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詩歌在中國的發展從詩經,樂府詩,唐詩,宋詞到現代詩歷經兩千多年,其實從格式上說現在又回到了原點。最早的詩歌沒麼固定格式,相當自由,以民歌或民謠的形式出現,只是把庶民生活勞作情景以及心中的情感很樸素而直白的表達出來。進入漢代樂府詩後因為詩變成音樂演奏用的歌詞,因此開始有一些簡單的格式,而魏晉期間開始出現詩體,到了唐詩更是工整對仗,律詩和絕句盛行,即便宋詞出現長短句的變化,但依然講究固定的詞牌。直到進入現代所謂新詩或現代詩,以白話來書寫又打破原來詩詞的格式化,回到詩歌的起點,只是以白話來表達的現代詩歌,形式和風格五花八門,顯得相當多元而紊亂。理論上白話詩歌應該簡單易懂,平易近人,但社會形態的改變,其中有一些隱喻抽象模糊,艱澀難懂,反而成為現代詩歌傳播的一大障礙。
莽原烈火詩集,是個人在現代社會中所經歷的現實描述,因為往返於海峽兩岸,對於不同的社會價值亦有所感悟,本著回歸詩經一樣,把庶民生活工作情景和個人的經歷用心中直白言語來表達,其中有一部分當是對當今社會的省思和國家民族的期待。正好平日也喜歡攝影,日積月累竟然也有許多照片記錄著歲月的風貌,我嘗試著挑選一些照片來和詩文中的情境互相呼應,也算是一種新形式的復古,蓋古人是作畫題詩或在畫上寫文紀要,我是寫現代詩後配上自己攝影的照片。
詩文的內容以及包含的意象有時相當多元,攝影作品能表達的其實有相當的侷限,但文字閱讀和照片感官是不同的思維空間,我嘗試透過這樣的組合,能把這兩個元素融合成一種時間軸和空間軸的立體交叉思維。
詩歌雖然不同時代有其風格和形式,但說白了詩即是心中言語,當我們歌詠風華,吟唱歲月,人生的歡樂與憂愁本身就是一首詩,幾千年來詩歌的本質從來不曾改變。
2018.12.17 楊塵 於蘇州