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8997
羅伯?唐恩
方慧詩,饒益品
商周出版
2020年10月08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9864778997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416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科學新視野


  •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一本離你最近的自然史??



    歡迎回家。在這裡,至少有20萬種生物陪伴你、圍繞你,

    你從不孤單,你正置身在一個森羅萬象的小宇宙

    ?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作者羅伯?唐恩(Rob Dunn)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細菌學#1暢銷書;爬蟲與兩棲生物學#3暢銷書






    ▎專文推薦?審閱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x 科普作家

    詹美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



    ▎群聚推薦



    李後鋒|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

    黃一?|金鼎獎科普作家 x 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 x 科普書籍作者

    曾柏諺|國語日報科學版主編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家中不可或缺的小生物,如何幫助人類增強免疫力、吃得更美味、過得更幸福?



    ?

    ??我們每天生活的「家居生態系」,是一片充滿未知的蠻荒大陸



    你知道在你家裡,住了將近20萬種細菌、真菌與節肢動物嗎?你的窗框上、枕頭上、蓮蓬頭內和貓狗身上,都住滿了大大小小的野生居民。它們已經與我們同居千百年,但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卻少得可憐,甚至連它們從哪裡來、愛吃什麼都不知道。

    ??當你狂噴殺蟲劑,你可能殺死了好室友,獨留最有害的生物長相左右


    我們向來討厭家裡的細菌和微生物,認為它們有害健康,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出生就沾染多種微生物的嬰兒,免疫力更強、更不容易過敏;韓國廚師手上的酵母菌,讓他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手風味」;家裡面人人喊打的蜘蛛,其實默默幫你吃掉了好多有害生物。

    ??擁抱生物多樣性,找回與自然的親密連結


    在本書中,生物學家羅伯?唐恩,將為你揭開迷人的微觀世界,帶你用全新眼光認識這些與你親密接觸的「室友」,它們為我們打造的生物多樣性,不僅讓我們更健康、幸福,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多采多姿。

    ?


    ?????同場加映:你該知道的居家生物冷知識??????


    ●蜘蛛是家中的益蟲,而且牠們幾乎不會咬人。(是的,你錯怪牠了)


    ●瓶裝水裡也有細菌存在唷。(學著愛它們吧)


    ●感染貓身上的弓漿蟲可能讓你更愛冒險。(而且這些人絕不會停止吸貓)


    ●麵包師傅的絕佳手藝(某種程度上)=他們手上各種細菌的綜合風味。






    媒體好評

    「很有趣也極具啟發性的一本書……唐恩與他的同事運用群聚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的方法,為我們梳理出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生態系:人類的家。他們的研究豐富了我們對生態系功能的認識,更扣人心弦的是,讓我們知道自己和這些家中生物的互動,讓我們得以擁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自然》Nature



    「一本迷人的書……輕快串起浩瀚的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並道出人類是如何改變了整個生態系──常常是越改越糟。」──《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妙語如珠、旁徵博引……很難不被羅伯?唐恩的文筆吸引,透過他一一細數,我們不得不驚嘆於自己家中這個生物小宇宙的豐富!」──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如果你是個蟲子迷,你一定會愛死這本書!在裡面你會看到鉅細靡遺、成千上萬的節肢動物和微生物,而且就跟你住在同一個家裡!」──《Bustle》雜誌



    「引人入勝……從羅伯?唐恩的眼睛看出去,房間都不是房間了,變成各式各樣可以去探索的棲地,同時,也完全刷新了很多人對害蟲防治的觀念。」──科學新聞Science News

    ?




     







    各方讚譽

    專文推薦:塞滿對這世界好奇心的一本書,新課綱教學的最佳示範? 陳俊堯

    專文推薦:認識我們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詹美鈴

    前言:現代人類物種──「室內人」

    01 奇觀

    02 地下室裡的溫泉

    03 直視黑暗中的生物

    04 無菌也是病

    05 沐浴在盎然生機中

    06 欣欣向榮的麻煩

    07 生態學家都得了遠視

    08 灶馬對我們有什麼用

    09 蟑螂的問題其實在我們身上

    10 看看貓拖回來了什麼

    11 在嬰兒體膚種下生物多樣性

    12 生物多樣性的滋味

    誌謝

    註釋

    翻譯名詞對照表

    ?







    ▎塞滿對這世界好奇心的一本書,新課綱教學的最佳示範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陳俊堯



    口袋的故事,都是東試西闖累積來的



    羅伯?唐恩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教授。他的一生不但沒有科科(編按:請搜尋「選擇生科,一生科科」),而且充滿了故事。他的研究守備範圍從農田、種子、螞蟻到細菌,他說服社會大眾幫忙,以廣邀民眾參與科學的方式,調查人類家裡的昆蟲和肚臍裡的微生物。他也是暢銷科普作家,書裡裝滿了有趣的故事。到底多有趣,你讀下去就知道。



    讀唐恩教授的書,就像跟著一位古靈精怪的導遊去旅行。前一段你還在博物館看百年前古老的顯微鏡,下一段就身處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觀察白蟻和黑暗中的動物,翻幾頁又跑到了溫泉區探險,再往下讀居然還上了太空。一個又一個精采故事輪流上場,真想請他講慢一點啦來不及聽了!不過,這看似隨意的快速跳轉,其實是有目標地在追尋答案。看唐恩教授把不同面向、差異很大資料放在一起比較解讀,整理出脈絡,讀著讀著,突然謎底就出現在眼前。我想這是本書最讓人覺得過癮的地方。



    在準備這本書時,唐恩教授顯然讀了很多文獻,份量大到可以把碩士班學生壓成一隻扁蟲。然而,這麼大量的知識,最終都化為一個個探險故事,讀下來有一口氣追完一部劇的暢快。而且這是部職人劇,我在裡面看到熟悉的專業身影:生態學家在野地追蹤生物,昆蟲學家趴在地上收集樣本,各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一絲一縷拉出證據,在一片混沌中把路認出。你完全能感受到生物學家那股急切尋找答案的熱情。



    這個對任何想法都保有好奇,東試西闖努力把答案找出來的精神,不就正是現在新課綱探究實作想要帶給學生的能力嗎?這本書,給了最好的示範。



    你家是個動物園,但你從來沒注意



    人類科技不斷進步,但新技術通常帶著人們上天下海越走越遠,反倒忘了低頭看看自己身邊的世界。你曾經注意過家裡有什麼生物嗎?你的家裡除了自以為是主人的人類之外,可能還住了貓和狗和鸚鵡和熱帶魚?哦,可能還打過蚊子和蟑螂,就這樣了。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坐在沙發上看見小蟲飛過,長年練就的防蚊反射馬上啟動,想都沒想就一巴掌打下去,這才發現它長得跟蚊子不太一樣。誤殺了一隻無辜的蟲哪,但你一點也沒放在心上,因為你連它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絕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花時間認識這些跟我們一起生活的生物,這些有自己獨特生活方式的野生室友。



    唐恩教授認真想知道人類家庭裡還住了誰。他帶著一群研究人員(以及捧著書跟著的我們)在人家家裡四處翻找,發現人類住家比野生動物園還熱鬧。他們請來頂尖專家辨認這些小蟲,找出了它們的名字。他們發現原來有些昆蟲早已演化出適合「家居」的特性。顯然已經和人類同居了好多世代,但人類完全沒注意它們。



    光是認識這些小生物還不夠。這些在我們家裡努力生活的小生物,有它們走跳江湖的真本事。唐恩教授慢慢瞭解它們的生活方式,找出它們的特性,最後更運用這些特性轉換的知識,來改進人類生活。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裡,常有朋友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路上拍到的照片,造成的反差出奇有趣。唐恩教授自稱會在走路上班時一路注意各種生物,不斷思考它們可能帶來的靈感。這正是把「換角度看世界」的技能用在科學上。你是不是該觀察一下自己家裡的動物園了?



    微生物與我們密不可分,甚至美食也不能少了它們



    光是這些小動物就已經夠多了,如果再考量微生物,這世界的複雜程度就還要再翻個幾倍。顯微鏡的發明讓人類看到微生物,發現了肉眼看不見的新世界。高通量 DNA 定序技術的發明讓科學家可以幫微生物點名,並驚訝地發現它們高到爆表的多樣性。動物、植物和所有物件上都鋪著一層微生物,而學界才剛開始幫它們的組成建檔,而且大多只有單一時間的記錄,還不能掌握它們那像股票般,隨時間上上下下的數量變動。



    這些小傢伙四處傳遞,就跟武漢肺炎疫情前的國際航線一樣頻繁,隨時把你當成一個國家進進出出。貓身上的微生物可以趁你吸貓時移民到你身上,住膩水管的小細菌可以一放手就跟著水流進到你的水杯裡。要是你生病吃了藥,某種長期守護你的細菌就被賜死從此消失。我們身上和身邊的微生物持續在改變,這些小傢伙貼著我們生活,剛剛那一分鐘裡它分泌了某種分子,或許騙到我們的神經細胞,讓我們做出一些超出自由意志的事。或者,如果沒有它貼在我們的腸壁細胞上,我們也可能做出可怕的蠢事來。某種程度上,你是被細菌操作的人偶。



    但先別害怕,在書的最後,唐恩教授給了我們一個美味的結尾。他提到這本書的靈感很大部分是在「餐桌」上得到的。食物在人類文明中有著無法撼動的重要地位,每個民族對吃什麼、怎麼吃,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而這個對吃的執著,讓食物裡的微生物代代相傳,成為這個民族的印記。比如說,不同人製作的韓式泡菜,會有個人化的「手風味」,你一定要看看唐恩教授怎麼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讀完最後一章,你一定會忍不住到廚房找找食物,也忍不住開始找找跟你住在一起的室友們。





    ▎認識我們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詹美鈴




    自從開始研究嚙蟲(書蝨)以來,我經常收到民眾害蟲諮詢信件,看到許多人的無助 以及對居家節肢動物的恐懼與誤解,也發現我們對這些「蟲室友」的了解與相關研究的貧 瘠,以致常無法提供有效且精準的解決方式。因此,我決定投入居家節肢動物領域,期待 透過知識推廣與研究,來改變民眾對待蟲室友的態度,並努力找出居家生物與環境的關聯 性,提供諮詢民眾更多參考資訊。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