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角落的聲音

角落的聲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8321
林豐明
秀威資訊
2020年9月23日
90.00  元
HK$ 81  






ISBN:9789863268321
  • 叢書系列:秀詩人
  • 規格:平裝 / 198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秀詩人


  •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一個人有興趣讀詩,相信他就有能力發現作品的內涵,不必用額外的東西來影響讀者的體會或感受,我希望作者與讀者之間,只以詩作為溝通的介面。



      魔鏡�林豐明



      魔鏡的故事為什麼

      不是由這個民族創造出來



      那麼長久的歷史

      至少出現過一面魔鏡吧



      的確有過說實話的鏡子

      但因為說出實話被賜死了

      只留下變成啞巴的子孫



    本書特色



      ◆「工廠詩人」林豐明最新作品

      ◆筆鋒淺白犀利,直書人世百感


     





    ■輯一

    插花

    作自己

    化妝品

    俚語註

    五月暴雨

    分界點

    魔鏡

    螢火蟲

    葡萄

    瓶瓶罐罐

    詩的剪裁

    邂逅

    人造花

    偶得三行

    密室失火



    ■輯二

    血的顏色

    領隊

    回聲

    遲開的花

    復仇──美軍狙殺賓拉登

    獨行者──參觀慈林紀念館有感

    行不得

    遇人不淑──給選錯人的你

    幻術

    不只是天災

    某個原住民朋友

    真理

    風化

    久旱暴雨

    領空

    如果沒有諾貝爾和平獎

    轟炸過後某村莊

    鴿子

    上帝的錯

    偉大的作品尚未出現

    沉澱──百年工程年金改革的觀察

    白手套

    旁觀

    花的質變

    解凍

    教科書

    甘蔗物語

    蘋果

    吹哨者──武漢肺炎疫情觀察



    ■輯三

    舊照片

    下雪

    蒙娜麗莎的微笑

    寶瓶

    海灘獨行

    兩個字──關於核能電廠

    影子的聯想

    誤點火車上

    看電影

    在那樣的高度

    河上游所見

    火車上想到時間

    助聽器

    第一句

    回憶錄

    訊息

    荒地上的一棵樹

    空拍機

    網路所見

    老花眼

    庭石上的雀榕

    暗礁

    角落的聲音

    掌聲

    臉譜

    落花

    地神碑──花蓮日本移民村遺蹟

    悅耳的插曲──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景點

    鳥居──日本移民村遺蹟

    所謂正義





    【跋】









      簡介的文字,置於卷首叫「序」,放在卷尾叫「跋」。本書為何不作序而寫跋?



      其一



      一般認為詩是青春的文學,大部分年輕的詩作者,初提筆時感情豐富,世間事物入眼動心,無不有感;待年歲漸長,閱歷日增,熱情日減,苟有不因覺得「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而停止創作者,也多轉為抒發胸中塊壘;等到終於省悟天下事其實沒有什麼好說的,乃不得不停筆。



      生平服膺蘇東坡的一句話,上乘文章應如行雲流水,「行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其實何止作文寫詩,為人處世莫不如此。回想我開始學詩是三十五歲,早過了說愁賦新詞的年齡,一起步就進入第二階段,故對社會現象及政治多所著墨,雖說純是出於個人興趣,僅利用業餘時間書寫,作品不多,三十幾年來倒也集了四本詩集,而上一本拙作《黑白鳥事》成書十年以來,詩作更少,大概已達上述的最後階段,不可不止矣,本書出版後不可能再集詩成書了,所以本文不只是本書的卷尾跋,也是我寫詩生涯的終結語。



      其二



      序,通常是對作者或書中內容的介紹,如果是詩集,更多的是對詩作的解析或導讀。這引出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詩為什麼需要作者與讀者以外的第三者作解析或導讀?



      關於現代詩,有一個笑話,即作者比讀者多,因為很多詩作品明明每一個字都認得,整篇讀完卻不知作者到底是說什麼,也許有詩人會跳出來辯論,認為有人屏詩不讀,問題不在作者的表現手法,而在讀者的閱讀感受能力;我從不作如是想,而拿這個事實(不是笑話)來警愓自己。



      我不曾寫過詩的介紹或評論一類的文字,連讀後感都不曾嘗試,除了才疏學淺,自知無此功力,不宜獻醜外,我一直認為詩作者應該盡力使寫出來的東西讓讀者看得懂,知道作者是要表達些什麼,至於讀者透過文字的表象,能體會到多深,則不是作者所能強求。



      再說一首詩經過解析或導讀,到讀者眼中,可能因解析導讀者個人的見解而失去本來面目,一個人既然有興趣讀詩,相信就有能力發現作品的內涵,不必用額外的東西來影響讀者的體會或感受,總之,我希望作者與讀者之間,只以詩作為溝通的介面。此所以不請名家作序,亦不自寫序,而以此短文作結尾。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