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570530759
菊池秀明
廖怡錚
台灣商務
2017年5月01日
167.00  元
HK$ 141.95
省下 $25.05
 





ISBN:9789570530759
  • 叢書系列:中國.歷史的長河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5k正
    中國.歷史的長河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民國

















    ★近代中國發生的各種革命與戰役,都是不同文化圈碰撞出的火花。





    【序章 南風──來自邊境復興中華的嘗試】

    由近代意象看日本與中國�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由南方邊境吹拂而來的新時代之風



    【第一章「南風」吹拂──太平天國運動與列強】

    洪秀全對基督教的接納與拜上帝會

    探訪洪秀全故鄉的日本人�洪秀全的幻想與對基督教的接納�紫荊山上的傳教活動與破壞偶像運動

    太平天國起義與攻佔南京

    「天父、天兄下凡」與金田起義�太平軍進攻南京及其主張�太平軍的宣傳活動及其紀律

    地上天國的現實與湘軍的登場

    太平天國北伐及其失敗�天京的建設與《天朝田畝制度》�曾國藩與湘軍的創建

    天京事變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的內部分裂�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清朝�太平天國的外交與《北京條約》

    《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的滅亡

    洪仁玕至天京與《資政新篇》�太平天國的滅亡與常勝軍�太平天國運動的遺產



    【第二章 動盪的中華世界──洋務運動與甲午戰爭】

    洋務派的登場與近代化事業

    中國近代化的起源�慈禧太后的登場與洋務運動的開始�洋務運動的擴大與官僚資本主義

    「中體西用」論的理想與現實

    洋務派的思想及其源流�近代化與儒教的正統論�洋務運動與地方民族主義

    「邊境危機」與中法戰爭

    清朝統治的衰退與伊犁問題�緬甸與越南的動向�中法戰爭與邊境管理的僵局

    圍繞著琉球與朝鮮李朝之間的中日關係

    近代初期的中日關係與出兵台灣�清朝對邊境統治的重新思考與《江華條約》�中日之間在朝鮮問題上的糾紛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日本的戰爭準備與光緒皇帝的親政�東學黨起義與日本•中國�甲午戰爭的爆發與李鴻章�《馬關條約》與臺灣民主國



    【第三章 民族主義的誕生──戊戌變法與義和團】

    列強瓜分中國與變法派的登場

    政治都市•北京�列強瓜分中國�《天演論》的衝擊與變法派的登場�強學會與譚嗣同的《仁學》

    變法運動與戊戌政變

    日本模式的提出�戊戌變法的開始�伊藤博文的中國行與戊戌政變

    反基督教事件與義和團的登場

    宗教性的時代�基督教的中國傳教與仇教事件�義和團的登場

    北京的義和團與清朝、列強

    義和團攻入北京�清朝宣戰與北京籠城戰�八國聯軍與《辛丑和約》

    另一個義和團──中國人移民問題與抵制美貨運動

    日本人的義和團觀與中國保全論�美國的反華僑暴動與黃禍論�抵制美貨運動與民族主義



    【第四章 大清帝國的日暮黃昏──末代皇帝與辛亥革命】

    清末中國人的日本留學與日俄戰爭

    一百年前的日本留學熱潮�留學生的派遣與日本衝擊�留學生的反清與反日本

    孫文的登場與日本

    孫文的生平與洪秀全�興中會的成立與廣州起義�與宮崎滔天的相遇�兩廣獨立計畫與惠州起義

    革命派的成長與中國同盟會

    激進派留學生與孫文�革命派的成長�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中國同盟會中的孫文

    謀求救國之途

    梁啟超與中國同盟會的論戰�中國同盟會的路線對立與內部糾紛�光緒新政與張謇的立憲改革

    大清帝國的日暮黃昏與辛亥革命

    宣統皇帝溥儀之生平�攝政王的政治與鐵道國有化問題�同盟會中部總會與武昌起義�袁世凱的再登場與清朝的滅亡



    【第五章 「民之國」的試煉──袁世凱政權與日本】

    中華民國的成立與《臨時約法》

    一顆子彈之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與《臨時約法》�袁世凱的開發獨裁與地方民族主義

    二次革命與袁世凱政權

    孫文訪日與日本對辛亥革命的反應�善後大借款與二次革命�袁世凱政權與其特質�中華革命黨與孫文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十一條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佔領青島�《二十一條要求》與中國�反日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袁世凱的帝制復活與日本

    袁世凱的野心與不安�古德諾與帝制運動�日本的動向與?西利八郎

    護國運動與軍閥混戰的揭幕

    護國運動與袁世凱之死�段祺瑞政權與西原借款�清朝復辟事件與護法戰爭



    【第六章 青年的季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

    《新青年》與北京大學

    天安門事件與五四運動�北京大學的改革與蔡元培�制定國語與關於女性解放之議論

    魯迅與文學革命

    魯迅的日本時代與公務員生活�文學革命與〈狂人日記〉�《阿Q正傳》與中國社會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兩個講和會議�五四運動的開始�運動的擴大與拒絕簽署條約�日本留學生的動態與吉野作造

    馬克思主義的接收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接納�共產國際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第七章 革命尚未成功──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

    華盛頓體制與孫文的革命方針

    孫文的「大亞洲主義」演講�《華盛頓條約》與軍閥混戰�陳炯明的聯省自治與馬林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蔣介石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立�黃埔軍官學校與蔣介石�孫文的北上與逝世

    〈無花的薔薇〉與北伐開始

    魯迅與三一八事件�蔣介石的崛起與中山艦事件

    北伐的展開與湖南農民運動

    魯迅的廣州行與北伐軍的勝利�北伐下的政治抗爭與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視察

    四一二事件與國共合作的崩壞

    南京事件的發生與蔣介石�共產黨的上海起義與四一二事件�國共合作的崩壞與魯迅



    【第八章 內憂與外患之下──南京國民政府與九一八事變】

    北伐再起與出兵山東

    張作霖炸死事件與日本�蔣介石的下台與訪日�濟南事件與佐佐木到一

    北伐成功與南京國民政府

    張學良的登場與南北統一�關稅自主權的恢復與日本�中原大戰與廣州國民政府

    毛澤東的山區革命與圍剿

    偉大的鄉下人•毛澤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與梁漱溟�圍剿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九一八事變與末代皇帝

    柳條湖事件與日本�戰火的擴大與南京國民政府�末代皇帝的再登場



    【第九章 築建抗日長城──滿州國與長征•西安事變】

    滿州國的成立與其現實

    一二八事變的爆發與魯迅�滿州國的成立與善意的惡政�李頓報告書與侵占熱河

    安內攘外與長征的開始

    安內攘外政策的提出與第五次圍剿�起死回生的長征�遵義會議與周恩來

    高漲的抗日情緒

    蔣介石的抗戰準備與獨裁體制�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與魯迅�日本分離華北與一二九學生運動�義勇軍進行曲與《八一宣言》

    西安事變與張學良

    苦惱的東北軍統帥�用事實回答�被監禁的蔣介石�蔣介石•周恩來會談實現



    【第十章 邊境的街道與人們──香港、臺灣及上海】

    作為異文化窗口的香港與上海

    顯示時代活力的邊境�草創時期的香港與上海�日本音吉與唐行者�近代文明的洗禮與東亞同文書院

    臺灣與日本型近代的走向

    臺灣總督府與後藤新平�《臺灣青年》與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霧社事件與《莎韻之鐘》

    大革命時代的上海與香港

    五卅運動與省港罷工�臺灣共產黨與朝鮮人的獨立運動

    尾聲•魯迅的遺言與日本人

    魯迅之死與內山完造�鹿地?的日本人反戰同盟�二十一世紀的日本與中國



    主要人物略傳

    歷史關鍵詞解說

    參考文獻

    年表

    索引

    ?









      繁體中文版之序文,執筆於二O一六年。



      本書的簡體中文版本於二O一四年付梓出版之時,筆者在序文中首先述及的,便是感謝各個國家在二O一一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時期的諸多援助,特別是來自臺灣鉅額的捐款。身為一位日本人,筆者也希望在本書序文的開端,能夠明確地向雪中送炭的友邦表達感謝之意。



      接著,筆者在簡體中文版的序文中提到,偏執於發展競賽(簡體中文版譯為「發展偏執狂」,亦即經濟發展絕對論的價值觀),爭論「誰才是東亞霸主」的思考模式,實為愚昧幼稚。確實,甲午戰爭導致了清朝的衰頹以及日本統治臺灣的結果,與此同時,日本也被捲入了帝國主義戰爭的連鎖漩渦之中。筆者認為,比起爭奪東亞霸主的地位,我們學習一百年前的歷史,更應該將之體現在如何靈活運用彼此的特色與個性,構築雙贏的關係。



      撰寫本書之時,許多日本人仍然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採取蔑視、輕視的態度。不久,中國的經濟出現飛躍性的發展,逐漸成長為大國;對此,日本或許是因為無法接受這項事實,焦急地想奪回第一名的寶座。筆者在簡體中文版的序文之中,一方面介紹了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他們內心的苦惱掙扎──究竟要留在日本,抑或是返回中國的躊躇;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日本的政治動向──不願接納鄰近的他人,對中國採取敵對的態度。



      儘管如此,在其後的數年之間,東亞的情勢出現了更大的變化。中國發展成為具有優勢性、壓倒性影響力的國家,在其高壓統治的政治手段面前,東亞的人們面臨新的問題──該與中國維持著何種互動關係?二O一四年,在臺灣、香港接連發生的太陽花學生運動與雨傘運動,或許可以說是向中國的排外態度──為了與屈辱的近代史劃清界線,高唱「振興中華」,過分地滿足國家自尊心的行為──提出異議之行動吧。



      筆者在二O一六年前往臺北與香港之時,曾經嘗試探詢年輕世代們,對於東亞的未來以及與中國關係的意見。原以為他們會強烈地表述作為臺灣人、香港人的認同意識,沒想到他們的反應卻是沉著冷靜,相互尊重擁有不同背景的對方意見,無論是本省人、外省人,甚至是從中國來的留學生等。甚至還被他們追問道:「在日本,安保法和修憲等議題成為討論的焦點,日本的年輕世代們有什麼看法呢?」這讓筆者深刻地感受到臺灣與香港的成熟,前者是作為一個多元化公民社會,後者是作為一個「無法擁有民主卻自由」的空間。



      這些成果,究竟是如何孕育出來的呢?毋須贅言,這是在高壓與殖民統治之下,一路堅持抵抗的臺灣人、香港人所努力得來的果實。而當我們將視野擴展到東亞全體之時,當然也不能忘卻,持續以中國、日本以及這些地區為活動舞台的改革者、革命者們的影響力。本書的宗旨,也希望能夠盡可能地站在中立、客觀的立場,描繪出這些鬥士們的足跡。



      在本書付梓出版後,出現了諸多研究成果。特別是在二O一一年前後,也就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這一年,許多關於孫文及革命派的研究著作紛紛出版問世。此外,NHK也首次播出關於蔣介石的紀錄片節目。上述這些研究成果與節目,都與本書內容沒有太大的差異,此次的出版,為了維持原著的創見,並未施予任何的變更與修改。讀者或許會感受到,本書強調袁世凱的「強人」形象,且對於蔣介石與毛澤東的批判,筆者採取較為收斂的態度;相對於此,對於孫文的評價卻是較為辛辣。孫文向來是以「國父」的身分,成為眾人崇敬的對象;反過來說,孫文也成為一個難以單純用「個人」的角度來評價的對象。正如本書所述,孫文至逝世前仍舊是一位戰士,在日本發表大亞洲主義的演說,勸戒日本切勿追隨歐美列強的「霸道文化」,其所散發出的耀眼光輝至今仍未消退。而孫文所揭舉的軍政、訓政、憲政之政治進程計畫表,雖然無法在他逝世之前付諸實現,但在今日的臺灣,或許可以看見其憲政理想綻放花朵、結出果實。站在如此的觀點之上,將自己定位在「孫中山的接班人」之中國政府,也應該誠實地面對當前臺灣的現狀,而不應該走向另一條新的「霸道」。



      在此次繁體中文版本付梓之時,筆者想事先提出幾點聲明。本書是講談社出版《中國的歷史》系列叢書中之一冊,在第十章中大篇幅地記述關於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其原因是為了說明臺灣與香港相似,皆是作為中華世界的邊境,帶有與中國大陸相異的歷史特質,並非主張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此外,本書的重點是放在近代日本與中華世界之間的關係歷史,臺灣的近代史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無法斷然地切割捨棄。



      在簡體中文版中的序文也已述及,本書主要是描述一九三六年以前的歷史,也就是七七事變發生以前,並未直接講述中日戰爭的原委以及南京大屠殺事件。對於如此的書寫架構,或許會有人批判筆者未能正視歷史吧。然而,本書一開始便已預定將討論年代截至一九三O年代初葉為止,並補足本系列叢書第十一卷──天兒慧《巨龍的胎動──毛澤東VS鄧小平》一書的內容,加入一九四五年為止的內容。關於南京大屠殺事件,天兒氏已經將與中國學生的討論內容書寫成文,為避免重複,筆者僅進行最小限度的記述。此次,簡體中文版未能翻譯出版的第十一卷,預計也納入繁體中文版的出版計畫之內,望讀者能參照一併閱讀。



      最後,以臺灣商務印書館為首,筆者想要向參與繁體中文版出版計畫的諸位,致上感謝之意。特別感謝這項出版計畫,願意採取重新翻譯全文的方式(而非將簡體中文版直接轉譯為繁體中文版),當初因關於中國政治情勢而被刪除的原文,因而得以完整翻譯問世。當然,筆者絕非否定出版簡體中文版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嚴格的出版審查之下所付出的努力。筆者也殷切期盼,有朝一日,在中國國內,客觀的研究成果能夠不受出版審查的限制,完整重現研究者的心血結晶。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