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香港第一課

香港第一課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9849760
梁啟智
春山出版
2020年1月07日
140.00  元
HK$ 119
省下 $21
 





ISBN:9789869849760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4.8 x 21 x 2.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聲Voice


  • 社會科學 > 大眾傳播/新聞學

















    為想要瞭解香港的人而作



      香港很獨特,但香港不孤單。身分該如何理解?歷史該如何記憶?權力是否必須服從?制度該如何改變?面對系統性敗壞時能如何力抗?這些問題,不只香港人在面對,也不只香港人在嘗試回答。對香港的未來,我不敢盲目樂觀。不過如果香港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勇於問問題,不急於下定論,慢慢去找答案,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也算在世上留下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印記。——梁啟智(本書作者)



      本書緣起於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的社會分析課,主要教導學生如何展開問題,透過香港的案例,明白新聞寫作所需的實事求是和尋根究柢。香港今日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不少都出於中國當局對香港情勢的誤解,本書初衷正是力求化解中港之間的訊息差異與鴻溝,希望透過系統性的討論,把香港各種困境與議題的前因後果說明清楚;同時也試圖探索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果中國對香港的主流理解有嚴重偏差,理由是什麼?背後是否有結構性的成因?希望透過對香港問題的探討,帶動更多人提出質疑,尋找答案。



      本書於網路社群平臺連載期間,香港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引來全世界關注。香港位於普世價值與中國體制碰撞的最前線,理解差異與衝突的由來,不只提供了香港人思考前路與自省的機會,也提供了外地人理解如何應對與面對「中國崛起」現象的可能。尤其和香港同屬碰撞前沿的臺灣,儘管兩地在歷史與制度上有若干差異,然而港臺所面對的,其實是相似的困境。



      作者透過三十六個問答題,如「香港自古以來不就是中國領土嗎?」、「為什麼香港的抗爭近年愈來愈暴力激進?」、「一國兩制還有將來嗎?」,以兼具縱深與橫向的方向道出香港百年來的認同之爭、制度之爭,以及該往何處去的問題。香港為何會成為近日世人眼中的「示威之都」,香港人又是什麼?本書提供明晰的脈絡。



    本書特色



      #將複雜解的香港問題用三十六道提問清楚回應,以淺顯的行文傳達深刻複雜的思想,讓想瞭解香港的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理解的框架。



    推薦人



      Matters 創辦人 張潔平

    ?


     





    【臺灣版序】? 既然歷史沒有如果

    【簡體版序】? 實事求是、尋根究柢

    【前言】? 答問做為一種異議

    ?

    第一部? 認同之爭

    ?

    香港自古以來不就是中國領土嗎?

    中國政府錯解香港歷史了嗎?

    中國大陸誤解香港帶來什麼後果?

    「香港認同」是怎樣開始的?

    「香港認同」和「中國認同」是否對立?

    香港人當年是否害怕九七?

    香港人當年有否喜迎九七?

    為什麼九七後的香港人更抗拒中國大陸?

    為什麼香港人不集中力量發展經濟,而在認同問題上糾纏?

    本土主義和中港矛盾為何在近年急速冒起?

    香港人都是中國人,為何還要討論身分認同?

    為什麼會有香港人反對國民教育?

    普通話會取代粵語成為香港的主流語言嗎?

    ?

    第二部? 制度之爭

    ?

    中港對特區政治制度的最大分歧是什麼?

    香港真的實行三權分立嗎?

    香港真的實行高度自治嗎?

    為什麼外國政府常常對香港問題說三道四?

    為什麼行政長官選舉會被批評為假選舉?

    為什麼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總是民望低落?

    英國人留下來的制度為何九七後就行不通?

    為什麼立法會議員只懂批評不會建設?

    為什麼立法會議員變得愈來愈激進?

    為什麼立法會一天到晚都在「拉布」而不議事?

    為什麼香港的法院會有外籍法官?

    為什麼會有香港人反對人大釋法?

    區議員的職責不就是服務街坊?為何要政治化?

    為什麼香港會有這麼多民意調查?

    為什麼無線電視會被稱為CCTVB?

    為什麼香港一天到晚都有示威遊行?

    為什麼香港警察近年屢受批評?

    為什麼香港的抗爭近年愈來愈暴力激進?

    ?

    第三部 往何處去

    ?

    為什麼香港人在九七後才忽然熱衷爭取民主?

    九七後的香港政制不是比九七前更民主嗎?

    為什麼香港到現在還未有普選?

    普選可以解決香港所有問題嗎?

    一國兩制還有將來嗎?

    ?

    【結語】? 論系統性敗壞





    臺灣版序



    既然歷史沒有如果




      二?一九年十一月,香港民意研究所做了這樣的一個調查:「《逃犯條例》修訂風波已經持續五個月,如果可以重頭開始的話,你會希望這場風波有發生還是沒有發生? 」結果四分之三的受訪者選擇沒有發生。



      也難怪。這場運動的成本,太大了。社會大眾的關注都放在運動之上,其他事情基本上都停下來。娛樂消遣行業受到全面打擊,外來訪客數目大幅下降,我們在大學的也擔心下個學年大概不會招到外地學生,估計很多自資(self-financing,自籌資金)課程都要倒閉。許多既有的社會底線被一一超越,示威者從掟(扔)磚變成掟汽油彈,警察從噴胡椒水變成開真槍。我自己晚上外出前多了一個習慣,就是看看手機的「哨兵群組」通報什麼地方有催淚彈要避開。當然,上述的各種麻煩,相對於因為這場運動而被捕、入獄,以至付上寶貴生命的年輕人來說,都微不足道。



      我把這條民調題目放了在自己的臉書專頁,引來不少討論。和民調結果相反,很多網民都說寧願這場運動有發生。他們十分瞭解上述的各項影響和犧牲,但是他們也明白香港所面對的困難是結構性的,如此一場全民抗爭其實早晚都要爆發。既然如此,這場運動能以過去數個月的方式發生,把香港人團結起來,向世人發出對專制崛起的警惕,那麼有發生,似乎又比沒有發生要好。



      想起來,「寧化飛灰,不作浮塵」正正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在九七離港時的臨別贈言。



      對於為什麼說這場運動其實早晚都要發生,接下來的十六萬字可說是一種解說,在此不贅。但在解說前,我想先指出解說的重要。假如我們認知某些挑戰很有可能要來臨,那麼就算到時真的躲不過去,也最起碼可以通過認識來認真準備。



      過去一段日子,每當我向臺灣媒體解釋香港的情況,都會被問到如何看「今日香港、明日臺灣」這句說話。嚴格來講這句話有很多問題,畢竟兩地歷史和制度上有一定差異。但現實上兩地確因同處中國與世界碰撞的前緣,因而唇齒相依。可惜,香港的實際情況在臺灣往往會被高度簡化。真實的香港,不是純粹的外來打壓和本土反抗;香港人對中國的想像,歷史上不斷在改變,不同年齡和階層的想法也不一樣。「一國兩制」在制度和執行上的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足以說清。



      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把香港問題各項重要的細節逐一闡釋。畢竟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不可能真的重頭選擇這場風波沒有發生;不過既然發生了,既然香港因此成為了世人的焦點,那就藉此機會把後面的脈絡說明白。



      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是我們還有未來。而無論香港要變成怎樣,香港的故事也很有必要向香港以外的地方說清楚。畢竟,結構上,香港、臺灣,以至中國大陸本身,面對的實是同一個漩渦。



    前言



    答問做為一種異議




      這個寫作計畫的緣起,要說到八年前我獲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在他們的碩士班開課講香港社會與政治。學院的碩士班和香港其他修讀式的研究院課程一樣,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很多。他們一方面未必有社會科學的背景,對香港的議題也一般不甚瞭解,於是學院便想到開一門公共事務分析課,並以香港為案例,培養他們當記者所需的社會思考意識。我立即同意了學院的邀請。與從中國大陸來香港念新聞的學生談香港,可是一件好差事。



      中國宏大論述中的香港



      儘管願意來香港念新聞的學生通常比較崇尚自由,但要和他們談香港也不容易。畢竟,中國大陸對香港有其官方?事,對於從小在這套系統內認識香港的學生,來港後往往會遇上很多現實差距,每件事情都要逐一解拆。例如近年來香港人的中國認同屢創新低,自認中國人的年輕人曾跌到連一%都不到,這點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大多沒有聽過。



      中港之間的認識差異,近年更變本加厲。在當前中國的宏大論述當中,中國在晚清經歷了所謂「百年屈辱」,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就是近代中國最好的時代。這說法當然有一定基礎,但當社會中的各種事物都被放進這個框架來詮釋時,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過去中國曾經更為開放進步的面向,會被抹殺;當今中國尚未解決的問題,會被淡化。



      香港在這個宏大論述之中當然無可幸免:英殖香港被視為中國過去不光彩的一頁,香港回歸就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證明;當今香港尚會有人批評中國的話他就一定是執迷不悟,而且一定是受境外敵對勢力唆使。現在的香港,引用《環球時報》的說法,是年輕人被「放縱太久」和被「外國反中亂港勢力」煽動,我們應該認識和批判他們的「險惡用心」和「醜陋嘴臉」。



      這些當然都是嚴重片面甚至失實的說法,事實比這些愛國措辭要複雜太多,但說這些話的人要的不是事實。借用近年的說法,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所描述的香港,基本上都是「假新聞」,目的不是要真誠解釋香港在發生什麼事情,而只不過是為既有的政治立場鳴鼓開路。最起碼,當官方論述的對象不是香港而換成其他中國政府沒有打算收回的「固有領土」,如中俄邊界爭議時,同一套路就會忽然消失。愛國在此只不過是政權的工具。



      站在學術角度看香港



      面對情感澎湃的國仇家恨,我總會在開學的第一課和學生說:當你進了這教室的門,你的第一身分是一名學者,不是香港人或中國人或什麼人。我歡迎你分享你的個人經歷,我們可從中互相學習;但一個觀點是否值得支持,我們只應看它在學究上是否站得住腳,更千萬不要因為結論不合脾胃便立即聯想到一定是對方動機不純。回想從前我在中國大陸做調研,常常被人問到我拿的是中國還是外國護照,好像知道一個人的國籍就可以判斷對方能否客觀似的,這當然不是一個理性討論問題的表現。判斷是非,從來和愛國與否無關,也不應和結論傾向哪一方相關。學術就是學術。



      問身分認同,近年文化研究的學術共識是儘管它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例如隔個山的社群說話口音通常有些分別),但選擇把哪一些文化連結放大,把哪一些的文化分野抹去,以便製造共同的向心力,就是社會使然的政治工程。這樣去理解,比談什麼「血濃於水」或「民族大義」更能解釋自二次大戰以來香港人身分認同和中國想像的離合。



      問政府管治(governance),近年政治學認為,要明白一個地方的管治得失,除了要看組織制度與法規條文外,還要研究它們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訂立,又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執行;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又會如何使得相近的組織制度與法規條文帶來不一樣的社會影響。以此理解什麼是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比八股文地重複「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更有助釐清香港政治爭拗(指爭論者皆堅持己見,互不相讓)的重點。



      問經濟發展,近年社會學強調市場並不抽象地存在,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當中,優勢和弱點不一定來自先天或個人因素,很多時候也受所處的權力關係所影響,有絕對權力者甚至可以製造壟斷,所以我們不能假設有買有賣就代表市場有效運轉。以此來理解香港的房屋、勞工,甚至醫療與教育等議題,比迷信實為新自由主義的「獅子山精神」,以為努力總有出頭天來得實際。



      上述種種,在學術界已談不上是什麼創見,就算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也應該在通識課聽過。這些分析方法,也不止可應用於香港。如果學生畢業後有日被派到南美洲去報道(報導)新聞,用上同一套的社會思考意識,也應能更有深度地理解當地社會。我並不關心學生在這課程完結後對香港的政治立場有沒有改變,重點是他們學會認識社會議題需要的方法和態度,不要人云亦云。(未完待續)

    ?




    其 他 著 作
    1.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2. 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
    3. 香港.論述.傳媒
    4. 大地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