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938136
陳培豐
衛城出版
2020年12月09日
160.00  元
HK$ 128  






ISBN:9789869938136
  • 叢書系列:Belong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long


  •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史











    臺語歌曲如何發展成今日面貌,

    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

    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從「四月望雨」到〈港都夜雨〉和〈安平追想曲〉,

      從〈媽媽請你也保重〉到〈為錢賭性命〉與〈苦海女神龍〉,

      自一九二○年代後期到七○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在臺灣生根、發展茁壯,

      歷經連續的殖民統治、工業化、社會轉型,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旋律,銘刻著時代變遷的痕跡,

      也記錄了庶民大眾的共同情感。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熟悉的臺語歌「傳統」究竟是如何「被發明」的,並且從中考掘出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之歷史,以及族群記憶。



      最早的臺語流行歌,多採取歌仔戲式的唱腔,字句清晰,每個音成顆粒狀,不特意轉音裝飾;在歌詞上,則有許多「閨怨」題材,反映了殖民地臺灣人之鬱悶。到了戰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造就「失語世代」,相關人才大量流失,但民眾對於流行音樂的情感及娛樂需求卻仍未減,於是才產生大量仿效、翻唱過往日本演歌的現象,並形塑了今日我們對「臺語歌」的認知──即描述歹命人、出外人、艱苦人、七逃(???)人、行船人、舞女、酒女等社會邊緣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情無奈之「臺語演歌」。



      從戰前橫跨戰後的連續殖民統治,歷經農村土地改革、工業化,乃至經濟起飛的社會變遷,臺語歌曲陪伴、撫慰了一代代的臺灣人。理解這四十年間臺語歌的歷史,亦能理解臺灣社會的變遷與大眾心靈面貌。



      觀點書摘

      本書作者陳培豐:「臺灣的工業化過程相對複雜,其鄰接在二二八事件、戒嚴令頒布、白色恐怖、農村土地改革之後,是一場複合且連鎖式的社會變動。戰前戰後,臺語流行歌曲之生成、發展及重塑,其實便是在這個社會變動過程中完成。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群人生挫敗組不斷在追問或確認自己是誰,以及應該要如何生活下去等課題的反覆演繹。在不停的演繹之間,臺語流行歌曲中最常出現的結論,便是身為弱者的自己必須自力救濟方能生存。



      而當這個結論和日本演歌的精神有著高度類同並得以相互融通時,臺灣歌曲不輟地往日本化、演歌化傾靠,自然不足為奇。事實上,就如同我們很少聽到輕快的、幸福的演歌所呈示的意義那般,演歌的唱腔主要用來承載弱者自我救贖的怨念。如果沒有這個相得益彰的精神議題做為搭配,轉音�顫音往往淪為一種誇張或多餘的歌唱詮釋技巧。換言之,演歌和社會邊緣人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任缺其一便難有發揮之處。



      流行歌曲所涵具的寫實況味並非由歌詞直接寫定,而是透過閱聽者經由自己的想像、記憶、經驗後被創造或投射出來的。藉由演歌唱腔做為媒介,被國家拋棄的本省人之內心的集體創傷,以及那種因為出身背景之故,注定一生要成為人生挫敗組而只能認命打拚的無奈和焦慮,都得以獲得投射。戰後「閨怨」歌曲迅速式微,但觀察了〈補破網〉、〈燒肉粽〉、〈思念故鄉〉、〈流浪之歌〉、〈鑼聲若響〉,〈孤女的願望〉、〈媽媽請你也保重〉,以及布袋戲歌謠中的〈為錢賭性命〉、〈苦海女神龍〉等一些戰後著名的臺語流行歌曲,我們發現這些作品的一貫特?便是:其均可提供勞苦大眾一個相對良好有效的詮釋機制,讓他們在臺灣邁向工業化過程中?經貧困、離鄉、挫折、無奈、淪落、忍耐、奮鬥的集體境遇和情緒得以獲得託付。



      臺語流行歌曲的日本化、演歌化,與其說是戰前日本「同化」政策的結果,不如說是由於戰後臺灣政治經濟以及族群結構所致。」



    本書特色



      ★時代橫跨戰前與戰後,縱深長達四十年。



      ★視野擴及日本、朝鮮,取材寬廣,分析深入。



      ★探究臺語流行歌曲「被創造的傳統」、如何被形塑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模樣。



      ★台語歌常見的日式演歌唱腔,原因並非單純因為「曾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所致,背後有一段曲折且深刻的歷程,和臺灣史的連續殖民情境緊緊相關。



      ★流行歌曲作用在於撫慰大眾心靈,也可能無意間乘載了時空與族群處境的印記。這本書正是精闢地挖掘出了這段故事。也就是說,《歌唱臺灣》同時是一本臺語流行歌曲的音樂發展史,也是一部極為精采的臺灣文化社會史。



      ★書前附有二十五張珍貴圖片,取自臺灣收藏家、攝影家、作詞作曲家之後代家屬,以及臺灣、日本之典藏機構,讓讀者可以透過圖片來更深刻地感受過去的時代氛圍,更能體會書中所提到的臺語流行歌曲之故事。



      ★本書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使用「臺灣音聲一百年」資料庫,製成QR code連結,放在每章正文之前,方便讀者隨手掃描、收聽,加深對臺語歌曲的認識與理解。



    各界齊聲推薦



      呂捷(三立《呂讀臺灣》節目主持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林昶佐Freddy(立法委員�閃靈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陳柏惟(立法委員)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震南(《藏書之家》作者�「活水來冊房」主人)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按姓氏筆畫排列)


     





    序章 臺語流行歌曲──一部「有聲有色」的臺灣社會文化史

    一、研究動機──臺語歌曲的日本化、傳統化

    二、研究課題和方法



    第一章??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生成和發展──依存日本、描述臺灣、愛情至上

    一、前言

    二、留聲機和臺灣的聲音──臺語流行歌曲的前夜

    三、由他者所製作的臺灣「新民謠」

    四、愛情至上的臺語流行歌曲

    五、臺、日流行歌曲之「同」與「不同」

    六、結論

    附錄



    第二章?? ?做為情感結構的閨怨情節──在牢籠中過著「平穩」生活

    一、前言

    二、幽閉於室�家內的臺灣女性

    三、在牢籠中過著平穩生活的庶民

    四、作為情感結構的閨怨情節──閉塞、挫折、憂悶、無力

    五、結論



    第三章?? ?走出「閨怨」卻陷入「苦戀」並「思念故鄉」──空窗期的臺語流行歌曲和再殖民統治

    一、前言

    二、流行歌曲工業的沉寂和二二八事件

    三、奠基在臺語流行歌曲空窗期的差別統治

    四、做為社會感情結構的「苦戀」

    五、陷入崩壞狀態的臺灣農村

    六、結論



    第四章 從海�港航向日本──由「港歌」和新「臺灣民謠」看1950、60年代的臺灣

    一、前言

    二、由自創和翻唱所共構的港歌

    三、漂泊到都市之海的農民

    四、逃出當下閉塞生活困境的欲望

    五、過去性的追求和新「臺灣民謠」

    六、?? ?「懷舊親日」的轉變

    七、結論



    第五章 臺語流行歌全盛期和日本因素──工業化前後的「望鄉演歌」和「股旅演歌」

    一、前言

    二、臺灣的工業化和「望鄉演歌」

    三、存有重大差異的高度經濟成長──「集體就業」的有無

    四、同為天涯淪落人的「股旅演歌」

    五、結論



    第六章 現實和虛幻中的淪落、失能、救贖──投射於1970年代電視布袋戲的社會問題

    一、前言

    二、創造臺灣史上最高收視率的布袋戲

    三、散播社會邊緣人心聲的布袋戲歌曲

    四、工業化下的電視布袋戲──人生挫敗組的烏托邦

    五、在國家機器下集體失能的勞工

    六、被「中國強」摧毀的烏托邦

    七、誰是我們的救贖者?

    八、結論



    第七章 附論──連續殖民統治下的國、臺語流行歌曲?? ?

    一、從「平穩」到「流浪」──人口移動的戰前戰後

    二、工業化過程中的族群傷痕──自我日本化的過程

    三、連續殖民統治下的國、臺語流行歌曲

    四、在傷口癒合途中追尋認同



    後記

    引用書目

    關鍵詞索引




    其 他 著 作
    1.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2. 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論叢 文學篇】
    3. 文化研究期刊(第28期�2019春)
    4.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