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大秦帝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493042
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2021年5月21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493042
叢書系列:
圖說中國大歷史
規格:平裝 / 237頁 / 17 x 22.5 x 1.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圖說中國大歷史
分
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秦漢/三國
同
類
書
推
薦
秦漢史
最懂三國的人說:三國十二帝
被消失的中國史3:鳥盡弓藏到赤壁之戰
自由與無為:論西漢初年的帝國體制與黃老思想
正說大漢二十二帝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康乾盛世
洪武王朝
漢武王朝
朕說歷史【春秋篇】【戰國篇】套書
刺客列傳
宮廷政變
內
容
簡
介
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東周腐朽的統治,造就了諸侯爭霸的傳奇。無數次的刀光劍影,齊、楚、燕、秦、韓、趙、魏脫穎而出,成就了「戰國七雄」的神話。然而,戰爭的號角依然響徹雲霄,雄霸中原的硝煙依然在風中盤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終於,秦國以其強盛的國力,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統一的帝國,結束了幾百年的紛亂世界。
目
錄
東來西遷 8
崛起西垂 10
霸業根基 13
穆公圖霸 16
五羊皮百里奚 20
秦晉之好 25
崤之戰 28
崤谷封屍 30
內憂外患 32
孝公圖強 36
商鞅變法 40
河西之爭 44
張儀連橫 48
司馬錯伐蜀 52
智囊樗里子 54
兵馬俑的前生今世 58
秦武王舉鼎 62
甘茂相秦 64
東帝西帝 68
穰侯專政 72
名相范雎 76
武安君白起 82
辯士蔡澤 86
秦滅東周 88
仲父呂不韋 90
少年甘羅 96
嬴政登基 98
嫪毐之亂 102
李冰治蜀 104
李斯諫逐客 108
秦國的兵器 112
蒙氏家族 114
鄭國渠 116
番吾之戰 120
大將王翦 122
韓非子入秦 126
秦滅韓國 128
趙國滅亡 130
荊軻刺秦 134
燕國滅亡 138
秦攻大梁 140
滅楚之役 142
齊國滅亡 146
千古一帝 150
秦置郡縣 152
秦征南越 155
北掃匈奴 158
萬里長城 160
阿房宮 164
焚書坑儒 169
始皇巡遊天下 176
徐福求仙 181
沙丘身亡 186
秦國的爵位等級 188
扶蘇之死 192
胡亥繼位 196
指鹿為馬的趙高 198
陳勝吳廣起義 202
李斯之死 207
鉅鹿之戰 212
子嬰除趙高 218
劉邦滅暴秦 223
大秦帝國大事年表 228
?
序
前言
歷史好像總是以或明或暗的線索不斷重複,主角不停輪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故事卻逃不過宇宙中顛撲不破的規律─生、老、病、死,如此循環往復、無止無休的輪迴延續;人如是,朝代亦如是。每一代都能從前代的興衰榮謝中尋根溯源、汲取經驗或教訓。
追溯泱泱中華民族之文明正源,必繞不過短暫而璀璨的大秦帝國。當中華歷史從三皇五帝的文明初曙時代穿越夏商,進入制禮作樂的西周時期,秦還只是被強制西遷至蠻荒之地的戴罪之族,默默地為新王朝鎮守西部邊陲,並開始艱苦卓絕的西部開發。然而,正是這種苦難與艱辛錘煉出秦人堅韌不拔、強悍尚武的民族個性。經過幾代秦人數百年的銳意進取與浴血奮戰,至秦穆公時,秦國終於成為巍巍大諸侯國。秦從一方霸主成長為「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的強大帝國,則始於秦孝公。孝公之後秦國代有明君出,惠王、武王、昭王、莊襄王,無不以完成孝公未竟之志為己任。
面對這個承載了秦國歷代君王共同夢想的新帝國,秦始皇不敢懈怠,繼續依靠「鐵腕、強權、酷法」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江山:嚴厲鎮壓六國反叛勢力、盡收天下兵器、禁百家之言、築萬里長城,日夜不停地構築自己的「千秋萬代帝國夢」。然而事與願違,新生帝國的生命早已被透支耗盡,倏忽十五年如曇花一般,剎那間灰飛煙滅。
但無可否認,始皇帝的「千秋萬代帝國夢」並沒有就此杳無蹤影,雖然主角變換,卻以另一種形式實現了。大秦帝國奠定了兩千多年來中國遼闊疆域的大輪廓;開創由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與官僚政治以及「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政治體制,歷經後世風雲變幻的朝代更迭得以承襲不替;「書同文、車同軌」使得中華民族奠定文化的基礎;「變法圖強、頑強奮進」的秦人性格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年來雖歷盡劫難卻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根源。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