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汪暉
自序
導論
一、定義:音樂戲劇作品
二、樣板的「亮相」:京劇革命
三、樣板的成型:從「禮樂革命」到「革命禮樂」
四、文化革命研究和樣板戲研究之對觀
五、史料來源和論述框架
【第一章】漫長的文化革命及其過渡形式
一、歌劇民族化和舊劇現代化:從一段家事說起
二、20世紀三十年代的革命女性──從上海到延安
三、舊劇革命和民族形式
【第二章】文化革命及其「樣板」的誕生
第一節 古為今用:柯慶施、周恩來和江青的聯合
一、立「花」破「雅」:清官戲的興衰
二、「大寫十三年」:文化革命的南北轉戰
三、西式劇場中的民間形式: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四、從《趙氏孤兒》到《紅燈記》
五、分階段的統一:從「轉板」到「轉調」
第二節 洋為中用:阿甫夏洛穆夫、沈知白和于會泳的接力
一、戲曲交響化的萌芽
二、中心導演制和「三突出」
三、第三世界的「革命禮樂」:《杜鵑山》
四、樣板戲電影:音畫交響
【第三章】從文化革命到文化大革命
第一節 「成套唱腔」: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
一、「兩類矛盾」: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形式
二、扭轉輿論:「中間人物論」和「樣板」的登報
三、「新天新地」的假定和「新人」的檢驗:《海港》
第二節 復調的文化大革命
一、「格調」的飽和
二、「中立和絃」:英雄崇拜
三、詞曲編配
餘論
【附錄一】「逼真」之假定性
一、20世紀舞台再現的政治化
二、近代中國劇場的視聽轉換
三、超越再現的身心革命
四、結論
【附錄二】南北、花雅──樣板團的流變
一、兩個「文革小組」及其均勢
二、第一階段
三、第二階段
四、結論
參考書目
一、年譜、講話、紀要、著作
二、論文、新聞、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