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9284
羅伯.唐恩
楊仕音,王惟芬
商周出版
2020年10月08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779284
叢書系列:
科學新視野
規格:平裝 / 368頁 / 21 x 14.8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適讀年齡:20歲~50歲
科學新視野
分
類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同
類
書
推
薦
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 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
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本書電子檔已被存放在地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
科技,生活加值中:仿生技術×全像攝影×磁浮列車,科技就是人類和自然共譜的協奏曲!
用思維導圖輕鬆讀懂科學發明史:100+思維導圖高效學習,秒懂影響全世界的重大發明與科技應用
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你聞出來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內
容
簡
介
腹瀉、絞痛竟然可以靠吃蟲來解救?
盲腸裡因為有細菌,免疫功能才能增強?
沒有獵豹、老虎的追趕,才讓我們容易心悸與焦慮?
進入農業社會後,人類的壽命反而縮短了?
原來,我們的身體想念著原始的自然;我們的身體不能沒有蟲?!
書單線上Booklist Online評選2011十大健康類書籍
科普線上PopScienceBooks評選2011 五大最佳生物類書籍
我們不再認為自己是自然裡的一分子了。我們早已習慣明亮的光線、乾淨的角落、美味的食物,還有冷氣。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與自然嚴重脫鉤。從自然脫離,讓我們感受到一些好處;當然,更有一些壞處。我們行動自如,但跑得沒那麼快了;我們得以直立行走,但背也開始痛了。
我們的身體思念著過去的同伴,也就是那些千萬年來與身體交纏、互助、共生的物種──線蟲、絛蟲、鞭蟲等寄生蟲。牠們當然能夠傷害做為宿主的人類,但是,牠們卻也同時發揮著幫助人類的作用。
鐮狀細胞貧血症、糖尿病、亞斯伯格症、過敏、焦慮症狀、自體免疫疾病,還有牙齒、下頦、視力等問題,甚至包括心臟病,這些現代社會日益普遍的疾病症狀,非常可能與我們的身體失去這些「蟲蟲」有關。
一如掠食者的消失,導致原本用來對抗牠們而發展的大腦迴路,轉而使我們喪失心智;腸道蠕蟲的消失,也讓許多身體陷入病痛。我們的身體有兩大免疫勢力,一個對抗細菌與病毒,另一個對抗線蟲與其他寄生蟲,兩萬年來一直是如此。但是,當身體開始打擊不再存在的寄生蟲,它們也就短路了,就像叉角羚羊沒有了獵豹,牠們的跳躍與短跑,便不再那麼具有意義。
所有物種均有與其他物種互動的特徵與基因,倘若互動物種消失了,那些特徵與基因就會變得混亂,甚至出問題。免疫學家看到腸道無菌可擊,演化生物學家看到闌尾漸漸無用,靈長類動物學家看到腦中神經元的錯亂迴路,心理學家看到我們對陌生人的恐懼與戰爭行為……
作者要帶領我們看看,從原始生活到今日社會,人類的身體歷經了哪些改變,那讓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而以消滅體內微生物為基礎的傳統醫療思維,忽略了哪些問題?當我們愈來愈像無菌室裡培養的白老鼠時,我們又該如何回返自然(rewilded)?
目
錄
〈出版緣起〉開創科學新視野? 何飛鵬
〈推 薦 序〉人體就像一座野生動物園? 黃生
〈譯 者 序〉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 楊仕音
引言
第一部? 我們曾經是……
第一章 ?人類的起源與掌控自然
??? 最早的人類祖先:雅蒂�工具使用的能力,掌控自然的慾望�沒有回頭路的自然改造之途�糾纏現代人的生態幽靈
第二部? 人類為什麼需要寄生蟲?該復育「野生消化道」嗎?
第二章 ?我們何時失去健康的身體?
??? 病因眾說紛紜的克隆氏症�寄生蟲的絕跡才是元凶?�從生態圈中找線索:叉角羚為何而跑?�被天敵的鬼魂追逐�叉角羚通則
第三章 ?叉角羚通則與腸道的鬼魂
??? 想念寄生蟲的腸道�拯救叉角羚!再野化棲地�人體野化實驗:復育腸道寄生蟲�寄生蟲是敵?是友?�調停腸道免疫戰爭
第四章 ?骯髒的現實!萬一生病的是你……
??? 醫療體制外的配方�非洲找尋寄生蟲之旅�寄生蟲療法�寄生蟲真能治病?
第三部? 闌尾的原始角色及轉變
第五章 ?被大腦遺忘的「消化道記憶」
??? 殺光細菌真能帶來健康?�打造無菌世界�打破「無菌神話」的迷思�白蟻實驗和無菌鼠�殺光細菌的代價�宛如巴別塔般的學術世界�從螞蟻看物種與細菌的互助合作
第六章 ?我需要闌尾,我的細菌也需要
??? 最常被手術切除的器官:闌尾�找出闌尾的機能�人體的細菌庇護所�充滿微生物的小型生態圈�失去「生態平衡」的闌尾
第四部? 我們試圖馴養乳牛與穀物,但最終他們卻馴化了我們
第七章 ?被馴養的人類
??? 開始定居及務農�生存危機下展開的農業文明�被農業馴養的牛和人類�牛乳改變人體基因
第八章 ?你的祖先是否喝牛奶,重要嗎?
??? 祖先的生活決定我們的代謝基因�狩獵採集族群的後代,較易罹患糖尿病?�忽略族群演化差異的醫學研究
第五部? 掠食者如何嚇得我們驚慌失措、戒慎恐懼,渾身起雞皮疙瘩?
第九章 ?我們曾是獵物,難怪會無來由的恐懼害怕
??? 恐懼感如何在身體運作?�被獵殺的人類�躲避掠食者而發展出的生存模式�掠食者觸發的恐懼反應
第十章 ?從逃跑到反抗
??? 人類開始狩獵�反擊掠食者,擺脫恐懼制約�消失的掠食者,被錯置的原始恐懼
第十一章 韋梅耶的演化因果論和蛇塑造的世界
??? 比眼睛先「看」到蛇�靈長類的演化與蛇�用觸覺觀察的科學家�韋梅耶法則:物種因應掠食者弱點而演化�猴子的好視力全是為了蛇?�掠食者與感官演化
第十二章 感官的選擇
??? 如何感覺酸甜苦辣?�無法抗拒的甜味�慾求不滿的味蕾�感官的好惡和生存相關?�天生就怕蛇�感官偏好支配我們的選擇
第六部? 讓我們掉毛和產生排外心理的病原體
第十三章 是誰弄得我們一身赤裸,還容易罹患皮膚癌?
??? 為何人類變得全身赤裸?�都是蝨子和蜱的錯�毛髮是寄生蟲的天堂�寄生蟲帶來的疾病才是關鍵問題�全身赤裸必須付出的代價�對抗疾病的基因演化
第十四章 為何我們會排外、尚群和產生厭惡感?
??? 一切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文化風俗中的行為免疫�為何部落崇尚集體主義?�排外是恐懼疾病的心理?�「厭惡感」來自行為免疫�肥胖、年老及殘疾──被誤判的疾病特徵
第七部? 人性的未來
第十五章 意外的革命
??? 被淘汰的科學,不中聽的警示�綠色建築能帶來新希望?�從空中花園到直立農場�自然一定就是美?重新認識自然�模仿古代懸崖建造的摩天大樓�讓理性戰勝感官
註釋 NOTES
序
〈推薦序〉人體就像一座野生動物園
人類長年企圖根除體內每一隻寄生蟲,改變人類與微生物的共存關係;也長年企圖破壞熱帶原始雨林,改變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存關係。循著這樣的趨勢演進,愈接近文明的人類就愈遠離了自然,這該怎麼辦?我們的身體要和大自然痛癢相關呀!
在生命世界裡,生物之間存有寄生、共生等關係,寄生蟲對人畜有害無益的話我們從小就聽多了,要是您或我知道了您或我的腸道裡總趴著那麼幾條寄生蟲,那一肚子不舒服的感覺是怎麼樣也說不清楚的。因此,一聽說科學家們為了人類的健康、牲畜的健康(也是人類的健康),正要建造一個沒有寄生蟲的文明世界,那可真太美妙了!至少,我們在孩童時期都可能這樣期盼過。
今天,我們都知道那樣想太天真,卻找不出什麼比較有深度的說詞告訴別人「殺死細菌!殺光寄生蟲!」之後,人類必定將更不健康。我們頂多告訴人們:「在文明世界裡,腸道的寄生蟲已清光了,可是,免疫系統的發展過程需要寄生蟲,這又該怎麼辦?」我們要是總把寄生蟲當成是敵國外患,當思「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之警句。
我們正面臨著物種遺失、生物多樣性急速減損的問題,保育和永續已是這一代文明人的基本素養了。可是當你問到在生物多樣性保育這張大傘下,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寄生蟲的「保育」觀念建構在哪一個角落裡時,卻沒幾個人答得上來。
我們需要一本為寄生蟲平反的書,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故事書,講一段白蟻腸道的冷暖存亡;一段紅火蟻與DDT;講一段詹姆斯的「無菌生態圈」和十二歲男孩的「無菌世界」,再加一段恐怖的潛水艇裡割闌尾;講原牛與歐洲人的共生演化;拿破侖、蝨子、體毛、戰爭與和平。此外,還要講人類免疫系統為您而戰的戰史;而且一旦戰局逆轉,你的免疫功能失調,你要如何請救兵,你會不會前進非洲,到喀麥隆這個「鉤蟲聖地」去,打著赤腳在處處有新鮮排遺的街上散步,尋回演化途中遺失的寄生蟲?期待「鉤蟲救兵」穿過你那層細嫩的「文明肌膚」,順利進入體內救你。這些都是很另類的想法,《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這本書裡的每一段故事都很另類。
人體是不是必須像一座野生動物園,收容大自然的、演化路程上失落的一小部分,讓它們進入體內。這些體型雖小卻舉足輕重的微生物細胞對人體而言,扮演什麼角色?後果又是什麼?人體該不該扮演「域外保育」的角色,把這些瀕絕和極絕的,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寄生蟲引入體內照顧,盡一份保育責任?答案竟是確有必要。我的天吶!不過您也不必太緊張,這些都是在人類本身的福祉和永續生存的前提下設計好的。
──黃生(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名譽教授)
充滿樂趣的閱讀體驗。他不是一位生物學家兼差去當作家,而是兩者皆游刃有餘。唐恩巧妙地將歷史、研究資料以及推測,與真實的人類生活結合起來。他有著戲劇書寫與張力描摹的天賦……極具可讀性,可說是觀念與學科的知性融合。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隨著處處可見的幽默筆調,唐恩熟練地將複雜的生物系統解釋予一般讀者。……極力推薦給自然愛好者們,這本書應當能夠引起熱烈的討論。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唐恩〕是位懂得在如藥般苦澀的科學資訊裡加入甜糖(好比說幽默)的能手,讓科學苦藥既有趣又扣人心弦。這就是一部了解地球上大小生命的入門讀物。
──《書單》(Booklist)
這是本非比尋常的書,探索先前未有涉獵的主題。帶著清晰的筆調與詼諧的魅力,作者帶領讀者進入醫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的交疊世界,揭發人類生命狀態的重要版圖。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一開始就吸引住讀者……唐恩以確實的語言能力、科學研究與幽默逐一解答書中提出的疑問,讓讀者極為投入地賞讀……他是一位天賦與訓練養成俱有的作家。
──《紐約圖書月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