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9526
李仕芬
秀威資訊
2021年8月12日
83.00 元
HK$ 74.7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269526
叢書系列:
文學視界
規格:平裝 / 176頁 / 14.8 x 21 x 0.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文學視界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打GAME闖關玩古文:Login古人世界,Carry語文知識,以遊戲模式解鎖學習新成就!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域外華人的多音交響: 2022「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集
殷墟甲骨斷代綜述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內
容
簡
介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之作品。討論作家包含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並兼及散文。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由對人性的關注,拓展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及親子關係等時代議題。
通過對文本細節的分析,李仕芬帶出各作者有情目光下,所揭露的人性種種。一般來說,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創作者個人感受。而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往往也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本書化用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均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使得研究者更容易進入創作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探詢有情之一抹晴光,想是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
本書特色
★討論當代作家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之作品,反映人性種種,引人共鳴。
★剖析當代華文小說中的時代議題、直視作品隱含的人道關懷。
?
目
錄
序言
01邊緣人生──黃碧雲《烈佬傳》的回憶敘述
02從草稿到定本──黃碧雲《烈佬傳》的生成研究
03戲劇性演出──林宜澐《東海岸減肥報告書》述評
04胖子的花蓮故事──林宜澐〈東海岸減肥報告書〉解讀
05女性的自述──劉梓潔〈親愛的小孩〉的情事
06女作家的好男好女故事──張讓〈我的兩個太太〉要說的話
07一場鬧劇的意義──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的嘲弄與顛覆
08回憶中的戀人──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論評
09情深苦果──蘇偉貞〈老爸關雲短〉的親子關係
10女兒的父親──當代臺灣女作家小說研究
11情繫青春歲月──嚴歌苓《芳華》自我療傷之回憶敘述
序
序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作品。討論作家為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同時兼及散文。其中對黃碧雲《烈佬傳》的評論,合共兩篇,內容互為表裏。一以回憶敘述為題,深入探究作品對吸毒主角的表述。作者對弱勢社群的眷注,為論述重點。另一則從文本發生學入手,比較《烈佬傳》的電腦草稿及最後定稿。如此追溯創作痕跡,最後帶出的仍是作品背後的人道關懷。對林宜澐的《東海岸減肥報告書》,論文集同樣包含兩篇論評。一以戲劇性演出為題,對全書整體作出剖視,以說明作者充滿個性,諧趣生動的演繹手法。另則以單篇散文為對象,延續闡釋貫串全書的喜劇氛圍。兩篇論文最終均帶出作者貫徹如一的獨特花蓮在地經驗。此外,論文集對劉梓潔〈親愛的小孩〉、張讓〈我的兩個太太〉、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亦各作剖析。三篇論文內容雖有別,但兩性糾葛,女作家寫作的性別自覺等,為共同思考課題。至於評析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的論文,則指出小說續寫張愛玲〈傾城之戀〉之餘,刻意混淆真實與虛構,不斷以想像摻入現實中。總體來看,除上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等外,論文集並未忽視親子關係。探討蘇偉貞〈老爸關雲短〉一文,便揭示了父女原有親密,如何最終演變成難以化解的內心傷痛。題為〈女兒的父親──當代臺灣女作家小說研究〉的論文,則闡述幾位臺灣女作家筆下的父女關係。其中女兒書寫父親的意義,以及男性的感情世界,更為論述焦點所在。最後,論文集收結,是從回望青春歲月,自我療傷的敘述視角,論析嚴歌苓長篇小說《芳華》。此文置於全書最末,自有研究者從事評論多年,自我總結的意義。從完成時間來看,論集各文並不相同,最早與最晚一篇,相距更二十年有餘。重新修訂這些不同時期論文,結集出版,正見證研究者評論之路的個人省思回顧。
綜觀各篇論文內容,縱使側重及剖視面向有別,共同處卻是對人性的關注重視。論文集通過對文本細節分析,一意帶出作者有情目光下,揭露的人性種種。其實,無論小說或散文創作本身,敘述即使看似冷靜抽離,仍難免滲入作者個人感受。這種主觀情懷打造的筆下世界,也往往更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若從這一角度來看,向來講究客觀的評論文章,亦無妨帶有論者主觀情志。論文集正可一見研究者如何嘗試在情感,以至語言上緊扣作者的創作世界。唐代劉禹錫〈竹枝詞〉的「道是無晴卻有晴」,常給引申比附為「道是無情卻有情」。論文集借用作書題,推演延伸,未嘗不可如此解讀︰無論創作者或研究者,可說同以人性情感作為書寫理念,而這種共同傾向,讓後者更能進入前者作品的內在世界。遊走於無情而有情之間,或許正是論文集作者自我期許的評論方向。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