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

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90031
陳國球
時報出版
2021年6月29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571390031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2.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知識叢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中國文學究竟有何特質?

    經歷數千年發展的中國文學,是否構成一個自成體系的傳統?



      中國的「抒情」觀念其來有自,「抒情傳統」論述則是中國文學研究者在「現代狀況」下對研究對象的文化歸屬及其意義的省思。《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聚焦於陳世驤、高友工二人如何開展「抒情傳統」論述;再以捷克斯洛伐克漢學家普實克的文學著述為觀察對象,審視一位擁抱左翼革命又精熟結構理論的文學研究者,如何著迷於中國新舊文學傳統中揮之不去的「抒情精神」。



      陳國球又以幾種於不同面向與「抒情」論述有所勾連,而又別具異色的文學史書寫並置參照,包括:林庚在戰火期間以其敏感心靈捕捉「詩性」以撰就的《中國文學史》、胡蘭成流放日本後以文學為肉身之不潔作祓禊的《中國文學史話》、司馬長風在殖民地香港懷想一個「非政治」的烏有之鄉而寫成的《中國新文學史》。



      「中國文學」未必會因本書的論述而得出確鑿不移的「唯一」真相;然而,文學與其所處之文化境域因「情」與「文」之汩汩流注而兩相映照,其間風流萬象得以昭顯,或許是文學研究的興味與慧覺之萌櫱所在。



    名家推薦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專文導讀



      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廖棟樑(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鄭毓瑜(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


     





    導讀 史識與詩情╱王德威

    前言

    導論 「抒情」的傳統

    第一章 「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

    第二章 異域文學之光——陳世驤讀魯迅與波蘭文學

    第三章 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

    第四章 美典內外——高友工的學思之旅

    第五章 林庚的「詩國文學史」

    第六章 文學禊祓——胡蘭成的中國文學風景

    第七章 普實克論中國文學的「抒情精神」

    第八章 普實克論中國詩歌

    第九章 文學科學與文學批評——普實克與夏志清的文學史辯論

    第十章 司馬長風的唯情新文學史



    ?





    導讀



    史識與詩情




      陳國球教授是當代中文與華語世界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根底深厚,不僅兼治古典與現代,比較文學方面也涉獵極深。陳教授曾於香港任教多年,目前獲邀擔任臺灣清華大學玉山學者講座教授──臺灣學界的最高榮譽。



      陳教授對作為學科的中國文學史有專精研究,近年對抒情傳統的鑽研尤其受到矚目。《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堪稱是他多年成果的最佳展現,這本新著勾勒抒情傳統研究的來龍去脈,並以此作為重新思考、批判中國文學史的方法。全書十章,除了介紹西方漢學界抒情傳統三大家外,並且延伸至中文學界相關學者及著述。從美國的陳世驤、高友工到捷克的普實克(Jaroslav Pr??ek),從寄籍香港的司馬長風到流亡日本的胡蘭成,呈現了一幅抒情傳統研究的世界圖景。而臺灣中介其間,在這一圖景中占據樞紐位置。



      「抒情」在現代文論裡是一個常被忽視的文學觀念。一般看法多以抒情為小道,作為一種詩歌或敘事修辭模式,抒情不外輕吟淺唱;作為一種情感符號,抒情無非感事傷時。五四以來中國的文學論述以?蒙、革命是尚,一九四九年之後宏大敘事更主導一切。在史詩般的國族號召下,抒情顯得如此個人主義、小資情懷,自然無足輕重。



      然而只要回顧中國文學的流變,就會理解從《詩經》、《楚辭》以來,抒情一直是文學想像和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楚辭•九章》〈惜誦〉有謂「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時至二十世紀初,魯迅寫〈文化偏至論〉則稱「鶩外者漸轉而趣內,淵思冥想之風作,自省抒情之意蘇,去現實物質與自然之樊,以就其本有心靈之域」。兩者喻義頗為不同,但惟其如此,才更顯現這一詞彙的活力豐富,千百年來未嘗或已。



      這正是陳國球教授治抒情傳統的起點。本書開宗明義即指出,「情」在傳統思想脈絡裡有情「感」,情「事」,情「志」,情「實」等解釋,郭店楚簡甚至有「道始於情」的說法。「抒」情則同時有編織、貯存與疏散情的含義。除了與情感和自我表達關聯密切之外,陳國球指出,在先秦以及中古時期,抒情還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包括教育、外交、倫理,甚至療癒的功能。此外,抒情也常被用為諷諭或「形容盛德」的政治讚頌。在唐宋詩詞文化中,抒情作?隱逸或社交的喻象更大行其道,以此充分顯示其?省性及公共性兩個面向。



      情的含義如此豐富,意謂這是一個不穩定的詞彙,因此對於情的辯證一直是傳統文學及思想界關注的話題。晚明馮夢龍的「情教」論,清初戴震的「情理」之辨,清末龔自珍的「宥情」說,都企圖從名教枷鎖中找到釋放可能。時至二十世紀,情與抒情更因歐西學說從浪漫主義到尼采、柏格森學說引進而有了新的轉圜。從早期朱謙之的「唯情」論到中期朱光潛、宗白華、艾青甚至胡風等的抒情論述,再到晚近王元化的「情本位」、李澤厚的「情本體」,在在可見。



      在啟蒙與革命所代表的現代中國文學論述外,其實有一脈抒情論述綿延不輟。但如上所述,這一論述因為政治及其他因素隱而不彰。陳國球和他的同道所從事的,正是重新喚起學界對「抒情傳統」的認識。而如他在書中所示,這一工程的發生所在不是中國大陸,而是海外。關鍵人物是陳世驤、高友工、普實克,關鍵地點則是臺灣。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
    2. 生命、語言與形式: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
    3. 生命、語言與形式:美學感受性研究在臺灣
    4. 重遇文學香港
    5. 香港.文學:影與響
    6. 香港.文學:影與響
    7. 香港抒情史
    8. 香港的抒情史
    9.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導言集
    10.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評論卷一
    11. 抒情中國論
    12. 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
    13. 文學香港與李碧華
    14. 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
    15. 中國文學史的省思
    16. 中國文學史的省思
    17. 鏡花水月(平)
    18. 鏡花水月(精)
    19. 重遇文學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