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
圖說台灣史套書: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共五冊,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5727727 | |
|
|
|
簡永彬,高志尊,林壽鎰,徐佑驊,吳奇浩,王惠君,彭威翔,蘇碩斌,林月先,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徐明瀚,陳家豪 | |
|
|
|
左岸文化 | |
|
|
|
2021年7月15日
| |
|
|
|
750.00 元
| |
|
|
|
HK$ 637.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5727727叢書系列:紀臺灣規格:平裝 / 952頁 / 16.8 x 21.5 x 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紀臺灣
|
|
分 類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通史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目 錄
|
《凝視時代》
序 簡永彬
前言 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 簡永彬
第一章 探索臺灣攝影的源流:攝影術初登場 簡永彬
湯姆生、馬偕、愛德華茲與李仙得�中國早期銀版攝影家�追溯臺灣早期影像的線索
第二章 十九世紀臺灣攝影的先行者 高志尊
一八五四,黑船上的銀版攝影師�一八六○年代,愛德華茲與十九世紀臺灣的影像�一八六六,柯林伍德、沙頓與巨蛇號的臺灣踏查�一八六○年代之後外國傳教士的身影與足跡�一八七○年代,畢齊禮及恆春知縣周有基的肖像攝影
第三章 日治時期的臺灣攝影 簡永彬
▌日治時期寫真帖 ?? ?
寫真帖與寫真館
※專欄:從「橫濱寫真」到「繪葉書」
▌營業寫真館
臺灣人與日本人的競爭
▌著名寫真館
林草:林寫真館�施強:二我寫真館�楊寶財:楊寶寫真館�彭瑞麟:亞圃廬寫真館�羅訪梅、羅重台:羅訪梅寫真館�吳金淼:金淼寫真館�張才:影心寫場�陳振芳:振芳寫真館�黃玉柱:光華照相館�林壽鎰:林寫真館
※專欄:帝國之眼:繪葉書中臺灣的意象 徐佑驊
第四章 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視覺 徐佑驊
日治時期的臺灣攝影�臺灣寫真帖的出版�臺灣山岳寫真�「蕃族」寫真�打造由北而南的地理觀看�消失的東臺灣�政績.觀光.南進基地�殖民者的「看見臺灣」
第五章 二戰前後的臺灣攝影界 林壽鎰
臺灣第一位寫真學士�開啟學習攝影的風潮�攝影技術提升�寫真登錄制度�戰後攝影比賽盛行
第六章 日本攝影工業與教育的啟發與展現 簡永彬
▌東京寫真專門學校
?(一)彭瑞麟(二)林有力(三)謝金俊
▌東洋寫真學校
▌東京寫真學校
▌從精炭畫像到寫真術
▌影像風格的主張和實踐
?(一)光源的運用逐漸成熟(二)修整底片技術的運用與演變(三)特殊技巧的開發(四)見證時代和記錄社會活動的「外寫」(五)業餘攝影的濫觴
※專欄:日治時期的服裝 吳奇浩
▌業餘攝影
?(一)張清言(二)楊肇嘉(三)李火增
※專欄:日治寫真裡的生活場景
第七章 寫真師的「祕技」 簡永彬
▌彭瑞麟
?(一)漆器寫真(二)三色碳墨轉染天然色寫真法(三)明膠重鉻酸鹽印相法(四)藍曬法
▌吳其章
附錄? 簡永彬
▌攝影術與材質的演變
▌攝影年表
▌參考資料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
自序
前言
▌新莊
1. 從武?灣社到新莊:臺灣北部最早的商業與政治中心
2. 稻米的出口港:一府二鹿三新莊
3. 廟街的形成
4.「米市街」與「米市巷」
5. 林本源家族與鹽館街
6. 隘門與福德祠
7. 老地名
8. 市區改正
9. 產業發展
10.戰後的新莊
▌艋舺.萬華
1. 艋舺的寺廟
2. 街道的形成
3. 消失於艋舺的寺廟
4. 商行與富戶
5. 社會救濟設施
6. 艋舺的都市計畫
7. 剝皮寮
8. 日治時期的街屋
9. 艋舺大道前的萬華林宅
10.從學海書院到老松公學校
▌西門町
1. 日治初期的建築和風情
2. 從第一小學校到末廣小學校:今天的福星國小
3. 弘法寺
4. 大悲閣
5. 西門圓環與新起街西門市場紅樓
6. 西本願寺
7.「埋立地」:填土地
8.「壽小學校」:今天的西門國小
9. 第三高等女學校
10.東本願寺
▌大龍峒.圓山.劍潭
1. 劍潭古寺
2. 保安宮與大龍峒地區的發展
3. 大龍峒的民建孔廟
4. 圓山公園
5. 臨濟護國禪寺
6. 臺灣神社
7.「明治橋」與「?使街道」
8. 圓山別莊
建築現今位置
大事記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導讀�呂紹理
自序
第一章 細說從頭──制服的起源
◎制服的意義
◎洋服.制服與日本
洋服的傳入�學生服裝
◎清代的學生模樣
臺灣漢人的服裝�清代的教育與學生服裝
第二章 未定著的學生服──從混亂到萌芽(1895-1919)
◎無方針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飾
殖民地初體驗�摸索中的草創教育�從頭到腳的轉變:剪辮與解足
◎從混亂到萌芽的學生服裝
領臺初期的混亂(1895-1910)�逐漸萌芽的學生服(1910-1919)
第三章 同化下的轉變──迅速流行的洋式制服(1919-1939)
◎向內地看齊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向內地看齊�內地延長的教育政策�普及、流行的洋服與中西混搭的臺灣服
◎制服的成形(1919-1930)
洋式學生制服的迅速流行
◎邁入成熟(1930-1939)
第四章 戰時的統制──迷彩風的學生服(1939-1945)
◎皇民化下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成為皇國子民�皇民化運動下的學校�和服.改良服.國民服
◎統制的迷彩學生服
第五章 微觀下的制服面貌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機構與師範學校
高等教育機構�師範學校
◎中等教育:男子中學校與高等女學校
男子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
◎初等教育:小學校與公學校
小學校�公學校
第六章 校園制服面面觀
◎先生們的打扮
男先生的服裝�文官禮服�令人稱羨的文官服�女先生的服裝
◎與眾不同的原民生
統治者眼中的原住民�原住民的教育政策�服裝改善與學生制服
◎不可或缺的小配件
頭頂上的學問:學生帽�學校的象徵:校徽
◎第二套服裝:運動服
腳踩學生鞋
第七章 制服的穿著與規定
◎制服哪裡買、哪裡取得?? ?
賢妻良母必備:裁縫課程
◎CoCo知多少:制服的價格
◎制服何時穿?
服儀檢查�校規處置
後記:日治時期臺灣人對制服的觀感
學校的立場�輿論的看法�裁縫業者的處境�順從?反抗?:學生的想法
附錄:臺灣學校制服沿革年表
註釋
參考資料
《臺北城中故事》
導論 走入城中,聽故事�黃義雄
第一章 書店是都市專屬的風景�蘇碩斌、林月先
▍走出臺灣的雕版時代
▍府前街與新高堂:村崎長昶的生意人生
▍本町通書店街的時代
▍風起雲湧的臺灣人書店
蔣渭水.文化書局�連雅堂.雅堂書局�謝雪紅.國際書局
※上海讀書會事件
▍臺北學子的閱讀時光
▍戰後重慶南路書店風景
※西尾商店
第二章 地圖會說話�高傳棋
▍天然水池與護城河
▍臺北城的興建
▍臺北城的新興道路風貌
▍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市區改正計畫
▍寶成門(西門)的消逝與再現
▍從舊城址轉變成現代化三線路
▍初現繁華風貌的西門町
▍從低窪荒蕪地轉變成全市最具商業價值的空間
▍清代衙門位址上的現代化建築:公會堂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日治時期藝文家展演的最佳場所
▍從公會堂到中山堂,從國家元首、名人到一般庶民
第三章 重慶南路街景建築變遷�凌宗魁
▍清代:臺北城內的計畫道路
▍日本時代:現代化建築的興修
一九一○年代的市區改築
◎臺北消防組、攝津館、臺灣書籍株式會社
一九二○年代後期現代商業風貌的重南街景
◎辰馬商會�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新高旅館�西尾商店、?利茶舖、新高堂書店、大倉洋雜貨本店�臺灣銀行
▍眾生相的臺灣最高政權象徵性建築:總督府
▍戰後的總統府:強人政治賦予的新元素
臺北高等法院、民政長官官舍、度量衡所�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師範、第二師範學校
▍承載臺北歷史的大街
第四章 「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與?利茶舖�鍾淑敏
▍男兒立志出鄉關
※宇治的地方名望:?家與三好家
與前田正名相識�前進殖民地布局臺灣
※親族企業網絡
▍?利茶舖臺北支店
華麗登場的創店格局�連戰皆捷的烏龍茶行銷戰�置身臺北繁華地帶的?利茶舖�比郵差還忙的店老闆
※?利茶舖的營收狀況
▍民間總督
※在敘勳的簡歷上對德三郎的敘述
※獲得日本政府表揚的臺灣人士
※第一代在臺日本企業家
熱心公益不為其他�「自覺沒有比自己更下等的人了」�從種族優越者到認同臺灣
▍埋骨臺灣
※凋零的在臺日本企業家
※接手茶行生意的三好家第二代
在忙碌勞軍中死去
第五章 中華商場的流金歲月�高傳棋
▍見證歷史的石碑
中華路旁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群落�一九六一年「臺北市中華商場竣工記」石碑
▍戰後棚屋聚落的出現
距今約六十年前的棚屋聚落研究�從臨時攤棚轉變成可居住開店的棚戶�棚屋裡的經濟活動�棚屋裡的赤貧區
▍中華商場的興建與拆除
棚屋聚落的拆除�臺北市街頭最為新穎的百貨商場�加速老城臺北的都市更新
▍母親的中華商場回憶
戰後殘破的臺北街�到冰品名店「白光冰果室」工作�一代巨星林青霞在此被發掘�親眼目睹新生戲院大火悲劇
▍我的中華商場回憶
販賣鄉愁滋味的家鄉美食�要吃「啥鍋」就來此店�全國最密集的禮品文具店�學生改制服的瘋狂年代�隨時代潮流更替的電子賣場�許多世代人的共同回憶
第六章 走進重慶南路書森林�徐明瀚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見識臺灣書店的教科書叢林
▍播下語言的種子,萌芽的閱讀慾:東方出版社的童書世界
▍花園中的言葉與字花:每家大書店都有自己的辭典
▍與周公談詩論藝:周夢蝶舊書攤與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
▍地下根莖,或樹大招風:禁書攤與文星書店的不解之緣
▍海盜影碟淘金記:秋海棠的電影學術倉庫
▍萬綠叢中的金枝玉葉:書街上專業書店一枝獨秀
▍重慶南路書街衰落的多重因素
▍書街不死,只是凋零
※地圖:重慶南路書森林
《從臺車到巴士》
推薦序�蔡龍保
推薦序�洪致文
推薦序�李為楨
作者序
第一章?? ?傳統型個人交通工具?? ?
最主要的交通手段:雙腳?? ?
東亞社會與轎子?? ?
牛車:清代貨運業?? ?
第二章 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公共馬車、人力車?? ?
Omnibus?? ?
短暫存在的臺灣公共馬車?? ?
人力車:Rickshaw?? ?
第三章 半近代大眾交通工具:馬車鐵道、人力輕便鐵道?? ?
追本溯源:馬車鐵道
甲午戰爭帶來的契機
百年企業的誕生
軌距的問題
冒著生命危險搭乘
穿山越嶺的利器
經濟與地方交通發展
第四章 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鐵道?? ?
起點:劉銘傳的鐵道建設?? ?
縱貫鐵道臺北市區路段的難題?? ?
從高架化到地下化的轉折
Aloha:漂洋過海而來
老一輩臺灣人記憶中的「五分車」
縱貫鐵道的戰備輔助線
北港媽祖進香與搶客風潮
縱貫鐵道民營化爭議
製糖業以外的鐵道公司
第五章 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電車?? ?
日俄戰後市區電車計畫的風潮
鐵道部的回應
市營電車的破局
其他都市的構想
戰後的延續
從電車到MRT
第六章 現代型大眾交通工具:汽車?? ?
人類汽車工業的萌芽
臺灣汽車運輸的興起
臺灣第一輛汽車在何時出現?
誰可以駕駛汽車?
跨政權繼承關係
全面迎向公路時代?? ?
結語:下一個百年
火車與巴士圖片集
參考書目
?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