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新史》內容簡介: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但它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在人們對它的想象中,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本書將要為你揭示,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遠遠比這副景象有趣得多。本書通過大量驚人的考古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這條商路的慣常理解。幾個世紀以來,盡管大量關鍵材料仍然尚未發掘,但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出土了許多迷人的東西。既有官員刻意埋藏保存的文書,也有目不識丁的當地居民利用官方文書做成的鞋墊和壽衣。作者探討了絲路上從長安到撒馬爾罕的七座綠洲,那里聚集?商人、使節、朝聖者和旅客,信仰?從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非常寬容的國際化氛圍。
本書試圖告訴讀者,從來沒有一條單一的連續的絲綢之路,有的只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連串市場。中國和羅馬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貿易活動,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區的居民。絲綢並不是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國發明的紙張對歐洲產生了更大的影響,而金屬、香料和玻璃與絲綢一樣重要。相比之下,這些商路上傳播的思想、技術和藝術圖案具有更大的意義。總而言之,本書綜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講述了一個有關考古發現、文化傳播以及中亞與中國之間互動的迷人故事。
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著有《開放的帝國:1800 年之前的中國》(The Open Empire: A History of China to 1800,2015)、《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 China: How 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600—1400,1995)、《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a,1127—1276,1990)等漢學專著。
張湛,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系伊朗學方向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