程�怪醫鳥博士

    推薦序三 醫學不是萬能,預防勝於治療�叢斌

    推薦序四 提升自我「健康識能」,醫病都受惠�喬傑

    各界讚譽

    自序 只有先活著,才有其他可能

    前言 每個人一生都該上一次簡明醫學院



    第一章 理解醫學的前提?? ?

    01所有醫學都只為了兩個字:活著

    02真正的健康,是與疾病共處?? ?

    03病,不僅要靠醫生治,更需要人體的自我修復?? ?

    04醫學,是科學,也是人文

    05醫療不是消費,不適用消保法



    第二章 人,為什麼會生病

    01人是自然演化的不良品

    02任何疾病都不是憑空產生的

    03有些「病」不該治?因為它在保護你

    04我身體很好,這個病怎麼會找上我?

    05人體本身就是「細菌星球」

    06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



    第三章? 怎麼看病,很重要

    01診斷,就是不斷假設和驗證的過程

    02治療的目標,不一定都是治癒

    03臨床診療指引手冊,是地板,不是天花板

    04藥不只是用來治病,有時也會殺人

    05醫院,高度分工協作的平臺

    06公共衛生,性價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第四章 需要重新認識的「疾病」

    01癌症,已成為一種「慢性病」

    02冠心病,不只是器官出問題,而是全身病?? ?

    03身心疾病,身體、心理一起治

    04醫源性傷害,可以減少,很難完全避免

    05疼痛,病人說疼就是疼,別懷疑

    06衰老,老不是問題,衰才是關鍵



    第五章 現代醫學發展最重要的13件事

    01疫苗,防病也能治病

    02靜脈注射,給藥途徑的創新

    03全麻、半麻、局麻,最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04護理師,患者安全的代言人

    05 X光,不用打開人體就能透視的利器

    06抗生素,人類和細菌間的軍備競賽

    07呼吸器,為了爭一口氣活著

    08免疫療法,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09氯丙?,讓精神病人重回社會

    10腦死,更科學的死亡診斷標準

    11世上最聰明的人怎麼看病?

    12避孕藥,把女人的身體還給女人

    13諾貝爾獎,所有的科學獎都是醫學獎



    第六章 改變醫學發展的大醫生

    01希波克拉底,確立醫生的職業道德準則

    02威廉·奧斯勒,將醫學教育從書本搬到病床邊

    03沃納·福斯曼,拿自己做實驗的瘋狂醫生

    04塞麥爾維斯,宣導洗手竟成醫界公敵

    05 伍連德,研發口罩對抗鼠疫的防疫鬥士

    06 林巧稚,一生未婚,卻是萬嬰之母



    第七章 醫生的精進與病人的修煉

    012多治療不等於澈底治療

    02在資訊不完備下如何快速決策?

    03醫生的最大挑戰,理性感性並存

    04變得更健康的最好時間:現在

    05你應該和醫生交流的五個問題

    06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結語 醫學的未來:繼承與叛逆

    致謝

    篩檢指南

    圖片來源

    ?





    前言



    個人一生都該上一次簡明醫學院




      經常有人問我很多關於健康和醫學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現在癌症發病率這麼高,而且一發現就是中晚期?為什麼醫學這麼強大了,還是有很多病都治不好?有的人說:「到醫院我就矇了,就醫時間那麼短,根本不知道怎麼和醫生溝通。」還有的人擔心,全國這麼多的醫院,這麼多的醫生,怎麼保證我接受的治療方案是最好的?



      這些問題,相信也是你最關心的問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掌握一些醫學的基礎知識,那麼所有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我們可以上一次「醫學院」,了解醫學的智慧,那麼我們不僅能解決生活中常遇到的健康和疾病問題,更能從認知層面提升自己,讓醫學的智慧為自己所用。



      當你掌握了一定的醫學知識,了解了醫學的智慧,你一定會有以下三個不同:



      •?? ?你會成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神。



      如果你理解了人類進化和疾病的關係,並且善加利用,那麼走向一個健康又享受的百歲人生便不是奢望。



      如果你能了解疾病代償的原理,知道所有的慢性病都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被突然發現的,那麼你就會主動、科學的進行疾病篩查,從此讓你的生活和工作更有健康的底氣和保證。



      如果你能準確描述症狀和病史,能夠在醫患溝通中掌握關鍵的資訊,更確切的說,你能跟醫生溝通五個方面的問題,那麼同樣跟醫生面對面3分鐘,你利用醫療資源的效率就是別人的20倍。



      如果能和醫生共同決策,和醫生結成合作的盟友,檢查報告上那一串串的數字就不再冰冷,它們是你主動戰勝疾病的路徑。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了解醫學的祕密和智慧,成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神,那麼整個社會應對疾病的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 ?你會了解什麼是醫學的本質。



      所有的醫生都知道,聽診器於1816年被發明,是19世紀重要的醫學發明之一。但是有的醫生會多知道一個知識點:1852年,美國人才幫聽診器裝上了兩個耳機,使它成為一種雙聲道的設備,這時候的聽診器才成為你今天見到的樣子。



      事實上,哪怕是最有名望、最權威的專家醫生,如果他不親自走到病人的床頭去,和病人多說說話、多用用聽診器,他也不會理解聽診器是一項提升醫患關係的祕密武器,使用聽診器就是用實際行動去傳達醫生的關切。聽診器的祕密,或許沒有一個醫生告訴過你,但它正是醫學的本質:戴上科學的面具,表達關懷和仁愛。



      最近我讀到一個案例,一位肺癌患者分享她的抗癌經歷,過程充滿艱辛和風險,但是結局很美好——患者康復了。作為醫生,我最受觸動的是這位患者問當年幫她做手術的主刀醫生為什麼沒有切掉她的肺時,醫生說的一段話。因為這位患者有過多年的抗癌經歷,自己也成了半個專家。她事後意識到,如果按照手術前的計畫本來應該切除半個肺,但是實際並沒有。



      主刀醫生是怎麼回答的呢?



      醫生說,當時打開胸腔以後,發現患者肺裡的腫瘤已經完全侵襲了肺動脈,而且已經轉移到很多部位。這個時候,即便切肺也無法清除所有的腫瘤了,就算換根血管也沒有用。根據他多年的經驗,這種情況下,切不切肺和腫瘤復發不復發,以及患者能存活多少時間已經沒有關係了。但是切了肺,患者的生活品質毫無疑問會大大降低。



      所以醫生在手術臺上當機立斷,不切!不做手術,還可以化療。如果化療效果好,患者仍然可以帶病生存。如果化療效果不好,就更沒必要再遭受只留下半個肺的痛苦了。



      聽完主刀醫生的解釋,患者無比感激。因為創傷小,也為她日後對抗癌症提供了很好的身體條件。



      這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醫生:用最好的醫術和經驗確定和實施治療方案,最大限度的實現患者的長遠利益,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



      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單純的延長存活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維護患者的尊嚴、支持患者的生活意義、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同樣是醫學重要的使命。用我的話說就是:不關心人的科學是傲慢,沒有科學依據的關心是濫情。在醫學中,尤其如此。



      •?? ?可以讓醫學的方法和智慧為你所用。



      不確定性是世界的內在屬性,在不確定性面前盡量去追求確定,也是醫學的拿手好戲。醫學積累了那麼多關於疾病的知識,該怎麼運用到一個具體的、獨特的、鮮活的患者身上?臨床醫生每天都在面對這個難題。



      醫生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有這樣一則定義:慎重、準確和明智的應用現有的最佳研究依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權利、價值和期望,將三者完美的結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療措施。簡單的說,就是證據+經驗+患者意願,給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這就是「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雖然它是醫學領域的方法論,但是科學證據,加個人的經驗智慧,再加上和利益攸關者的合作,其實也是解決所有難題的通用套路。如果你掌握了這套方法,那麼把「醫生—患者」這一對組合換成「設計師—客戶」、換成「生產者—消費者」、換成「管理者—員工」都是可行的。



      醫學不僅是一套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更是一套富含了生活哲理和態度的認知體系,讓醫學的智慧為你所用,從這所「簡明醫學院」開始。



    推薦序一



    人人都需要知道的醫學常識




      「醫學通識課」絕對是人生中必修的課程之一。



      什麼是醫學通識?舉凡能夠促進個人健康的相關知識,例如人體基本的生理現象、疾病的成因、藥物相關知識與使用原則、嚴重疾病的症狀及警訊,甚至是如何與醫護人員有效率的溝通,都可以算在醫學通識的範疇裡面。對於「醫學通識課」的相關內容越理解,對於自身健康的掌握就越能駕輕就熟。



      但很不幸的,臺灣的義務教育對於「醫學通識課」並無太多著墨。即使是國小、國中的健康教育課,也多半是教導學生對於兩性關係的認識;高中即使有相關課程,恐怕在升學體制的影響下,已淪為另一堂教導「數學」或「物理」的衝刺班。



      我曾在網路上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臺灣民眾的醫學知識並非由書本中獲得,而是以網路以及診間的醫護人員為最大宗來源,這或許暗示了兩個非常大的問題:



      其一,網路上的醫療資訊真真假假,尤其近幾年在Line群組或FB社群瘋狂轉傳的農場文章,內容往往真偽難辨。許多民眾誤信其中內容而未再進一步查證,最終直接或間接傷害了自己的健康。



      其二,診間的醫護人員能提供專業且正確的醫療知識。但能夠接收到這些知識的人,往往已經生病了,才會到診間報到。因此對於大部分未進到醫療院所的人們而言,想要第一手獲取實用且正確的醫療知識,簡直難上加難。



      也因此,我於2017年創立了YouTube醫學頻道,以及於2018年底出版了《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一書,即是想在臺灣推廣「醫學通識」,並讓人們了解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出版之後大受好評。而薄世寧醫師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ICU)工作19年,更有「北京大學抗『非典』(SARS)英雄」的稱號。他出版此書的理念與我不謀而合:醫生能救的人有限,若到病入膏肓時才到醫院,即使神醫如扁鵲亦束手無策;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接觸一次「簡明醫學院」,並掌握基礎的醫學知識,那不僅能預防生活中常見的疾病,更能有效促進自身的健康。



      本書以「醫學通識」的理念出發,為讀者細細剖析了基礎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流行病學、實證醫學,及公共衛生的相關概念。書中的講解深入淺出,即使無相關背景的人閱讀起來亦不困難。在此誠摯推薦予所有在乎身體健康的人們。


    臺大醫師、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吳其穎醫師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