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

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9448
林照真
聯經出版公司
2017年5月22日
217.00  元
HK$ 184.45
省下 $32.55
 





ISBN:9789570849448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488頁 / 25k正
    聯經學術


  • 社會科學 > 大眾傳播/新聞學

















    借鏡《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

    反思臺灣媒體如何面對數位新時代的崛起與挑戰

    因為

    新聞,在轉捩點上

    臺灣,在轉捩點上





    自序 臺灣需要破釜沉舟的媒體轉型



    第一章 因為聚合,新聞在轉捩點上

    第一節 數位新聞崛起

    第二節 數位時代的新聞聚合

    第三節 社群媒體在數位新聞中的角色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本書章節分布



    第二章 聚合研究的理論系譜:與新聞有關的聚合意涵

    第一節 聚合源起與科技有關

    第二節 聚合的經濟意涵

    第三節 大眾媒體有關內容的聚合

    第四節 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聚合



    第一部分:全球媒體的轉型與聚合



    第三章 跨媒體聚合:檢視《紐約時報》的聚合歷程

    第一節 聚合第一階段:報紙與網路合體

    第二節 聚合第二階段:工作者的結構性聚合

    第三節 聚合第三階段:文字、影音、視覺圖表、互動媒體的聚合

    第四節 聚合第四階段: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聚合

    第五節 聚合第五階段:報紙與網路相互為用,界線模糊了



    第四章 傳統報紙的轉型與聚合:《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 《紐約時報》與《衛報》的共識:數位第一

    第二節 數位人員加入,新聞工作者定義擴大

    第三節 新聞記者必須多技能、跨媒體、跨領域

    第四節 新聞記者使用社群媒體比例加重

    第五節 建立新聞聚合的商業模式

    第六節 速度與新聞品質的兩難

    第七節 兩家質報經驗提示:聚合有機會帶來更好的新聞



    第五章 數位科技聚合:以資料新聞與視覺新聞為例

    第一節 認識資料新聞

    第二節 認識視覺新聞

    第三節 《衛報》建立資料新聞,直追《紐約時報》

    第四節 發展視覺新聞,《紐約時報》與《衛報》看法略不同



    第六章 跨平臺聚合:檢視BBC的聚合經驗

    第一節 廣播與網路的平臺聚合

    第二節 電視與網路的平臺聚合

    第三節 不同專長的人一起工作

    第四節 跨平臺聚合須具備跨媒體技能

    第五節 新聞品質與時間競賽



    第七章 跨文化聚合:半島電視臺的新聞聚合研究

    第一節 半島電視臺與阿拉伯公共領域

    第二節 卡達杜哈的半島電視網

    第三節 從合作到聚合,擴大新聞內容與文化交流

    第四節 利用聚合突破新聞封鎖

    第五節 共同內容與資源的聚合

    第六節 顧及多元性的文化聚合

    第七節 善用聚合,增強跨語言、跨文化的傳播



    第八章 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聚合:以阿拉伯之春為例

    第一節 社群媒體在全球興起

    第二節 社群媒體及其演變

    第三節 社群媒體、公民記者、業餘者與半島的聚合

    第四節 阿拉伯之春,全球主流媒體與社群媒體聚合

    第五節 半島新聞聚合網與阿拉伯之春



    第九章 社群媒體與新聞:不同媒體的聚合策略

    第一節 新聞媒體與讀者的聚合

    第二節 新聞媒體積極運用社群媒體,爭取新聞時效

    第三節 發生災難與重大事件,社群媒體可增強新聞報導功能

    第四節 發生突發新聞時,新聞媒體更是大量運用社群網站

    第五節 社群網站強調專業的編輯守門

    第六節 社群網站中,媒體與民眾互為主體

    第七節 媒體充分掌握聚合以運用社群網站



    第二部分:臺灣媒體的轉型與聚合



    第十章 臺灣四大報紙集團的新聞聚合


    第一節 新聞聚合與新聞品質

    第二節 新聞聚合由市場主導,網路角色消極

    第三節 新聞聚合不是合作,而是競爭

    第四節 聚合有助於集團獲得政商利益

    第五節 記者多技能,新聞能力反而弱化

    第六節 臺灣報業的新聞聚合,無助於提升新聞品質



    第十一章 為什麼聚合?臺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研究

    第一節 數位時代,新聞再定義

    第二節 科技與社群媒體

    第三節 新聞聚合的經濟分析

    第四節 電視新聞以新媒體為訊息來源現象顯著

    第五節 電視臺使用新媒體種類多元,來源不明者比例最高

    第六節 傳統媒體採用新媒體訊息,偏重社會與娛樂

    第七節 新媒體內容成為新聞主體,無助於公共性

    第八節 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為市場聚合,損害新聞專業



    第十二章 新瓶裝假酒:分析批判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

    第一節 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

    第二節 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模式

    第三節 新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偽聚合

    第四節 重建新媒體訊息與廣告的清楚分際



    第十三章 臺灣資料新聞學興起

    第一節 資料新聞學成立要件

    第二節 開放政府與開放資料

    第三節 新聞與資工的跨領域合作

    第四節 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資訊能力



    受訪人士名單

    參考文獻

    索引





    自序(節錄)



    臺灣需要破釜沉舟的媒體轉型




      我不是認為大學是主流媒體的員工訓練所,但是就算公民記者崛起,大眾媒體仍然是新聞力量集結、發揮影響力的重要產業。



      不料,近幾年媒體環境惡化的情況,年年加劇。我發現有些新聞系所同學畢業從找第一個工作開始,未必是以新聞為第一志願了。他們心中也掙扎,畢竟自己是「新聞系」、「新聞所」畢業的;還有人大學念了四年新聞系、研究所又念了二、三年新聞,感覺自己應該必然是要留在新聞界的,不料還是想改行。



      畢業校友在電話中告訴我,她們必須轉任行銷公關的原因:「實在無法忍受了。」原因很多,國內媒體汲汲於市場小利;置入性行銷的老問題;記者沒有時間培養新聞關係;沒有時間思考;還須時時提供具有高點閱率的即時新聞;薪水比任何行業都低……。臺大新聞所校友畢業後返校時,訴苦比分享多。



      當一般人知道我是新聞教授時,也會半批評、半開玩笑地問:「怎麼教的?」「你們老師要負很大的責任。」



      最後一句話說得很對,我們當老師的,逃脫不了責任。但我更在意的,是臺灣的新聞產業,為什麼不能與時俱進、累積新聞進步的能量?



      我透過學術研究去找答案,本書就是其中的一個做法。我先在國內的新聞環境找問題,看不到新思惟。我必須到國外找答案。



      我意識到國外的新聞行業中,報紙也是第一個衰退,接著電視也出現網路的激烈挑戰。國外有聲望的報紙即使同樣曾因為經濟壓力而裁員,卻不是以關門終場,而是以轉型為網路媒體作為努力的目標。他們明白優良的報紙媒體是社會重要的資產,不可輕易消失,新聞一定要堅持下去。



      從報紙跨到數位網路,幾乎可說是21 世紀時,媒體轉型最基本的模式,也是西方最常見的新聞現況。遺憾的是,臺灣的報紙連嘗試都不想,只因為短期間看不到獲利的可能性,就急著說再見。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間,全世界一流的報紙,都在認真思考數位轉型的問題。轉型過程讓大家驚覺,數位對新聞的影響始料未及,新聞記者必須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不但新聞型態發生改變,各種數位科技開始加入新聞產製,新聞人才具備的能力更甚於前。也就是說,數位提供了傳統新聞看不到的更多可能性,也可能是新聞產業生存的機會,無論如何都要試試看。所以,西方媒體會選擇讓報紙進行數位轉型,在網路上提供專業的新聞服務。畢竟報紙擁有最多的新聞記者,是新聞的第一線,絕對不會輕易關門。



      電視臺也是一樣,數位網路可以讓文字、影像與社群媒體等各式媒體盡情呈現,對於網路數位發展更不會輕忽。這時,報紙的文字與電視的影像,都會在網路平臺上相遇。報紙和電視的界線已經在數位轉型中變得模糊了。



      這就是本書最關心的「聚合」。聚合是數位新聞時代的重要功能,不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科技都在網際網路上聚合,彼此相容與鑲嵌,好讓不同形式的新聞內容自然聚合。另外,重要的新聞內容也可因使用者的需要,在報紙、電視、桌上電腦、平板、手機等不同的媒體平臺上呈現,形成跨平臺的新聞聚合。如此一來,就能讓新聞傳播速度變得更快、更廣、更無遠弗屆、更地球村。



      再次感到遺憾的是,這樣的新聞聚合,卻始終未受到國內媒體經營者的青睞。臺灣有最快的網路,新聞媒體卻只想傳遞吸睛的短訊新聞,使用者無法享受數位時代更好的新聞品質,所以若不是關掉不看,就是快速瀏覽。



      沒有人記得新聞記者的清楚臉孔,新聞記者愈來愈像是商場的兜售員,監督者的角色愈來愈淡。這時最開心的就是政治人物,他們非常流行另闢臉書,懂得創造新聞,自然只說對自己有利的話。



      新聞沒有活路,我好著急,我在國內看到的都是逃避和負面現象。為了找新聞的新生命,我到美國、英國、卡達的國際媒體取經。我心中的問題很多,每個人我都想談,相關內容都寫在這本書中。本書分別介紹了《紐約時報》、《衛報》、BBC、半島電視臺如何聚合的過程。因為都是親身到現場研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從實際案例中提示好好運用聚合的可能性,讓新聞產業有機會重新活起來,讓記者不再被嘲弄,讓我們的社會可以更民主。



      我把書名定為《新聞,在轉捩點上》,主要也是想駁斥輕忽新聞的聲音。新聞確實正在發生改變,本書提出了理論與事實根據,國內若想改善新聞環境,一定不能逃避聚合的考驗。至少,我在本書造訪的幾家國際媒體身上,已經看到了可能成功的機會。



      在這些勇於轉型的國際媒體身上,我感受到熟悉的新聞氣息,所有人專心做好新聞內容,新聞還是個受人期待與尊敬的行業。即使轉型後的新聞產業還沒有辦法賺大錢,但新聞的重要性沒有一絲減少。使用者清楚明白新聞專業者和業餘者的差別,新聞專業者更因為數位網路而能提供新聞的多樣性,奠定生存的價值。



      記得在《紐時》訪問時,我分別問兩名新聞主管有關商業獲利的問題。一個跟我說,他在編輯部門工作,只願意談新聞(journalism);另一個要我去約訪負責財務的人,他完全不清楚。臺灣的媒體主管從來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甚至肩負一定金額的行銷配額,怎麼可能只管新聞?



      國內的產業,為何不願如此?不能如此?唯有讓新聞人好好專心經營內容,媒體才可能贏得尊敬和信任,才可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才可能成為一流的媒體。為什麼國內新聞產業的觀念,還停留在20世紀?從來不考慮轉型與聚合?



      《新聞,在轉捩點上》一書,企圖說明我們要讓新聞變得更好,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更好。在戒嚴時代,曾有黨外抗爭為臺灣爭取新聞自由,當時的基調是悲壯的。現在呢?臺灣媒體已經完全解禁,卻因為抗拒進步、抗拒轉型,讓國內的新聞跌至谷底、無法翻身,至今無法出現高品質的新聞。這時再不設法改善,臺灣民眾關心公共事務的心情,將會愈來愈冷漠無感了。作為一名新聞學者,我想提醒國內新聞界,臺灣需要破釜沉舟的媒體轉型,我們的新聞才可能重新得到人民的信任。



      新聞,在轉捩點上。



      臺灣,在轉捩點上。




    其 他 著 作
    1. 假新聞政治:台灣選舉暗角的虛構與欺騙
    2. 你怎能不愛上辯論:亦恩的辯論天堂
    3. 你怎能不愛上辯論─亦恩的辯論天堂
    4. 蘭嶼,不是在雲端
    5. 戰慄土石流-災難、政治與風險管理
    6. 清淨流亡:少年噶瑪巴的故事
    7. 最後的達賴喇嘛
    8. 喇嘛殺人-西藏抗暴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