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身體詩學:現代性,自我模塑與中國現代詩歌 1919-1949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8383
米家路
趙凡
秀威資訊
2020年9月05日
140.00 元
HK$ 12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268383
叢書系列:
文學視界
規格:平裝 / 258頁 / 16 x 23 x 1.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文學視界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打GAME闖關玩古文:Login古人世界,Carry語文知識,以遊戲模式解鎖學習新成就!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域外華人的多音交響: 2022「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集
殷墟甲骨斷代綜述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內
容
簡
介
郭沫若 激情的身體模塑征服性的自我
李金髮 頹廢的身體形構悲悼的自我
戴望舒 自戀的身體生發異質的自我
深入分析三名標竿性中國現代詩人,如何在詩中建立現代性的民族身分。
*深入分析郭沫若、李金髮、戴望舒三名標竿性中國現代詩人,如何在詩中建立現代性的民族身分。
古典詩歌始終是中國詩的範本與經典,而中國現代詩由於使用現代漢語,拋棄傳統形式與韻律,顯得相形陌生,中國現代詩象徵一個全新的開始。通過對現代性、身體、自我、記憶、哀悼、族群身分等西方批評理論的巧妙挪用,本書作者透過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三名中國詩人郭沫若、李金髮、戴望舒的作品,分析詩作中關於現代自我的呈現,多以身體的部位做為表達的方式。解讀的過程既全面且精細,向讀者更完善的、重新詮釋了這些詩人。《身體詩學》是在中英文學界,第一部研究現代詩歌中身體如何塑造現代自我的學術專著,開現代性與自我塑造關係研究之先氣。
本書特色
1.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奚密教授、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系王斑教授、美國聖母大學東亞系賀麥曉教授,學界教授重量級推薦。
2.旅美比較文學學者米家路三十年學術研究精粹,是研究現代詩歌中身體如何塑造現代自我的重要學術專著。
3.深入分析三名標竿性中國現代詩人,理論運用巧妙、觀點獨特且具信服力,更填補了中國現代詩歌研究中的盲點。
名人推薦
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 奚密教授
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系 王斑教授
美國聖母大學東亞系 賀麥曉教授
目
錄
推薦語
代序�奚密
中譯本說明與致謝
【導 言】詩性身體:模塑的自我與民族身分
【第一章】 進步身體的辯證法:郭沫若《女神》中自我,宇宙與民族身分
一、影響探源:現代身體的誕生
二、作為創造進步自我的本能身體
三、作為轉化宇宙大我的隱喻身體
四、作為獻身新民族身分的激情身體
五、郭沫若的身體詩學與新民族幻象
結語
【第二章】頹廢的身體:李金髮詩中的悲悼否定倫理學
一、肉體的頹廢經濟學:無力感、衰弱、喪志症與倦滯
二、反啟蒙美學:黑暗、嗜睡、冰川、潮溼與泥濘
三、反照敘述:一種褻瀆性啟迪
四、頹廢身體:走向一種悲悼的否定倫理學
結語
【第三章】自戀的身體:戴望舒詩歌中的碎片現代性與追憶救贖
一、瑣屑與碎片的現代性
二、追憶敘述:自我重構的新句法
三、身體追憶的修辭學
四、花卉與女性:感官的饋贈
五、自戀的身體:朝向一種自我的精神分析法
結語
【結束語】自我模塑,現代性與成熟的意志
一、自我形塑的範式之爭
二、成熟的意志:啟蒙與自我發明
三、重整喪失:自我形塑的烏托邦幻象
引用書目
?
序
代序
奚密
對許多普通讀者而言,甚至對中國文學方面的專家也一樣,中國現代詩歌由於其相當的難度而經常被看作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種難度至少部分地來源於它與古典詩歌的顯著差別。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是以原文還是以譯文的形式出現,古典詩歌都是「中國詩歌」的範本。相形之下,中國現代詩歌看起來似乎是陌生的,甚至是異己的。它不僅採用了現代漢語作為媒介,拋棄了傳統的形式、韻律、甚至意象與主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它重新定義了什麼是詩歌、如何寫作詩歌、詩人為誰而寫作。簡而言之,興起於1910年代的中國現代詩歌代表了一種新的範式,與其古典形式之間既有著本源的聯繫,也有著根本的差異。
或許正因如此,相對於中國現代小說研究,中國現代詩歌很少引起學者的注意,特別是在海外。儘管不乏這方面的論文與翻譯,但卻很少有全面的英文專著。故而,我很樂意看到米家路教授的《身體詩學:現代性,自我模塑與中國現代詩歌》的出版。這是一本非常富於開創性而啟人深思的著作,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米教授的研究基於這樣一個預設:在中國文學與中國意識的領域裡,中國現代詩歌確實代表了一個全新的開始。通過分析20世紀上半葉三個主要詩人作品中現代自我的出現與發展,他闡明了活生生的身體是如何同時作為一個重要的地點與一個支配性的場域,以此來理解浪漫幻想與現代焦慮、進步與衰退、愛國主義與自我主義之間的張力。
這本著作涵蓋了許多方面。首先,它是關於中國現代主義的研究,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對所有研究現代主義的學生都有意義。書中大量引用歐美詩歌與哲學,不僅證明了它們在中國現代詩歌形成過程中的影響,也顯示了作者在不同的文學與思想傳統中游刃有餘。顯而易見,中國現代詩歌是世界詩歌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比較的視角來研究會取得最豐碩的成果。
這本著作還極為謹慎地建構了一個可行的、連貫的框架,以此對郭沫若、李金髮與戴望舒作品中自我模塑的軌跡與複雜性進行研究。理論運用得很巧妙,對歷史性進行了補充,豐富了文本性,而不是忽視或扭曲它們。在〈前言〉裡,米教授承認他對某些理論的選擇與偏好,並作出了解釋。我認為他給出的理由是完全令人信服的。
最後,這本著作向讀者介紹了、或者說重新介紹了三位偉大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真正的里程碑。儘管有人會提出疑問:是否其他詩人(如聞一多、廢名或卞之琳)可能也同樣適合或更適合這個主題?但米教授對他稱之為「開創性的」與「劃時代的」詩歌的解讀是如此地淵博、細緻與全面,我很難想像能夠替換其中的任何一個。
無論對學者,還是對一般的讀者而言,這都是一本值得廣泛關注與嚴肅思考的著作,具有相當的深度、原創性與可讀性。我們只是希望:它的出版能夠激發更多的相關研究,最終使中國現代詩歌贏得其應有的認可。如果有學者或學生欲想對進一步探究中國現代文學與詩歌中的自我模塑與現代性的問題,這本著作就是關鍵性的讀物。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